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文/图
本报记者
聂
琳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连通欧亚的国际的茶叶商贸通道,其南起福建武夷山,途经江西、湖南、湖北等8个省输出至蒙古、俄罗斯直至欧洲腹地,全长约13000公里。
在这条“茶路”上,岳阳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资料记载,岳阳自古以来具有浓郁的茶文化。清宣统二年(1910),临湘的茶叶更是达到总销量1482吨,青砖总销量8765吨。许多晋商纷纷在岳阳开店办厂,茶叶运输海外,一片繁华……
小巷弯弯,墙面斑驳。10月19日,沿着深深浅浅的石板路,记者和前来我市考察“万里茶道”岳阳段的八省专家一道走进了临湘聂市镇的老街。
目光顺势而去,古朴的街边房屋,一幢接一幢,排排相接。伴着斑驳的光影,似乎正在向我们娓娓道来,数百年前,这个傍山而依、傍水而居的茶叶贸易小镇是何等的繁荣,“只道本山茶叶好,原来还有聂家市”。
因茶而设的县
聂市镇老街长约两公里,如同一条巨形舟排停靠。民间相传,镇南山头上挺立的那棵千年古杉,就是这巨舟的桅杆。聂市镇地处滨湖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盛产稻米、茶叶,其中茶业尤为突出。“古镇因茶而兴,因茶而荣。”当日,年近八旬的岳阳地方史志专家何培金老人为我们做向导,沿路介绍这座古镇茶业的种种历史。
何老介绍,至唐末五代,临湘已是湖南茶叶缴纳贡赋的锁钥之地了。湘中的茶陵是我国唯一的以茶命名的县,而临湘则是我国“因茶而设的县”。据宋初乐史撰于公元980年的《太平环环宇记》记载:(临湘)本巴陵县地,后唐清泰三年(936)潭州节度使析巴陵县置王朝场,以便人户输纳,出茶。所谓“输纳”,即“缴纳”;“潭州节度使”,即唐末马殷建立的楚国前身。公元908年,马殷立国后提倡种茶,让人民自采茶叶卖给北方客商,官收茶税,每年贡茶万万斤,以换取卖茶权。同时专门在巴陵县设“王朝场”,用于收贮、运销民茶。宋至道二年(996)将“王朝场”改为“临湘县”。
至此,洞庭湖边崛起了一座欣欣向荣、日渐繁华的茶叶古镇。“泉为井,山为家,古木村墟风雨斜。绕物不种桑与麻,前山后山都是茶。朝朝暮暮勤采摘,卖与商人尽新芽。”这首由当地秀才武树炳创作的《采茶歌》也似乎道出了当时人们的茶情雅致。
到了宋代,岳州地区已经成为有名气的茶区,除了当时的巴陵(今岳阳县)、临湘产茶外,区域已扩展至平江和湘阴。《宋会要辑稿·茶号》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湖南八州、府三十四县产茶1180吨,其中岳州府所辖平江、临湘、华容、巴陵4县产茶501吨。
2012年6月12日,聂市镇在整修街道下水道时,意外发现了一块刻于清代的题为《奉宪严示》的花岗石古碑,上面记录:“商行籍隶广东、江西、山西,在宪治临湘聂家市投行采办茶箱,历有年所……”近千字的碑文再次见证了该镇清代黑茶生产兴旺发达。
随行考察的山西省考古所副所长王晓毅在仔细通读拓片全文后表示,从地上出土的文物等来看,无可辩驳地表明岳阳地区曾是“晋商万里茶路”的南方起点之一。他猜测,聂家市茶叶极可能凭借聂市河运的便利用船载,经黄盖湖入长江,再经汉水至樊城老河口上岸,改用陆运,穿河南至山西大同,再北运至外蒙古等地。
遗迹尚存
修缮亦难
如今,蜿蜒清澈的聂市河依然附街而淌,时不时还有村妇挽起衣袖在码头边拍水洗衣,孩童们赤脚在浅水处玩耍嬉戏。然而百年前,这条河却难以如此静谧。
坐落在河边附近的一座古香老屋,至今还保存完好。廊檐翘宇,青砖黑瓦。尽管久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有大户人家的威严感。这家老屋的主人叫杨未妈,今年90有余。杨家世代经营茶叶生意,名为“杨兴发茶叶铺”,至今也未改名,继续沿用。据杨老太说,她的父亲曾向家中姊妹提起过聂市镇繁华的茶业历史。“小时候父亲跟着祖父在码头边玩耍,连站脚底都得好好找找,河下码头到处是装好的货物,河上满是运载茶叶的船只。街边的买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像炸开了锅,很是热闹。”当年,杨未妈家门口的茶商茶贩们络绎不绝,家族生意逐年旺盛,还开了一个较有规模的茶厂。因为祖屋临近聂市河边,交通便利,每年还引得许多收茶的商户们愿意出钱借住她家。也因如此,杨未妈家族的房屋越修越大,越建越高。
