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纪实
来源:
-->
在临湘影剧院,全面升级的灯光音响,全新的LED显示屏,可以承办各种高档演出,仅今年上半年,就接待各类大型演出20多场次;在临湘白云湖广场、星河广场以及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人口集中处,只要不遇大风大雨,就可看见流动舞台的身影,一场场精彩的传统大戏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在临湘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场所,各种免费的讲座、培训、辅导活动,一波接一波……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来,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带动下,临湘文化事业的发展可谓蒸蒸日上,这些发展的成果不仅体现在奖牌上,更体现在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
创新上下联动的创建机制
临湘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在会上,该市市委书记黄俊钧认为,创建工作对于临湘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是临湘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文化强市的重大战略,市委、市政府要为临湘的创建工作谋篇布局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汪灿,多次到该市文广新局现场办公,询问创建工作的进展情况。
7月上旬,在湖南省公布的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地区名单中,临湘市成为14个首批创建县(市、区)之一,这是对临湘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的肯定,是对临湘建设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认可。这是一种荣誉,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责任。
回顾一路走来的创建之路,临湘市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认识,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作为推动文化强市的重要抓手,市委、市政府先后四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文化发展和创建工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意味着市财政要出钱、各部门都要出力,临湘市委、市政府畅通部门沟通机制,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凡是遇到重大项目建设,迅速召开市长办公会,当场研究、当场拍板,为创建工作开辟绿色通道。制订出台了《临湘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并将创建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相关单位,与乡镇和相关单位签订责任状,建立了有人主抓、有人落实、有人监督的市、乡、村三级联动的创建机制,目的是打造“农村五里文化圈”和“城市五分钟文化圈”。
创新“众筹”文化的多元投入机制
“众人划桨开大船。”在临湘本市级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该市采取“向上争、财政奖、部门帮、社会助”的“众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千方百计筹集创建经费。2014年,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00万元;花鼓戏剧院建设纳入省发改委重点扶持项目,目前到位资金300万元;已启动龙窖山堆石墓群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国家文物局补助150万元;由省文物局、临湘市政府投入180万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德源茶庄修缮工程已全面完工;临湘市文化馆已进入国家数字文化馆建设项目的笼子等。
该市一方面财政列支以奖代投经费210万元,一方面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先后引进重庆吉祥天有限公司等公司投资达4000余万元。特别是加大对乡镇、村一级公共文化场地的建设,新建投资过100万的村级文化活动广场共计8个,投资过50万的文化广场15个,投资近1000万元的文化礼堂1个,投资过900万的文化广场1个。
在这种新机制的作用下,临湘已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无缝覆盖,辖区建有文化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图书馆(国家一级)、影剧院、剧团、电影发行放映中心、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体育馆、健身馆和3个大型休闲广场。投资3000万元的白云湖文化休闲广场二期已启动,全市所属2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建有乡镇综合文化站,278个行政村全部建起文化活动场所和农家书屋。全市共有预警广播117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5﹪。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面积526637.28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文化场所面积10120.67平方米,在岳阳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创新全民参与的群文活动机制
“群众文化活动,就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让群众唱主角。”临湘市文广新局局长陆如勇说。在各类型的大小文化活动实践中,临湘市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以前,文化休闲活动很少,下了班能开展文体活动的场地少,现在单位、社区经常组织文艺活动,日子过得充实多了。”建设部门上班的李女士说。
