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
潘宏军
航拍凤形山,山分二支,左撇右捺亦如翅。定格山脊,天地鬼斧出神工,俨然乍现一字,似“凤”若“凰”,圆润方阔,形面仰天,浩气充沛。明朝户部尚书杨一鹏魂归故里,扑向凤形山,化魂于凤,涅槃于形。明崇祯御赐“才品端亮”,圣旨宠降,故里就有了灵与魂。镜头继续勾勒,不料,摄影家王熙芳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凤凰扑水,像,太像了!”晚清守台名将刘璈魂旧故里,好友湖广总督张之洞在芭蕉湖为其甄选了一块“乌鸦扑水”之地。可惜,“乌鸦扑水”不再。然,这幅“凤凰扑水”图惟妙惟肖。偌大的凤凰弧嘴伸进茶港河里啄水,金黄的嘴,抖擞的冠、憨爱的喉,翠绿的栩,灵动而活络。构图内,京广如弓,茶港如弦,尖嘴挂弦搭箭,蓄势跃然。
浩浩然物我一心,轮回间涅槃新生。
自然衣、传统魂、现代骨在故里和合而“物我一心”。“物我一心”的外表便是自然衣。过林荫道,豁然洞开,觉得人就在画里行了。这里人景动静都用绿色装裱,凤形山仿佛绿色胎盘,原来绿才是故里最殷实的家底。一阵风起,飞鸟不惊,温湿的负氧离子清凉扑面。故里中央,两口小池盛盈绿水,清澈、羞涩、纯真,温润如玉,正好镶嵌在故里的袖口与裙边。袖口与裙边的四周是风景林,如慈母手织的丝绸,又柔又软。
乡愁才是故里的魂。在故里,乡愁之色便是绿。树上的身份证,拴着主人对绿的牵挂。这棵百岁古樟,哪怕长得歪歪斜斜,故土从不嫌弃,古樟就一味回报枝繁叶茂,为故里留住一份绿,守望着一份故里记忆。在故里,乡愁之道是孝道。杨一鹏手植皂角树,缓轻了母亲洗衣之苦。四百多年日晒夜露,这棵树已高达40多米,需七八人合抱,直指蓝天。后人称之为“孝心树”。杨一鹏忠孝一身,传说杨一鹏被误杀前夕,云游和尚送其一首诗“谛后人间反一周,而今限满恐难留。”“楚山吴水共相聚,与君同跨片云飞。”然杨一鹏大义赴死前,留下《杨氏宗族十言》。这十条家训,今刻在孝心树下。十三代杨氏族辈,睹物思祖、孝亲、睦邻、和家。孝道这一中国胎记元素,在故里大放异彩,涵古茹今,润物迭起。十三代后人,修身齐家,家训声声,文脉绵绵。在故里,乡愁之味是书香。神道通墓地接家园,连接着尚书的生与死,神道上御赐的石人石马石狮列队受阅。一睹石刻文化墙,字碑字文,或咏物,或励志,或劝勉、或褒扬。或进或出,省思凝练,袅袅书香,潜移默化。
自然衣构建了“物”的美丽故里,传统魂构建了“文”的美丽故里,我更惊诧的是,美丽乡村建设构建了故里的现代骨。
评议“最美家风”走进故里,与家训文化契合、与现代主流对接、与乡贤文化互动、与美丽乡村共振,故里尊严认同、家训文化认同、获得愿景认同,在故里结晶了“最美屋场”的命运共同体。“最美家风”评议在家训文化自觉上顺水推舟,核心价值自信汇聚着建设美丽故里的磅礴力量。故里环境美,人们诗意地栖息;故里人文美,呵护、延续文脉,耕读传家;故里秩序美,和善和睦,法理允谐;故里乡贤美,杨其凡等乡贤患难相恤、感化约众、型塑品行、循环作育。故里产业外,生产生活功能分区,养殖合作精诚有信。物美、人美、文美、业美、乡贤美,故里“五美”,各美共美、美美与共,共筑美丽故里。核心价值在故里见言见行,越来越多的乡愁落地。故里美丽家风,受到刘云山点赞。
凤舞九天凌云起,央视开屏又一枝。今日故里,结婚栽下“夫妻树”,出嫁栽下“女儿树”,出生栽下“成长树”,上大学栽下“成才树”,一棵树,一生乡愁。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故里是云山溪水的风情盆景,人是别样云溪的名片。黄兰香来了,孙建国来了,文热心、李渔村、段华、梅实、刘祖保、潘刚强、周迅也纷沓而至,感受着湖南省文明屋场的实力与自信。
不离不弃家风永继,莫失莫忘故里恒昌。
祝福故里,愿景牌楼。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