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赓续“长工”精神建设富美华容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追寻红色记忆”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团走进华容——

赓续“长工”精神

建设富美华容

来源:

-->

岳阳日报全媒体策划

冯元满

文/全媒体记者

陈智慧

图/全媒体记者

统筹

李峰波

何长工雕像。

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战地医院旧址。

何长工纪念馆内井冈山“朱毛会师”故事油画。

何长工经历和亲自领导斗争的13件事。

采访团在何长工纪念馆前留影。

新时代青年感悟赓续“长工精神”。

万里长江天际来,入湘首进华容县。

华容,头枕长江,足踏洞庭;湖山毓秀,人才辈出,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军事家与军事教育家何长工的家乡。这里有伟人毛泽东与华容人的故事;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贺龙、何长工、周逸群、段德昌在华容战斗过的故事;有戎马倥偬、叱咤风云的朱绍清、张树芝、方之中将军的故事;有百折不回、舍身报国的蔡协民、欧阳健等革命烈士的故事;有江南挺进支队,开辟了以桃花山为中心的石(首)公(安)华(容)抗日根据地的故事;有国民革命军血战七女峰的故事……

在这片火热的大地上,英雄的华容儿女以不屈不挠的卓绝斗争,在共和国的旗帜上留下了血染的风采,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战地”黄花分外香

初夏时节,位于华容县城东北、地跨湘鄂两地的桃花山生机勃勃,绿意盎然。5月19日,“追寻红色记忆”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团走进华容首站来到这里,寻访一段70多年前的红色记忆。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国民党中央政府退至四川重庆之后,湘鄂边界地区成为敌我双方拉锯交战的战场。处于这一区域的湖北石首、公安和湖南华容3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这一带盛产的粮食、棉花,更是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物资。华容县党史专家易文介绍,1943年3月,侵华日军发动鄂西战役,石首、公安、华容先后沦陷。按照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华中局的既定方针,鄂豫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五师党委,作出了“准备由襄南向江南敌后发展,待机挺进洞庭湖畔”的指示。9月,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和中共石公华县委分别成立,杨震东任队支队长、张泽生任县委书记。1943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跃过长江,于12月1日抵达桃花山,进而开辟了以桃花山为中心,辐射石首、公安和华容3县的石公华抗日根据地。

在桃花山的半山腰,掩映在绿水青山之中的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战地医院旧址,显得古旧、简朴。旧址附近,一棵高达40余米的银杏树枝繁叶盛,郁郁葱葱。这棵有着17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树,见证了那段革命烽火岁月。

东山镇白果树村村支书陈志球介绍,由于当时战地医院条件有限,有很多伤员的救治工作就是在这棵大树下进行的。村里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当时的抗战故事。

新生的石公华抗日根据地犹如一把利剑,拦腰截断了日军控制的长江航道,直接威慑华容、绣林、麻豪口、调关、焦山河、塔市驿等地的日伪据点。日伪军为此深感不安,他们对根据地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扫荡”,实行极其残酷的“三光”政策,将当地百姓的食盐、粮食抢劫一空,企图将根据地军民困死、饿死。1944年1月24日,即农历腊月二十八日深夜,杨震东带领两个连的兵力,夜袭墨山铺日军据点,一举缴获步枪20多支、子弹3000余发及大批食盐、布匹、腊肉、香烟、火柴等物资。这次夜袭使日军在一段时间内不敢外出骚扰,根据地军民过了一个太平年。为此,当地一位老人挥笔写下了一副春联:“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石公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一直持续到1945年,根据地在四面受敌、极为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军民团结一心,坚持抗战,最终迎来了胜利。回望历史,凝聚前行的力量。陈志球说,“作为革命根据地的传人,我们更加要坚定理想信念,以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勇于斗争的精神,无惧任何困难与挑战,肩扛责任与担当,将华容这块红色沃土建设得更好。”

沱江流传“长工”情

披着淅沥小雨,车子驶离桃花山蜿蜒曲折的山路,沿岳华公路一路前行。进入县城后,随着温婉柔顺的沱江的指引,采访团来到华容县烈士陵园。

在青松挺拔、翠竹常青的烈士陵园一隅,就是何长工纪念馆。大厅里矗立着一座何长工大型雕塑,背景的浅浮雕是浩浩荡荡的长江,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以及闻名天下的岳阳楼等湖湘元素。

