舵稳当奋楫
风劲好扬帆
——云溪区第五次党代会以来高质量发展巡礼
蓬勃发展的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全貌。
云溪区美丽乡村建设。
陆城镇境内河湖治理有效。
□李啸霆 邓志强 曹潜
如果将发展喻为一盘大的棋局,云溪区第五次党代会以来,云溪区“一班人”凭着日益娴熟的棋艺和稳中求进的棋风,带领全区干群步步为营,砥砺奋进。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生态环境极大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深化改革活力迸发、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近5年来,云溪找准自身定位,抢抓发展机遇,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产业项目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上来,坚定不移抓项目、兴产业、治污染、惠民生、促融合,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干成了许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解决了一些多年想干却干不了的难事,办好了一批云溪人民期盼已久的实事。
悠悠五载,硕果盈枝。云溪区胜利完成区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十四五”规划顺利开局,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区本级生产总值迈上200亿元台阶,一大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三大攻坚战连战连捷,在云溪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事业竞相开创新局面。
推进强园兴工
壮大石化产业
云溪区始终坚持强园兴工战略不动摇,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工作的主抓手,一个声音喊到底,一件事情抓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项目建设热潮涌动,一批经济新增长点破茧而出,为高质量发展孕育澎湃动力。
招大引强迈出新步伐。以产业链为引领,出台《云溪区产业链招商和建设工作方案》,科学编制系列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绘制产业链“现状图”“全景图”,打造“一强二补三延四壮”产业链格局,扎实推进化工新材料产业延链补链。重大项目“皓月当空”,新兴项目“繁星闪烁”,己内酰胺搬迁扩能、SEBS、催化剂二期、东方雨虹新基地、景嘉化工、昌德新材、通达气体、中顺化工、东映碳材、烷基化油、云科化工、原油商业储备基地等120个产业项目在云溪精彩亮相,签约资金424.26亿元。2017年石化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2020年达到1200亿元。
重大项目实现新突破。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项目是岳阳市“2+10”项目工程龙头,投资超百亿元,项目建成后,年产值188亿元,利税10.75亿元,解决就业2000人,通过发展下游纺丝、工程塑料和食品拉伸膜产业,将给地方带来千亿GDP增量。150万吨/年乙烯项目来势看好,中创化工、长岭科发、聚仁化工等一批企业入选省上市企业后备库,中翔、景嘉两个项目入选全省“五个100”重大产业创新项目计划。2017年石化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2018年跻身“中国化工园区30强”。2020年调区扩区3.03平方公里,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营商环境再登新高地。深化企业开办“110”、项目审批“170”改革,大力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项目落地时间压缩至原来的三分之二。积极推进惠企政策兑现,减免企业税收10398万元,协助企业融资5.75亿元。对入园项目开展全程跟踪“保姆式”服务,加强手续代办和土地、资金、人才等各项要素保障,解决企业面临瓶颈问题146个。开展涉企“三乱”“三强”专项整治行动,对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亮剑严惩,给政商概念不清的干部醍醐灌顶,仅2020年就立案3起,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6人,做到查处一批案件、问责一批干部,优化一方环境。
赋能绿色发展
优化生态环境
产业为基,绿色打底。2018年4月20日,云溪区委常委会为云溪发展定调:将工作重心转移到项目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上来,开出了“少买新衣多治病”的处方,停缓调撤各类政府投资12.8亿元,区本级财政投入资金近20亿元,打响了生态环境治理的人民战争。
聚焦“守护好一江碧水”,编制实施生态环境治理三年工作规划,扎实推进“洞庭清波”专项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该区以河(湖)长制为总抓手,编制实施“一流域一策”治理保护方案,出台河(湖)长巡河管理和督查考核办法,督促各级河(湖)长成为“水专家”。实施松杨湖全面禁养、大水面禁止投肥投饵、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等,全区天然湖泊和水库实现“人放天养”。
整治长江岸线,关闭拆除6个码头11个泊位,同步关停渡口、停建或提质码头3个。拆除长江大堤内外侧非水利设施82处19230平方米、非法涉砂场所59处、非法搅拌站8处,完成14处排污(渍)口整治销号和3289亩岸线复绿。投入1.5亿元开展大规模生猪退养,全区1245户规模养殖户共拆除生猪栏舍1243户,退养面积46.33万平方米。在全省率先启动环保公益诉讼,向7家养殖公司转嫁养殖污染的行为亮剑,形成强力震慑。整治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新建长岭污水处理厂和陆城、道仁矶两个污水处理站,完成了巴陵石化社区污水收集主、支管网建设,启动了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并在全市率先实现镇(街道)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
严防化工污染,投资2400万元建设了“综合信息平台”,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24小时监测园区各类环境数据。重建污水收集管网,安装对接44套COD(化学需氧量)、氨氮、PH监测仪,投资1700万元建成“一企一管一监测”污水在线监测系统,做到了园区污水在线监测全覆盖。同时进一步提高新上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否决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的项目26个。严厉打击违法挖山取土、非法洗砂、企业偷排等行为,立案查处环境违法典型案例122起,移送公安机关29起。
