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在教育的美好里遇见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在教育的美好里遇见

——序孙光友《让教育与美好相遇》

来源:

-->

◆刘

“头条”是我每天都必须浏览的一个网站。一天,我看见孙光友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头条”网站的头条里。孙光友讲述了一个让人心酸的小故事:一个叫做陈帅的学生因为是“坏学生”,小学毕业时老师没让懵懂的他参加合影;初三还没毕业就因成绩不好被学校劝退了。陈帅连做梦都渴望有一张和同学们合影的毕业照,毕业照一直是他内心深处的一个痛点。进入岳阳市第一职业中专后,再也没有谁把陈帅看成“坏学生”了,他在健康的校园环境里获得了应有尊严,也获得了荣誉和快乐,毕业合影时,他成了幸福的一员。

陈帅是幸运的,可还有好多孩子依然不幸福,不快乐,“很多孩子的内心都满是伤痕,也满是怨恨,又有多少人知晓学生心中的那些伤痛呢?”(《谁晓学生那些伤》)

我想问,是谁在伤害我们的孩子?是谁在伤害我们的教育?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常常有人用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的这段话作为宏大叙事的开场白。如果用来谈我们的教育,询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时代,狄更斯的说法似乎有些贴切。

面对教育的苦(教师的苦教和学生的苦学)和乱,孙光友在构建他心中理想的教育模式——美好教育,他希望“美好教育是通往美好生活、幸福人生的花径,未来抵达的是胜地,一路经历的也应是胜景”,他认定“教育就是生活,教育过程就是生命过程。美好教育要让教育生活美好起来”。(《让教育成为通往美好生活的花径》)孙光友努力倡导并义无反顾实践着美好教育,他乐此不疲经营着的岳阳市第一职业中专犹如一个美好教育的理想王国让我们驻目。在这里有若初见时的美好,我们可以遇见祈求美好相拥美好的人,遇见美好教育给这所学校带来的亦真亦幻的美好模样。

这个时代,需要知识分子作为见证者和社会的良知而存在。一百年前,在中国现代文化的理性启蒙运动中,五四知识分子自诩为(亦即事实上的)推进更美好未来的人,其中最知名的英雄自然是鲁迅《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他最后的呼吁“救救孩子”道出了五四启蒙运动的精髓。现在,我们面临一个史无前例的新时代,在本质上别于以往且胜于往昔,知识分子当下应该承担的责任更加清晰地凸显在我们面前。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听到“救救孩子”的急切呼喊。

对孩子的爱与拯救,对每一个坚守人文情怀的教育人来说,都是一种艰难的过程。孙光友从18岁起就和孩子们打交道,教育的麦田里,有他34年的耕耘和守望。教师,教育局长,科长,校长,虽然几次变换身份,但每一次的变化,他的教育之爱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指向孩子们。他像一条在教育的深水里默默游动的鱼,不流泪也不欢嚷,在冰川和暖流里坚韧前行,冷暖自知。

在我们这个迈向公民社会的国度,教育的未来不应该完全是由日益扩大的公共权力所决定,当代教育人的天赋使命需要有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整合我们割裂的教育现实,在传统教育蜕变和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夹缝里寻找出一条路。

在孙光友的“中国教育生态传真系列”里,列出了太多的疑惑:“很多家长想不通,为什么孩子在不知不觉间就变成了‘小流氓’?不讲规矩、不懂礼仪、行为粗野、出口成脏、抽烟喝酒,简直是五毒俱全”(《谁解家长那些惑》)。我们知道,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核心要素的儒家思想占据着中国古代教育的主导地位。18世纪当儒学传到欧洲,笛卡、莱布尼兹、伏尔泰、霍尔巴赫等一大批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把以儒学为主流思想的中国看成理想的国度,他们的评述让人震惊。德国启蒙哲学的开创者莱布尼兹在《中国最近事情》中说:“我们从前谁也不曾想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为进步的民族存在。但事实上,我们却发现了中华民族,它竟使我们觉醒了。”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在1700年前对儒家思想的肯定,展现了儒学的伟大力量和巨大价值。我们不禁要问,重德而强调“仁”“义”“礼”的儒家思想,在我们的教育里有多少传承。与此同时,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被写入我们的教材,我们又有多少人还仍然抱着“围观”心态,甚至在文化的传递过程中出现误读和变异。马克思指出,不同文化之间发生对话时,“不正确理解的形式正好是普遍的形式,并且在社会的一定的阶段上,是适合于普遍使用的形式。”对已经被实践检验的西方先进教育思想,我们是否还依然处在“不正确理解的这一普遍的形式”之中呢?

