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向胜利敬礼!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向胜利敬礼!

来源:

-->

本报记者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无论是在前线浴血奋战,还是在后方辛勤操劳,抗战老兵都是时代的英雄,民族的脊梁!

抗战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本文请抗战老兵打开记忆大门,还原抗战故事,是为了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向胜利敬礼!

张提增:泥塘掩护

反败为胜

在岳阳军分区离职干部休养所,90岁的张提增是一名老八路,他向我们讲述了当年抗战时的峥嵘岁月。

张提增的父亲是老党员,在救国会工作,受父亲的影响,加之老家被日军侵犯,1944年他自愿参加了革命。

“虽然日军比我们的武器先进,但他们打仗却很机械、死板,我们采取的是灵活机动战略战术,打了不少胜仗。”张提增老人回忆,有一次部队在路上遭遇敌人,情况非常紧急。因熟悉附近的地形,知道不远处有一个很大的水塘,里面全是淤泥,适合掩护。连长吩咐他们利用大水塘做掩护,等敌人靠近再打,张提增和另外一名战友负责将日本兵引到水塘附近。敌人发现他们后,一路喊冲,径直就冲到了水塘里,淤泥没了膝盖,被困得不能动弹,连长立刻下令机枪扫射,打死了不少敌人,还俘虏了几十个日本兵,反败为胜,这次战斗大大鼓舞了士气。“还有一次,我和几名战友在日军炮楼下挖洞埋炸药包,日军就往下扔手榴弹十分危险,我和战友出色完成任务,打了个胜仗。”聊起当年勇战日本兵的故事,张提增老人布满岁月痕迹的脸上露出笑容。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临青战役,攻打山东申县等数次反扫荡战斗,曾立大功两次并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功勋章一枚。

张波:在战斗中经历多次生死

在岳阳军分区离职干部休养所,还住着一位老八路,他就是93岁的张波。张老是山西省平原县人。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山西忻口战役、广灵、灵丘伏击战,邵家庄和阳明堡伏击战,经历多次生死。

15岁,张波参加革命,在八路军359旅719团卫生队任卫生员,就在他入伍的第2个月,他跟随部队在广灵南10公里的邵家庄地区设伏。张老回忆说,当时他们得到消息,日本鬼子要从灵丘县往外运送军用物资,于是就埋伏在鬼子必经道路的两旁,“当时我和战友埋伏在山顶,日军在山脚的道路经过时,我和战友奋勇杀敌,把30多个鬼子全部消灭了,还截获了一辆满载物资的大卡车。”

就在部队撤退的时候,日军大部队快速赶来,进行反包围,并用重机枪进行反击。张波是卫生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队长叮嘱他紧跟在身后不要掉队。双方交火后,因武器处于劣势,部队只好边打边往山上撤。可就在撤退的过程中,队长还有其他10多个战友不慎被日军的子弹击中。

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张波强忍着悲伤,继续匍匐前进,捡回一条命。在这次战斗中,他第一次体会了战争的残酷。

金宜训:“革命不怕死,怕死不当兵”

家住君山区许市镇许市村2组的金宜训老人今年93岁,尽管已满头白发,但回想当年的抗战经历,老人的思维仍然十分清晰。

1943年,金宜训参加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4团,在华容公安石首一带活动,打击日伪军。一次,他跟随部队准备去袭击黄沙街的鬼子,白天休息、晚上出发。谁知道走漏了风声,小墨山、高庙的鬼子出发了,广兴洲的鬼子也出动了,准备合围他们。“我带领前卫班打头阵,因我军只有七八十人,连长负伤,他命令我接替他指挥战斗,全体战友的生命就在我的手里,我猫在沟渠里数着鬼子的机枪,估计着敌人子弹打得差不多了,要换子弹的时刻一跃而起,战友们积极掩护压制其他鬼子,我冲到敌人机枪面前一把手拖着敌人打得发红的枪管,一边喊缴枪不杀。那知鬼子根本就不理睬,一不小心我被鬼子砸中了右肩,我咬牙强忍住痛,端起刺刀向鬼子捅去。”