该市发挥文艺骨干中坚力量。充分利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剧团“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的契机,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分重点、分批次为社区、乡村、企业和其他基层培养文艺骨干。几年来,开设的广场舞、器乐表演、农家书屋管理、花鼓戏表演、曲艺表演等各类培训班29个,仅去年一年就培训各类文艺骨干2200人,培训人员数量占辖区常住人口2‰。去年临湘首届和今年第二届草根艺术节,吸引城乡340余文体团队的近万名队员踊跃参与。
该市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2011年,临湘成立了文化志愿者协会,之后各乡镇及相关企业也相继成立了文化志愿者协会分会。通过宣传发动,文化志愿者协会迅速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已注册管理的文化志愿者达2860人。这些志愿者分散在各行各业,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正是因为这些志愿者的努力,才基本实现了“城区5分钟文化圈”的目标,做到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比赛”。可以这样说,文化志愿者已成为各种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文化志愿者的引导和带动,使业余文艺表演队伍不断壮大,目前,该市有业余文艺表演队伍156支,参演人员3870人,每年演出3000余场次,观众达156万人次。
在公安系统上班的谢警官平时喜欢吹笛子、吹箫,2012年在朋友介绍下加入文化志愿者后,每年都会参加“欢乐潇湘”、“草根艺术节”等大型群文系列活动。“志同道合的朋友多了,业务活动丰富了,最高兴的是自己演奏水平大幅提高,有时还应邀到岳阳参加演出,圆了自己少年时期的文艺梦。”谢警官激动地说。
该市还突出文化交流重要作用。文化的生命在于交流和传播,临湘市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文化活动,不断促进文化交流。利用“草根艺术节”平台,促进民间职业剧团的交流;利用重要节庆活动,促进各单位、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利用“一元剧场”活动促进周边县市专业剧团的交流;利用“欢乐潇湘”、“临湘艺术节”等活动,促进乡镇、街道办、社区的交流……《中国文化报》、《湖南日报》先后以“临湘民俗文化成‘精神主粮’”为题报道。“白羊田天狮”、“聂市十样锦”、“江南渔鼓”等,都是通过长期活动交流,逐步打磨成为临湘地方文化品牌的。从2014年开始,由该市发起的“湘鄂赣毗邻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联席联动”活动已形成长效机制,通过联动和交流,推动了湘鄂赣毗邻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纵深发展,这种联席联动的做法得到了省文化厅的肯定,被称之为“临湘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兄弟单位的参与。
创新以奖代投的激励机制
临湘市政府制定实施星级文化团队、文化广场评定标准;通过问卷调查、座谈随访等形式,及时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对优秀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优秀文体团队和人才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和奖励。
该市每年组织对优秀文艺作品进行一次集中奖励,前年舞蹈作品《天狮闹洞庭》获湖南省艺术节金奖后,该市市委、市政府就奖励了30万元。去年,现代花鼓戏《铁面税官》和音乐作品《十样锦》分别获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欢乐潇湘”比赛金奖,市委、市政府分别给予了重奖。在这种“以奖代投”机制的激励下,以“精品工程”为抓手,精心打造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文艺作品,在全省大大小小的比赛中先后有13件作品获得省级金银奖。
王次兵,忠防剧团团长,临湘民间艺人,临湘花鼓戏唱得有板有眼。近几年来,王次兵先后6次参加“临湘市草根艺术节”、“欢乐潇湘”等群文活动,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家和万事兴》、《何教师教打》等深受群众喜爱,主演的临湘花鼓戏《劝夫戒赌》参加“欢乐潇湘·幸福岳阳”专场演出,获“十佳民营剧团”称号,“临湘文艺奖”对王次兵先后多次给予奖励,共计2万元。“我10岁开始学唱临湘花鼓戏,一辈子从事演员工作,以前还觉得这个行业低人一等,这几年,我参加市委、市政府主导的活动越来越多,舞台越来越大,现在,身边的人都喊我王老师,找我学戏的人也多了,今后,我一定把临湘花鼓戏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临湘花鼓戏、喜欢临湘花鼓戏、唱临湘花鼓……”50多岁的王次兵只要提起临湘花鼓戏,浑身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临湘通过不断发展壮大群众社团组织,培养基层文艺骨干,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文化工作呈现勃勃生机。“草根艺术节”、“临湘花鼓戏体验班”、“临湘十样锦课堂”、“你读书我买单”、“留守儿童之家”等十多个免费开放品牌已深入人心;近三年时间,先后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各1个,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欢乐潇湘金奖、省艺术节金奖等荣誉,并获“全国先进文化县”称号;龙窖山国家级遗址公园、临湘花鼓戏非遗传承中心、白云湖休闲广场等重大文化项目相继启动,如同一个个强大的发动机,为临湘文化事业的再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临湘文化事业正走上大发展、大繁荣的“康庄大道”。
文/冯
亮
图/汤超龙
元翰林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