生活是艺术的,一切可以让我们称为大家者,其人生境界必定是艺术的,他们能在普通平凡的工作生活中获得趣味,能从现实的尘世间获得美的本真。孙光友在当校长前就已经是一位很有影响的诗人,当他成为诗人校长,他习惯了教育与生活的审美化、艺术化,他将自己对教育的审美意象进行高度凝练,提出了美好教育理念。真正的诗人(那些靠文字分行的人除外)是绝对的小众,他们因内心充满梦想而是敏感而先知的,人类生存环境的好天气和坏天气都最先反映在他们的身上,诗人是人类最天真最喜欢说真话的孩子,他们的“真话”如尼采所言具有预言功能。比如托马斯?艾略特的《荒原》作为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就是一种指向文化和社会的预言,预言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孙光友的“真话”很质朴:倡导美好教育是因为我们目前的教育不美好,我们期待并且预言未来教育的美好。

诗歌和诗人在当下,已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学存在,而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他们要面对科学和经济容易忽略或无力面对的东西,那是关于人的生存价值,在这种具体历史语境构成之中,要否定诗人的价值是可疑的,我愿意把诗人校长孙光友说成是一代知识分子中的某类原型。诗言志,诗缘情。孙光友从专注写诗到专注于书写教育梦想,他让自己的教育情绪流向充满了理性感而变得更加专一,更加开阔。这本专著不是孙光友的诗集,但他是用诗人的情绪在书写,他摒弃目前流行着的八股式论文表述方式,用他独特诗性的语言,对教育的感性体验进行了理性的表达,他的文章展开个体生命价值的真实,直指要害,迫使你感受文字缄默的力量,令人耳目一新。

他用诗人的悲悯情怀,用一个父亲般的无限爱意,用一个普通校长长期思考并践行的教育理想和责任,展示了一个基层教育家的赤子之心。他在《教育家是追求教育真理的勇者》中说:配得上教育家这个称号的,无论“大家”还是“小家”,都必定是勇者;有了仁者情怀和智者品质,勇者就会脱颖而出。我把这篇文章看成是孙光友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的表达,也看成是他对自己的一种隐喻。

在一个习惯了理论先行的国度,话语权具有非凡的力量。我在想,在庞大的教育体系中,一个被称为“第三世界”的职业中专,其校长又有多少关于教育的话语权?在孙光友能掌控的校内,他的美好教育理念无处不在,但他的言论也有可能被贴上作秀、卖弄的标签,一些人可能用内心的讥笑或者不齿来应对。而面对校外,他的学校被城乡结合部的菜市场所包围,也被各种不同的声音所包围,他的声音即使再洪亮再真切,在嘈杂的声浪中也显得苍白无力,也许很快就淹没在招揽顾客的吆喝和成交之前的讨价还价声中。

但孙光友依然在不停地发声。

我常常看到孙光友的教育随笔,网络论坛上、微信微博里、《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无论是新媒体上还是传统的纸质媒体上,孙光友在不停地讲故事,讲那些关于教育成功或失败的故事,讲那些关于教育的光荣与梦想。这让我突然想起了《一千零一夜》中那位美丽的宰相的女儿,为了终结国王对于女性的残暴报复,她主动来到国王的宫廷,每天为他讲一个故事,她把公正和宽恕巧妙地浸透在动人的情节里,她相信一千零一个夜晚会让国王学会对于女孩子的尊重,她每天以能够看到明天的太阳升起而深感喜悦。我们没有也不需要国王,但我们生存的土地上有一个隐形的国王,那是一些人的思想和言行汇集在一起揉合在一起形成的“国王”。我不知道孙光友是不是也以这样的情绪在讲故事,但我知道,他把自己美好教育的愿景一滴一滴沁润在那些语言里了,他希望把自己关于美好教育的灵魂注入“国王”的灵魂以及所有人的灵魂之中,他盼望明天有一个美好的清晨,在教师们温暖的目光中,孩子们的读书声和快乐的身影如晨光照耀每一片苏醒的土地。

这是一本值得我们翻阅的教育书。“我们”这个宽泛的概念,其实可以指向每一个与教育相关联的真实个体,每一个人都以不同的身份和方式同教育保持着某种联系,没有谁可以脱离教育而存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关于教育的思考与反思,关于灵魂的对话与沟通,是我们永远需要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吸纳并转化为向前的动力。

教育的未来,是一个美好的约定。走进这本书,我们可以在教育的美好里遇见。

(刊发时有删改)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