金宜训老人回忆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危险的一次战斗,虽然没有能够完成到黄沙街袭击鬼子的任务,却打破了鬼子的合围,把全连安全带回,还消灭了十几个鬼子,缴获一挺歪把子轻机枪和一个掷弹筒,因此他被记二等战功。“革命不怕死,怕死不当兵。”回想当年,金宜训老人激动地说。

颜君福:“那个时候不想家,只想救国”

91岁的颜君福是君山许市镇墩堰村人。1943年6月,他加入江南挺进支队成为一名通讯员。由于在打击日伪军的战斗中,作战勇敢,不怕牺牲,1945年他被编入新四军第5师45团3营任通讯排副排长。

颜君福老人回忆说,当时主力部队主要活动在天井山脉一线及华容的桃花山一带与湖北省的公安、石首、监利、洪湖等县。白天他们扮成商贩或农民去侦察了解敌情,大部队隐蔽在山林中,操练学习或研究破敌对策,晚上就找准机会袭击鬼子据点巢穴,“那个时候不想家,只想救国。”

他记忆最深刻的一战是1944年大年初一拂晓,他所在部队突袭黄英岭。驻扎在黄英岭的日伪军不但残害当地百姓,还不时翻山越岭来打劫抢掠,为非作歹,无恶不作,老百姓深受其害,对他们恨之入骨。

1943年除夕夜吃完晚饭,听取杨震东支队长精心部署后,颜君福跟随部队在凌晨4点多,趁着大年初一悄悄向黄英岭进发。接近黄英岭时,只见几个日伪军无精打采地在寒风中哆哆嗦嗦地放哨。说时迟,那时快,支队长杨震东和副支队长郑怀远带着几个战士悄悄爬进岗哨,几下就干掉了哨兵。在杨支队长一声喊“打”!顿时,手榴弹的爆炸声,步枪和手枪的射击声与战士杀敌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日伪军连衣服也来不及穿好,有的慌忙拿枪抵抗,有的拔腿就逃,战斗持续了半个小时就成功端掉这个据点。

这次战斗打死日伪军10多名,缴获步枪20多支,机枪1挺,手榴弹10多箱,子弹3000多发,而我军无一人伤亡,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文正国:一下干掉3个日本重机枪手

93岁高龄的文正国耳聪目明、精神抖擞,聊起70年前的抗战故事,他感慨至今都像昨天发生的事一样。

1939年,文正国被国民政府财政部税警总团学兵团招为学员。在衡阳受训一个多月就开赴贵州都匀。其后又开往云南,整编为第5军新38师野战补充团第2营第4连第2排。

1941年,文正国随部队进云南腾冲,天气很冷,士兵都穿的棉衣棉裤。到腾冲后,部队转到大山里打了一仗,很惨烈。文正国当时枪法很准,军训打靶得过第一名,排长总是要他跟在后面。记得那天是下午,部队发起总攻,日本鬼子的重机枪疯狂向他们扫射,部队伤亡惨重,排长命令他:“文正国,正前方250公尺,你给我打掉。”文正国接到命令后,一枪就把那个日本重机枪手打掉了,随即又来上一个鬼子,他刚退掉膛,子弹上膛马上又瞄准,一枪又干掉了,那次共干掉3个日本重机枪手。

这一仗部队伤亡特别大,死伤1000多人,文正国也负伤,满身是血。我们一起招兵来的只剩2人,文正国因屁股伤得严重,被送到医院。因没有麻药,医生用刀在火上烧得通红往伤口上烫,把活肉烫死不发炎,然后就用刀割开肉挖出子弹。那时的文正国骨瘦如柴,到贵阳找到留守处医院养伤两、三个月之久。因为想家心切,他靠在部队平时节约的生活费,只身从云南走路历经3个多月才回到家乡。