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出版的《湖南经济》中《湖南之茶》记载:“镇上茶庄多达20多家,年交易量达30万银元。因为茶叶贸易红火,带来了金融业的发达。”但波诡云谲,市场瞬息万变,正当风生水起时,聂氏茶业却因种种外界原因逐渐没落。
如今,走在聂市老街上,没有青石板发出清脆的声响,没有木门开启的“吱呀”声。林立的店铺,残存着红色的木门板,即使寻到某某老字号茶庄,也只是空留外壳,不再繁华。
聂市镇人大副主席谢德强说,在聂市河边曾经有方志盛、土地巷等十多个码头,如今因为年久失修,无人管理,清晰可辨的只有寥寥数个。当年繁华时期,镇上有200多家茶庄,而现在只有48家。在镇上叱咤风云的几个大茶庄遗址也亟须修缮,他透露仅一个同德源茶庄修缮费用就达180万。在财政资金面前,遗迹修缮工作堪忧。
接踵而至,今年6月份一场罕见的暴雨洪灾又将临湘羊楼司镇现存朱家坡古驿道冲毁。据万里茶道岳阳段调研组负责人李鹰介绍,该古驿道是龙窖山区保存最完好的青石板道,自羊楼司幸福村、梅子村等地通往湖北羊楼洞,为龙窖山茶叶外运的重要通道。说起龙窖山,可以说是岳阳地区古茶区的一个重要遗存点。它位于临湘市区东南30公里,又名药姑山。现在的龙窖山茶区依旧是中国黑茶的“金三角”。然而在自然灾难面前,这条百年古道遗址严重损毁,实为遗憾。
申遗是难得机遇
走在如今保存较好的聂市镇街边屋宇、茶庄旧址以及云溪寡妇矶、城陵矶岳州关等处,四川省考古院院长高大伦有感而发,“我觉得岳阳茶文化底蕴浓厚,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历史特征。然而,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万里茶道湖南段项目申报技术负责人刘颂华表示,目前,8个省份文物部门先后召开了六次研讨会,就“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达成共识,并计划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省市的申遗工作也已全面启动。此次,来岳阳站考察也较有收获。
如何做好茶道文化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万里茶道岳阳段调研组负责人李鹰表示,万里茶道是中蒙俄三国宝贵的文化资源,长期以来,围绕“万里茶道”展开的研讨工作一直在进行之中。因为有着同样的使命感,近年来沿线各省市都在推动该项目的复兴。在这方面,岳阳应积极参与,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
据相关报道,在完成“万里茶道”岳阳段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全面准确地确定“万里茶道”遗产点资源情况和内涵后,岳阳将与“万里茶道”申遗城市联盟,在明年年底前编制完成“万里茶道”遗产保护规划。另外,记者也从临湘市相关部门获悉,临湘市政府高度重视聂市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将根据晋商清代在聂市设立茶库、茶坊,开辟茶埠等历史场景,规划建一处具有标志性的“中蒙俄万里茶道起点”纪念碑和民间斗茶广场,修缮同德源茶庄,制定茶道起点的文物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整理相关文史资料,建设与万里茶道主题相关的博物馆等等。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