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江千古属斯人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一江千古属斯人

——河泊潭走笔

来源:

-->

◎方先渠

早就想去屈原投江的河泊潭,但直到今天,才受邀去了那里,虔诚地凭吊了屈原,并对河泊潭进行了一番仔细的考察。

查阅史料,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篇》载,出自平江县的汨水,和出自湘阴县(今汨罗市境内)的罗水,会合后称为汨罗江,再注入湘水。这个会合处,即是河泊潭,又名汨罗渊。据郭沫若《屈原研究》认真考证,屈原先后被放逐于江、汉、沅、湘等地,共一十九年。他最后几年的岁月,流离厝居在汨罗一带。公元前278年仲春,秦白起率军攻楚并拔郢,楚顷襄王被迫迁都陈地。屈原闻讯,写过《哀郢》《怀沙》《惜往日》等诗篇。至仲夏,五月五日,便在河泊潭投江殉国。屈原自沉,一是对楚国前途感到绝望,对民生受难感到痛心,以表明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志。二是对顷襄王的昏庸极其不满,期望以死警示,劝顷襄王能清醒起来挽救危局。

历史最为公正,公道自在人心。河泊潭始终没有沉下屈原!从他在这里向天一跃的那一刻起,风雨沧桑两千三百载,年年的端午节,龙舟竞渡的锣鼓声响彻了全中国、全世界;粽子散发的清香,也飘洒在全中国、全世界。这两千三百年来,人们始终坚信,一艘艘飞速前行的龙舟,可以承载屈原忧愁的灵魂;一串串五谷香醇的粽子,也可以滋补屈原那羸弱的躯体。所以,从河泊潭出发,年年龙舟粽子,年年祭歌高唱。所以,在河泊潭,屈原年年重生!

河泊潭,到处都有屈原的身影;到处都有屈原的足迹。潭边的笔架山,山坡前有简陋房厅,草盖砖墙,是屈原的最后寄居地,现无迹可寻。据传,屈原常于山坡上书写诗作,休憩时喜将笔杆放置坡上。他死后,人们特地在这里筑了一个“山”字形的大土堆,并取名笔架山。潭边的磊石山,唐代建有石亭,名招屈亭;建有石塔,名屈原塔。清《一统志》载,宋玉、景差(屈原弟子)招屈原魂,后人于此建亭、塔。均毁。潭边的凤凰山,屈原也曾暂住过。《湘阴县志》载,他“或山而樵以消虑,或水而渔以浇愁”,因此山前留有钓鱼台。凤凰山西坡临江处,建有屈原庙,系砖木石结构,牌楼式山门,前为戏台,后建庭院,门收洞庭一湖万顷波涛,四周古木修竹映翠摇风,终日晨钟暮鼓,香火盛旺,凭吊者络绎不绝,墙壁柱楹上有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诗赋词。“文革”时被拆除,现存遗址。

屈原死后百余年,贾谊写下《吊屈原赋》,更是千古绝唱。贾谊是西汉文帝时人,有政治抱负,但受谗被贬,外放长沙。赴任途中船过湘江口时,他特地向河泊潭“投书以吊屈原”,写下的第一句诗就是:

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

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

司马迁认为贾谊与屈原遭遇相类,在《史记》中特为他二人合传,并说:“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泪,想见其人。及见贾生吊之。”我今读贾生赋读太史公文,深感其虽是怀古,实是伤时;更虽是吊人,实是自吊!

本来,遭谗受谤、放逐飘零,给屈原带来了无限的怨懑,却也彰显了他的思想和精神,成就了他的文才和名誉。

河泊潭对屈原,终成归宿。

屈原在河泊潭,得以永生。

屈原能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确是不朽!

当年的河泊潭,是汨罗江古道,连湘水、通洞庭、达长江,货埠船坞,商店宿铺,两岸一派忙碌景象。直到一九五八年,进行汨罗江尾闾围垦工程时,将主河道北移,使得河泊潭仅存河汊,只是垸里的一段内河了。现在,这个围垸即岳阳市屈原行政管理区,是长株潭城市群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滨湖示范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综合标准化示范区,是全省有名的“鱼米之乡”、“饲料之乡”、“养殖之乡”和“茶叶之乡”。河泊潭也成为屈原行政区凤凰乡的一个村。放眼四望,村内良田沃土,山青水碧,民居鳞次栉比,集镇工商繁荣。村民还在潭边鸠材集资,为纪念屈原立了石碑,修了亭阁,建了广场,办了书画院。据了解,区、乡、村三级有过规划:以屈原文化为主题,以屈原自沉地为特色,恢复屈原庙、招屈亭和钓鱼台,修建碑、亭、园、路为一体的潭边风景走廊,如实体现屈原的爱国情怀和诗骚才华,把河泊潭建成有美丽景色、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胜地,建成能更好地宣扬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据说,屈原投江时,正值洞庭湖涨潮,使得汨罗江大水倒灌,人们直到上游三十里处即玉笥山下江面,才发现并打捞到屈原遗体。于是,这一带便既有祠、又有墓,还有后来按屈原诗意而修建的一系列景点、碑林、游园,把屈原纪念得热热闹闹、沸沸扬扬。而真正的屈原自沉地,长时期地冷冷清清、空空荡荡,除了古籍明确记载、当地人们口口相传外,也长时期地鲜为人知。如今,看到这里有崭新的开发前景,将是屈原的大幸,也将是河泊潭的大幸。我想,屈原在天之灵,一定会得到无限的安慰。

清朝平江籍官员兼学者李元度,曾为凤凰山屈原庙写过一幅门联。即:

万顷重湖悲去国,

一江千古属斯人。

万顷波涛的洞庭湖,也会像屈原那样对祖国感到深深的忧思;汨罗江千古滔滔,只为屈原这个人唱出悲歌。此联言赅意深,确是佳品,特用来作题。文成而意未尽,吟成一首小词:

蓦山溪·河泊潭

深潭浪涌,卷起千堆雪。边岸凤凰台,屈原曾、栖身草宅。烽烟楚地,更拔郢生哀;心痛切,忧故国,怨愤沉沙别!

龙舟粽叶,岁岁端阳节。且亘古离骚,诉孤忠、光齐日月。今来吊访,仅庙址残碑;香三叠,歌一阙,江上悲风咽。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