陈忠民:首次参战与战友打死10多个鬼子

“我打仗打得多,不说100次,起码也有70次。”94岁的陈忠民撩起裤腿,展示当年小腿受伤的地方,深深的伤痕,记录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1922年8月23日,陈忠民出生于平江南江镇万家村。恰逢烽火连天,国难当头的非常时期。1938年,年仅16岁的他,毅然主动报名参军,被分在国军特别挺进队集训。“在赵李桥镇上车,到江西玉山,下车步行7天到安徽屯溪。在屯溪训练半年左右,就在浙江、江苏、江西一带打游击战了。”陈忠民回想起当年参军的路线,依旧历历在目。

陈忠民记得,他参加的第一次战斗,发生在凌晨5点左右。当时年仅17岁的他,在太湖边上一个叫小树镇的地方,与日本人遭遇了。当时,陈忠民所在的排有三四十人,都隐蔽在事先准备好的工事里,向日本人猛打。“这一仗打得好,日本人来了三艘小火轮,被我们打死了十几个,其他的鬼子跑了,不过我们也不敢乱追。”

1942年,陈忠民所在部队在江苏宜兴又打了几战,换防到安徽绩溪改编为江南挺进第二纵队。同年又归编为88军79师236团,他被分在第1营第2连第2排第6班任班长。在长达7年的抗战中,陈忠民长期在无生活规律的游击战中,一次他因生病近10天没吃饭,仍然参加战斗,落下了严重的胃病。

谢慈友:勇夺广西丹竹日寇机场

谢慈友出生于1926年,平江县城关镇人,15岁那年,响应号召参军入伍。

1943年,因战争需要,部队在云南昆明岗头村精选组建中国第一支空降伞兵,由美国14航空队陈纳德将军协助中国训练。1945年2月,在云南第5军军事训练班军官队学习的谢慈友调回伞兵部队学习,任“鸿翔”伞兵60迫击炮分队长,参加了夺取广西丹竹日寇机场的战斗。

时光倒回到1945年7月18日夜晚,由美军教官培训、新组建的中国空降兵(鸿翔部队)接到命令,乘坐美军运输机飞临广西平南县日军盘踞的丹竹机场上空。中美空军的轰炸机、战斗机首先开火,丹竹机场顿时腾起一片火海。由迫击炮分队、机枪分队、工兵分队组成的空降兵突击队随即跳伞着陆,抢占机场。谢慈友和100多名伞兵加入到战斗中。

谢慈友回忆说,龟缩在机场四周地堡里的日军负隅顽抗,机枪从射击孔喷出一条条火舌,战斗中有2名战士牺牲了。在我空降部队的猛烈进攻下,一个个地堡被摧毁,鬼子被迫击炮、机枪子弹炸得血肉横飞或被火焰喷射器喷出的烈焰烧焦。黎明时分,机场被我军占领,大批弹药物资被缴获。

同时,空降伞兵又配合地面部队对守备之敌展开反击歼灭战,日军节节败退。经过20多天生死激战,歼灭守备日军,迎来抗战最后胜利。

邓得凤:每天走60多里路贴标语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不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当时年仅十五岁的邓得凤老人加入了国民党军队第9战区的黔江政工队,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邓得凤老人今年88岁,家住郭镇乡蔡家村。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是精神矍铄,坐姿仍有几分军人的神气。“我13岁以前在湘西泸溪县读小学,因为我姐夫是国民党宪兵队队长,14岁被姐夫接到难民学校读书(国民党为了照顾在前线抗战干部的子弟临时建起的学校,类似于今天的托儿所,照顾为主,兼教习唱歌跳舞),一年后我被调到黔江政工队,主要从事抗日宣传工作。”邓得凤老人说,在那个战火纷飞,音讯断绝的年代,大家为了团结一心一致抗日,宣传的重点则是标语和口号。

邓得凤的主要任务就是贴标语,标语的内容是“打倒日本!”“打倒汪精卫!”“打倒汉奸!保卫全中国!”等,这项看似轻松的工作其实并不容易。“我们政工队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主要负责宣传,每天要走60多里路,边走边贴标语,每周贴三天,休息四天。为了宣传更多的地方,走更多的路,我们都用布绑了腿,走到了黔江、秀山、酉水等众多县。白天我们出去贴,晚上大卡车把我们拉回去,休息的时候就在队里唱歌跳舞。”邓得凤回忆说。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