通过铁腕治污,云溪生态“颜值”不断刷新——天更蓝了,2020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2.9%,高于市83%的目标值;水更清了,全区水质达标率达100%,高于市93%的目标值,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为72%,达到市目标值;岸更绿了,现在的长江云溪段沿岸绿意盎然、岸芷汀兰,被树为最美长江岸线的“云溪样板”。
注重城乡统筹
加快区域融合
云溪亦城亦乡、亦工亦农,统筹区域发展,建设现代城乡更有优势、更为必要、更加迫切。云溪抓住乡村振兴契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城市框架全面拉开。跟进服务浩吉铁路、城陵矶高速等大交通工程,完成欣港东路新建、随岳连接线拓改、临湖路提质等一批交通工程,“白改黑”县、乡道路近200公里,城乡交通更加便捷。持续开展城乡绿化三年行动,大力实施城镇周边“补绿增绿”“见空插绿”工程。加速推进城陵矶高速和北环线征拆协调工作,如期竣工随岳高速连接线匝道建设,顺利完成S301大修工程。农村公路硬化及窄路加宽82公里,改造危桥19座。完成行政村配电网改造12个,农村用电潜能进一步释放。云溪上演着“敢叫旧城换新颜”的精彩。
积极融入岳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南新区开发和长岭片区建管一体化,带动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城镇化率达到63.3%。积极培育螃蟹、龙虾、艾叶等特色种养业,整区推进农村“空心房”整治和村庄清洁行动,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获评全省先进,涌现出云溪街道及枧冲村等一批省、市级全域美丽示范乡镇和美丽乡村(社区)。“首厕过关制”经验在全国推介。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全区累计婚事新办4391起,丧事简办5623起,劝导“无事酒”5718起,为群众节约开支1.8亿元。
坚持以厂立区、以港兴区,强力推进巴陵石化厂中村整治,完成长炼“二污”和巴陵石化生化车间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民房拆迁安置,切实加强大厂管线隐患治理,完成了长炼管线隐患治理巡检便道建设,彻底解决了延续50年的“马路工厂”问题。驻区央企“三供一业”及企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工作得到强力推进。积极做好新港区社会事务管理和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完成交地33368亩、拆除房屋3534栋,确保了新金宝、华为等港区重点项目快速推进。
决胜全面小康
增进民生福祉
云溪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重抓好脱贫攻坚、保障就业、实事办理、风险防范等各项民生工作,各项民生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民生保障更加坚强有力。
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重点。选派1116名干部实行结对帮扶和叠加帮扶,36名干部长驻村,扑下身子演绎“叶对根的情谊”。鼓励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整合资金6892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发展项目35个,建立产业基地26个,培育特色种养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新型经营主体220家,白泥湖大闸蟹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云溪区黄皋艾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品牌和销售”项目获评全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017年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20年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全面小康、脱贫攻坚工作均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把推动就业作为第一抓手。投入资金430万元,开展架子工、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7542人次,创业培训621人次。先后组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招聘活动近40场次,累计实现新增城镇就业2168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97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2020年留在云溪就业的人数同比增加25%,常年劳务输出在300人以上,每年劳务收入数千万元。
把实事办实作为第一要务。投资7000多万元开通铁山水、扩面龙源水,建区36年来全区人民终于喝上安全优质的自来水。投资2亿多元新建市四人民医院、迁建区妇幼保健院,对42个村(社区)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新建云溪汽车站、启用长岭街道汽车站,开通云溪城区2条公交线路及长炼至岳阳63路公交车,填补了云溪城区无公交的空白。全面启动老旧小区和农贸市场改造,开工率、完工率始终保持在全市前列,让群众生活更安全更方便更舒心。
把风险防范作为第一课题。全力以赴迎战防疫防汛“双考”,市四人民医院被评为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积极应对多轮强降雨,夺取了防汛抗灾的全面胜利,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聚焦提升税收质量,2016年以来,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比重持续提升。严守安全发展底线,安全生产工作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先进单位,食品安全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深化“平安云溪”“法治云溪”建设,纵深推进扫黑除恶、禁毒治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先进,信访“三无”创建、人民调解跻身全国先进。
深化改革创新
