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李细田
“杂交水稻之父”、中科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老先生走了。得知这位为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离开了我们,第一时间,大批群众自发来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口,当灵车缓缓驶出湘雅医院,芙蓉路两侧,人们冒雨追随着车队,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车队驶过的路口,静候的车辆纷纷鸣笛致意,车鸣呜咽,人声悲泣,长沙市民用最真挚的方式送别袁老,场面令人泪目!
“国士无双,一路走好”——联合国官微当日发文缅怀袁隆平。第一时间,“灵车经过沿途车辆鸣笛送别袁院士的视频,那震撼人心的哀哭与呼号,那千万种不舍与赞颂”全网刷屏。
国士无双,国之脊梁。这天,我们为同一个名字哭泣!
这两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以及各大新闻媒体网站和客户端,科学巨匠袁隆平辞世的消息持续刷屏,网民留言绵绵不断——“民以食为天,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追求”“是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使中国人民再也不饿肚子”“人间稻米满仓,禾下且乘凉”……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袁老科学家精神的尊崇和景仰;哀思里,流露出对真善美的永恒呼唤;泪光中,折射出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奋斗者、创造者、奉献者是最美英雄。
曾记否?今年年初,名为“袁隆平中华拓荒人”的账号入驻某短视频平台,开通仅一天,粉丝量轻松冲破1000万大关。更有趣的是,在一条内容未发的情况下,单日涨粉突破1500万。虽有媒体消息称,袁老自己并不知情,但这并不影响“袁粉”们的热情。同时围绕账号真假产生了一些争议,然而“袁隆平”三个字的热度之高,依然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顶流”。一位青年网友留言:吃着袁爹爹的米长大,就该粉一个。“都是吃他家大米长大的”“吃人家的嘴短嘛”……一条条温馨的评论,是对袁隆平发自肺腑的热爱与敬意。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世纪,他只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鲐背之年,他坚持“每天到田里看看”,只为推广杂交水稻“世界梦”。这样的人,不就是“国士无双”的最好诠释吗?一个正常的社会,不就应该让他们成“顶流”吗?
人们更不会忘记:2020年秋季开学,“90后”袁隆平现身湖南农大,学生前呼后拥,上演“大型追星现场”;80多岁的钟南山疫情防控严峻之际逆行武汉,途中闭目养神的一张照片引发网络热捧……这些时代楷模,获得如此高的社会关注度和敬意,实至名归。
天空中最闪亮的星,就该是我们民族的时代楷模。曾经,我国青少年心里的偶像,不是医生、警察、军人,就是老师、科学家。这种现象一度被看作是国家和民族不竭发展的希望和动力。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心目中的崇拜偶像却发生了令人担忧的偏移,娱乐明星、网红主播成为“顶流”常客。而那些为我们撑起发展脊梁的科学家、实业家,反而不被人关注。一些自媒体大号也推波助澜,热衷于“流量明星”的八卦绯闻。偶像是通往美好的中介。以袁隆平、黄旭华、钟南山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广受热捧,无疑凸显出积极健康向上价值观的回归,更深层面则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最新成效的彰显。当更多科学家“触网”,激发孩子们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人们就会更清醒地认识到,追星不是只有“饭圈文化”,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更值得追,更应该追。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曾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辛劳操劳一辈子,杂交水稻长青青!袁父永生,国士永生!
2021-05-29
00:00:00:0462710http://192.168.99.30:8088/pc/content/202105/29/content_4627.htmlnullcontent_4627.html11您是顶流巨星/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