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浅谈语文“人文课堂”的构建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浅谈语文“人文课堂”的构建

来源:

-->

吴壮庚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具有不同思想、禀赋、经历的人所折射出的“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师生双边活动,其人文性的显现、碰撞与交汇自不待言。《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基础,离开工具性来谈人文性,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缺少人文性的语文课堂是生硬的、死板的,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审美为途径,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位等手段,让学生体验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获得健康、丰富的审美享受,即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积极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性的语文课堂要有氛围。一个老师曾说过:“一个教学生语文的老师和一个用语文教学生的老师是截然不同的。成功的语文课堂应该有‘语文气息’或‘语文味’,师生能用‘响当当’的‘语文’说话。”教师要从人格的角度,平等地对待学生,使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得到张扬与完善。学生希望怎么学,教师就要因势利导;学生问“为什么”,教师就要机智化解,以营造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教会学生,而且要教会自己,要在教学后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满足学生知识上的新发现,思维上的新突破,促使他们形成独特性的见解,独创性的思路。

讲究教材的文本回归

有的老师认为,语文这东西,老师多教一课或少教一课,学生多学一课或少学一课没有什么区别,语文成绩的提高还在于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这种怠慢教材、轻视范文的看法是不妥当的。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是语文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地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教材是定了目标的,用好教材就能避开“杂乱”无章与“漫然”瞎读。语文教学除了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外,还“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情趣、情操,影响人对世界的感受、深思及表达,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范文教学是知识教育,而且是人生教育,更是人文教育。

好的课堂必须有“问题”

语文课堂的特质是对话。有效的课堂一定会“让学生说”,并且“能给学生需要的”。上述两位学生一问一答,老师适机点拨补充,很巧妙地解决了一个问题,即词的流派划分。这个问题是学生由“千里”“楚天阔”这样的空间上的“雄浑开阔”的字眼里自然生成出来的,它满足了自主学习最为基本的要求: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所以我想,语文课堂的人性体现于课堂未必好看,但是它实用、耐磨,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能经得起包括“工具性”的如听、说、读、写等各种形式的考验。

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结合

语文教学应坚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本。这是由语文这一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所谓训练,不仅仅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拿起笔来写,就算了事了,必须讲求方法。思考怎样读学生才可以明白文章内容。俗话说:“没有阻力的风筝是飞不高的。”为学生选准思维切入点,就好似为学生寻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道路一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而不流于形式。将人文性悄然隐没于工具性之中并达到完美结合。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实与活”“实”就是语文教学方式朴实,内容实在,“活”就是讲求教学的艺术性。课堂上师生互动,通过熏陶与感知,理解与体验,感悟与思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中获得提升,从而夯实了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