何长工原名何坤,1900年12月,出生在华容县南山乡普通农民家庭,是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卓越的军事家、军事教育家、新中国军事工业的奠基人。在易文多年的党史研究中,认定何长工是“文武双全”“没有授衔的将军”。在土地革命时期,何长工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在抗战时期,他长期担负抗日军政大学的领导工作,培养了许多人民军队的指挥官;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源源不断地为前方战线提供枪炮弹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重工业部部长、地质部副部长、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务。

1918年,何长工刚从湖南长沙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就来到北京进入毛泽东等人筹办的长辛店赴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学习法语。“五四运动”爆发,何长工也卷进了火热斗争的浪潮,他的思想得到了新的启迪。

1919年12月底,何长工与一批有志青年在上海港登上轮船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6月,他在法国加入共产党。1923年初,何长工返回中国参加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1927年,长沙“马日事变”后,各地反动势力遥相呼应,疯狂镇压工农运动。何长工临危不惧,率部与敌周旋,进行阻击。但终因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县委遂决定分散活动,于是,何长工和蔡协民、徐履仁、程学敬、欧阳健专程到武昌找到了毛泽东。在具体安排何长工等人的去处时,毛泽东说:“何坤一九一八年在长辛店做过工,就叫何长工吧!为民众扛一辈子长工。”

从此,“何长工”取代了原名“何坤”,成为他的名字。以后的几十年中,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代,正如毛泽东给他所取的名字那样,何长工为人民军队扛了一辈子长工,为中国共产党扛了一辈子长工,为民众扛了一辈子长工。

井冈山上有何长工最辉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秋收起义的部队扛着他亲手设计、制作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冲上井冈山;他深得毛泽东的信任,被派到井冈山地方武装王佐的部队担任党代表,成功地将这支部队改造成一支革命队伍,使红军在井冈山站稳了脚;后又受党的委托,他历尽艰险寻找并接应朱德、陈毅的部队上山。何长工冒着3次被抓被杀的危险,不辱使命,联系上了南昌起义余部,奠定了以后朱毛会师井冈山的基础。1928年5月4日,井冈山召开了庆祝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同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暴动部队胜利会师暨红四军成立大会,何长工担任大会司仪。

“何长工一生革命,半生从教,是人民军队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易文说,从1931年到1947年,何长工先后创办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大学,长期领导抗日军政大学。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在组建政务院各部委时,毛泽东、周恩来等反复研究,决定由何长工出任重工业部副部长,协助兼任部长的政务院副总理陈云组建我国重工业部。为此,何长工马不停蹄地多方考察,四处奔走。在不到3年时间里,重工业部就发展成了一个大型综合部,涉及10个方面的工业。

1953年,何长工由重工业部调任地质部副部长,上任伊始,中国正戴着“贫铁、无油、少铜”的帽子。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截至1958年底止,共勘探了79种矿产。我国发展有色金属工业和尖端工业所需要的64种有色及稀有金属,除由二机部负责勘探的放射性元素及尚未探明储量的13种矿产外,其余均已探明有一定储量。

在能源矿产勘探方面,探明了大量煤田、石油、天然气矿,摘掉了中国无油的帽子;在金属矿产的勘探方面,摘掉了中国“贫铁”“少铜”的帽子,探明了大量铁、铜以及有色金属矿藏;在非金属矿勘探方面,探明了许多钢铁、化学工业所需的冶金辅助矿产资源和农业矿产资源。

何长工在地质部门工作了23年,用他的话说:建国后地质事业23年的发展,从无到有,惊天动地,地质干部职工战天斗地找矿、找油的精神光彩照人,可歌可泣。而我自己也惟这23年,最让人梦牵魂系。

易文回忆,1983年11月,何长工回到华容县,坚持不坐凳子,站着为乡亲们作了近3个小时的演讲,第一句话就是:整整56年了,华容的儿子终于回来了!