增强发展动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云溪区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全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推出了一批有力度、有特色、有影响的改革举措。
全面完成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理顺财经、审计、统计、城管、市场监管等工作职能职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序接管大厂“三供一业”和社会管理职能、离退休人员分离移交事务,长达半个世纪的“企业办社会”退出历史舞台。因应服务新港区,改设云溪镇为云溪街道,析置松杨湖街道。
创新管理体制,激活改革发展“一池春水”。以“去行政化”为方向,优化园区运作模式,精减园区机构设置,压减4个二级机构,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班子成员以下全员起立、竞聘上岗,并实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差异化薪酬制度。农村建房审批权下放,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房地一体确权登记等工作初见成效。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成立了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投入1400余万元对政务服务中心实行场地搬迁,39家部门单位共719项审批服务事项进厅办理,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事项达90%以上,群众和企业满意度达95%以上。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全省科技创新型区培育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增长14%,科技研发经费累计投入55.38亿元,累计完成技术交易额5.03亿元。2020年,45家企业上榜湖南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名单。聚仁化工“聚己内酯多元醇新产品研发项目”获化工新材料行业中国民族品牌称号,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处于世界前三;金瀚高新“新型植物油抽提溶剂”产品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全面从严治党
夯实基层基础
过去五年,云溪区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聚焦抓基层、打基础的根本任务,建强组织、强健肌体,把每个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
抓好干部队伍。5年来,先后抽调412人参与脱贫攻坚、环境治理、“空心房”整治等中心工作,提拔重用了在“三大攻坚”一线干部56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加在职教育,出台《关于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升学历和获得执业资格暂行办法》,提升履职能力。发挥好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修订完善综合绩效考核、村(社区)重点工作绩效评估方案,建立督查激励机制。
建好基层组织。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所有村(社区)主职“一肩挑”全覆盖,完善村级监督机制,创新开展区委专项巡察村(社区)党组织,探索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五个一”建设管理模式。2020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以《农村党组织
活力从哪来》为题进行专题报道。健全保障机制,2019年出台《关于规范村(社区)干部参加养老保险的通知》,统一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解决了后顾之忧。
管好党员队伍。创新党员考评管理,2017年出台《云溪区党员考评办法》,将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公筷公勺、人居环境整治等及时纳入考评内容,持续推动党员考评与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坚持真考实评、兑现奖惩,推动党员在项目建设、污染防治等急难险重一线当先锋、打头阵。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党政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培训班、“先锋先行”党性教育培训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班”成为品牌,涌现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刘国平等先进典型。
锤炼干部作风。扎实做好财政资金使用预算绩效评估,开展政策落实、政府投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查处违纪违规资金1051万元,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对2016年以来的违规公款接待、违规使用办公用房等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清理,立案1件,收缴超标准接待费用57520元,督促35起超标准使用办公用房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开展“强担当履职责、转作风抓落实”大讨论活动,全面提升党员党性意识、责任意识。央视新闻联播以《湖南:狠抓作风建设推动工作落地见效》为题推介云溪干部作风建设的典型做法。
鹏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区委书记刘正仁的话掷地有声:“站在新的起点,云溪区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聚力‘项目兴区、产业强区’,更加突出服务厂港、做强园区,全面推进产业发展、区域融合、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基层治理和党的建设,加快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石化产业基地,奋力开启现代化新云溪建设新征程。”
2021-07-30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