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细
白
从20岁工作开始,一日三餐就没有定时定点过。四年的记者工作,午餐基本是应付了事;六七年的编辑工作,晚餐基本是夜里八点左右解决;两个多月的新浪工作,忙碌到安心吃饭是种罪过。2020年,坎坎坷坷、兜兜转转,被赏了个好好吃上三餐饭的小生活、大恩赐。
食以果腹。
从年初的疫情开始,居家四个月,每天在家练厨神技能,大肉包、南瓜三角卷、梅菜肉烤饼、韭菜盒子、凉皮、油条、老婆饼、蛋挞……朋友圈无号召组织的大型网络厨艺大赛,哪一场我都没有错过。每天上午带奥利奥做小学入学知识预习;中午吃爸爸准备的午饭;下午便带着奥利奥,偶尔妈妈和奥爸比也会加入,我们开启热火朝天的独门秘诀修炼之旅。
不给祖国添麻烦的一家大五口,四个月三餐围桌而食,养得我们身只怕没有健,膘倒是肥了不少。
5月初,拐了个弯,我这名中年少女无证上岗了,以扎扎实实的学渣身份从新闻阵地转战学科出版。被通知来上班那天,公司老师说别忘了带碗!
我问,带碗?带碗干啥?
老师说,你不吃饭么?公司食堂有午饭吃。
第二天,不慌不忙地吃过早饭后,我就带着碗,再次踏上了省城讨饭生活。
语文学科编辑,这样的工作对我来说确实是得慢慢“讨”啊!尤其,公司主要审校长沙四大名校月考卷以及湖南地区大型联考试卷。这骨头,于我不容易啃,主谓宾、定状补我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这是30多岁了再来上初中迎战高考啊!
几乎没有做过定时上下班的工作,习惯了弹性工作节奏的我,起初对于同事们准时拿碗去食堂排队打饭的搞法有些不适应,慢慢也跟了上来。因为,这一顿吃的只是饭么?那是一万只脑细胞的续存,为下一阶段工作充入刷题的能量。虽然,我暂时还只是吃个恶补的米饭。
我一度以为公司的同事文武兼修。下午五点半,大家准时打卡下班,1分钟内,公司这栋三层楼的联排别墅就看不到白天埋头苦干的打工人身影了,一个个健步如飞、身轻如燕。
回家的路上,准确地说是回学校寝室的路上,我开始期待奥爸比的“保温桶”。
奥利奥上小学后,附中食堂成了我们小三口的大食堂。除了早餐,都是由奥爸比提着保温桶去食堂打回寝室吃。中午他们两只小兄弟一起吃,他们每天都不忘给我打视频,很欠揍地拿着摄像头对着两大碗荤素菜,解释当日菜谱;我扒着跟他们比起来的“忆苦餐”一万个不开心。不过我也乐观,一身的肥肉缺着无油水的饭菜来清理肠胃!晚餐呢,奥爸比难得地将他的智慧赏赐给了我们娘俩。他会根据当天职工食堂菜品的丰简来搭配,以丰富我们小三口的保温桶:菜少了,他会去一楼学生食堂打半份炒米粉或者炒面;菜辣了,他会去学生食堂看看有没有奥利奥爱吃的清淡菜;菜品硬货满满,他自然是得意地提着保温桶回寝室。
通常,我没有回来他们俩是不会开盖吃饭的。所以下班路上,我又多了些盼头,多了些期待,也就是一些幸福吧!火辣辣的长沙暂时没有足够让我们小三口以此为归宿,三个人在这个城市相依为命的日子里,不论是一起窝在寝室还是之前简陋的出租屋,抑或是如今自己的小屋,家的意味才够浓。
冷冷的冬季,天黑得早,拥堵的街道经常让赶路人心塞,一想到回家就能一家人像打开潘多拉盒子一样打开奥爸比的“保温桶”,煦煦然!
书以慧人。
初进公司,惊叹一个个工作中沉默寡言的同事竟将各朝代著名非著名诗人、词人的诗词信手拈来,社科类文本中的逻辑理得一清二楚,古诗文的阅读竟是那么轻松……一名语文学科编辑,这些技能大概是基础必备吧,我却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哪哪儿都能叹出个“哇!好厉害!”
果然啊,语文学科编辑光吃饭是喂不饱肚子的,60多册二十四史、近20册古诗词鉴赏辞书、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第二版《古代汉语词典》《新华成语词典》等不啃个有滋有味如何得语文这片天?
语文编辑除了学科知识过硬,编辑的功底那是要有两把刷子的。最浅层的,编辑校稿时使用的符号,我也学到了更为规范的使用方法。想着那些年在报社,自己摸索的一套改稿符号,经常是把稿子改得跟结了满张红色蜘蛛网似的,也是难为了排版同事。
媒体的工作是新鲜多样的。即使报社编辑不像记者在一线采访那般冲锋陷阵,但是对待每天不一样的稿子,尤其是读来意犹未尽的,真想把手上的这个版面编出一朵花来。内心与新闻事件、当事人同喜同哀,总不会心若止水、与我无关。
有一段时间,站在刚入门的学科编辑岗位时,我总有种勇退激流的无奈感,和新闻战友告别后,一懵头,沉入了江水底部,伤感时有。
自我排遣,慢慢领悟。沉下来,沉住的是气:重新挑战的勇气、虚心学习的志气、耐住性子的静气。天地再大,物质再光鲜,总有一款是自己内心笃定追逐的,只是口里不承认,暂未缓过神来。如今的工作,不正是应了那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愿景么?
三十出头的中年少女,不以学习傍身,我怕饱饭会将我这肥胖的皮囊胀得越来越油腻、乏味。那就三餐加料吧,书的味道不错!
除了工作需要啃了初高中语文教材、二十四史节选片段、各类散文短篇小说等,2020年的阅读是从唐浩明的《曾国藩传》开始的,曾家大将风范、勤俭孝悌家训,在这一年开头给我的心智浇上了一剂猛料。2020年的阅读是从高阳的《慈禧全传》收尾的,10本共计两三百万字的大部头,才看到了第三本,越来越欠礼貌而不自量力地想建议出版社给这套书改个名字——《晚清大事件梳理录》。2021年继续读吧,足有味的一套历史小说。
期间读了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版《曾国藩家书》、卡尔维诺《马克瓦尔多》、阿来《尘埃落定》等10多本书,数量与去年持平。今年比较喜欢的,《曾国藩传》当属首位,就如去年读到《苏东坡传》一样。再者,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间草木》,甚是有种相见恨晚的激动,其中那份恬淡的温暖的热爱的积极的生活情怀,我该怎么慢慢传输给奥利奥呢?
有一些没读完的书,培根的《培根随笔》读了大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读了一半,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了三分之一,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读了三分之一……有的是觉得看着腻了,有的是实在啃不动了,然后就不负责任的弃书而逃,罪过罪过。此后,还需拿出迷恋一日三餐的劲儿来迷恋书籍。
另外,拾起了学生时代的习惯,做了半本读书摘抄,字迹虽潦草,愿能略表我对前人留下的智慧的虔诚感激之心!将来连着这些年以及今后写给奥利奥的书信一并送给他,希望他会喜欢。
2020年是魔幻的一年,上天派了各路神仙装扮成妖魔鬼怪的模样来挑逗我们。酸甜苦辣咸,哪一味没出现在我们家乃至中国的一日三餐中,怕苦?不存在的!披荆斩棘,难过也会过去的。在《跑警报》这篇回忆性散文中,汪曾祺先生写道,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先生的鼓舞,我们都听见了吧!
2021-01-24
00:00:00:03747401这一年的一日三餐/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