小康路上齐奋进

何长工离开我们已经35个年头了,勤劳勇敢的华容人民一代一代传承发扬“长工精神”,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奔小康的历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红色基因传承者。“在山水中永生”的张志宏,从华一水库管理所到华容县防汛抗旱办公室主任,一直战斗在水利工作第一线,他经历的每一个阶段,都满怀着对党的忠诚和热爱;二级英模、铁警硬汉胡光志、辞职回乡当村官的郭忠培等优秀共产党员,都因他们胸怀大局,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

近年来,华容人民始终践行“长工精神”,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挂图作战,苦打硬拼,在脱贫攻坚的时代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优异的“华容答卷”。8年精准扶贫,6年脱贫攻坚,73万华容儿女弘扬“长工精神”,开创千秋伟业,共同描绘了一幅幅感天动地的壮丽画卷。28个贫困村摘帽出列,9182户23552人全部稳定脱贫!

“脱贫不是终点,小康才是方向。”华容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方小雷介绍,近年来,华容县坚持问题导向,从机制上强保障,推进14项脱贫攻坚行动,共投入资金2.37亿元,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432户4163人,贫困户危房改造4388户,发放各类教育助学金7082万多元。

脱贫攻坚结硕果,长工故里展新颜!桃花山、禹山上,乡亲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发展绿色产业;集成垸区,乡亲已告别水患之苦,易地扶贫集中安置实现就业;秀美三封、魅力治河、幸福鲇市,集中建房显出了崭新气象;红色东山下,乡亲们挺起腰杆,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稳。

红色故事

助力抗战的

“最美银杏王”

在桃花山半山腰的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战地医院旧址附近,一株传说中的“银杏王”耸立千年,树高40余米、树围5米,2017年被评为“湖南最美银杏王”。

这棵位于华容县东山镇白果树村白果树湾的银杏树已有1700多年树龄,和华容县建县年代相当,为桃花山风景区景中一绝。白果树村村支书陈志球说,相传三国关公挡曹时在附近倒马、斩龙已无从考据,但是,70年前,贺龙曾在此屯兵御寇确是真实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在附近建有兵工厂、战地医院,那几年时间里,树下还是战士、休整、疗伤之所。

2003年,华容县、乡两级政府和县桃花山风景区管理局拨专款砌栏护树,并在石围上刻有《白果树记》:白果树植于西晋年间,时值华容建县之始,距今约1700年,主干高40余米,围5米余,山环水绕,云蒸雾罩,浮光流翠。白果树学名银杏树,别名公孙树、无花果树,唯我国特产,孑遗树种,现存极少,有植物活化石之美称;独雌雄异株,杂交结果,果仁可食,乃镇咳补体之良药;且木质细密,是工艺雕刻之佳材;却白昼无花,黑夜短现,不大不艳,留朴实无华之芳名。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之后,银杏树已是亭亭如盖,向世人讲述着那段红色的故事……

本报记者

陈智慧

青年感悟

弘扬革命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5月19日,我作为青年大学生代表跟随岳阳日报采访团的步伐,参观了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战地医院旧址以及何长工纪念馆。历史的故事已经走远了,但是不能忘记的革命精神将永远留在人民心中。当春风唤醒沉睡的白果树,生机与希望在华容的土地上酝酿滋长。

经历风雨数十载,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战地医院旧址,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建筑风貌,千年的白果树、古朴的庭院和院子里的一草一木,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的那段红色历史。漫步馆中,在解说员生动的讲解下,我们观看一组组珍贵的照片、一件件何长工同志用过的遗物,让我们回到了那段峥嵘历史,深切感受到何长工同志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保持坚定的信念,保持对党和人民耿耿忠心。

只有明了过去的热血洒在何处,才能知道这个国家未来要去往何方。我们这一代更应明确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如磐初心凝聚奋斗伟力。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何长工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激励着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牢记初心使命,不断砥砺前行。

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戴依婷

2021-05-28

00:00:00:0“追寻红色记忆”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团走进华容——455610http://192.168.99.30:8088/pc/content/202105/28/content_4556.htmlnullcontent_4556.html11赓续“长工”精神

建设富美华容/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