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路上永远在前行
来源:
-->
日晒雨淋,白天采访,深夜赶稿到两三点,这是常事……当一篇篇精彩的报道、一幅幅生动的图片见诸报端时,无不凝聚着记者的汗水和艰辛。“党和人民的喉舌”,是记者神圣的职责。记者甘愿承受寂寞忍耐孤独,满怀着与时俱进的忠诚之心,保持着永远与大众同行的高尚灵魂;记者对话各色各样的人,珍视视野及思维里所遍及到的每一点和面,踩住时代步点,勤于记录,善于表达;记者肩担神圣使命,秉承永恒天职。
今天是第16个记者节。本报特推出记者节专版,听四位资深记者讲述曾经奋斗在新闻一线的点滴故事,他们身上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着追求事实真相的执着,有着为群众鼓与呼的情怀,他们是记者的一个缩影。尽管这份职业很辛苦,但记者们依然为此“痴狂”。
●湖南日报驻岳记者站原站长霍桂华
到现场
抓细节
霍桂华是原湖南日报岳阳站站长,在新闻一线战斗了31年,是名副其实的老记者。为完成受访任务和考虑到记者的时间比较忙,他不厌其烦地三次到办公室为记者送资料,75岁的人了,每次来都是风风火火,送完资料茶也不喝一口,掉头就走。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霍桂华并非新闻科班出身,因小时候家里穷,小高毕业后就辍学了。因一直爱好写作,他一边种田、一边写,16岁开始向当时的《湘阴报》、中共湘潭地委办的《湘潭建设报》、《湖南日报》等报刊投稿。慢慢的,刊登的稿件多了,他的名气也渐渐大起来。1959年,他被汨罗新市公社领导看中,调到丛洋大队当秘书,有了更多机会写作。后又辗转到湘阴县委办公室专门从事新闻报道,再后来经人推荐到《湖南日报》政治生活部做编辑,1974年调到湖南日报岳阳记者站当记者。
霍桂华说,要写好一篇新闻,关键在于搞好调查研究,在于到现场抓细节。他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总是找编辑部要题目,或坐在家里想题目,然后采访一些例子,但自己又觉得这样写出来的稿子很一般。后来,他通过反思,改变工作作风,坚持在实际中有针对性地找问题,克服了这个毛病,写出了不少优秀的稿件。他说,用行内话讲就是“反面抓问题,正面做文章”。
他举例说,1978年有一次他去报社送稿,在返回岳阳的火车上,碰到了汨罗县几个公社干部,在和他们扯谈中,他得知有些农村干部认为贯彻按劳分配政策好是好,只怕会搞得人人争工分,影响相互之间的关系。他脑海里马上闪出一个念头:“这不就是贯彻按劳分配政策中的思想阻力吗?若不排除,哪能切实贯彻落实好这一政策呢!”很快,他来到汨罗县采访,找县委办的同志、公社党委书记等了解贯彻按劳分配政策方面的问题,得知是由于“四人帮”胡说贯彻按劳分配政策会扩大资产阶级法权,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流毒影响很深,他便决定就这个问题写篇报道,经过深度采访,大量的事实证明,通过贯彻这一政策后,大大改善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于是他撰写《推倒“隔心墙”筑起“连心桥”》的通讯脱颖而出,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自己没学历、没有任何社会关系,这些年都是拼出来的!”回忆30余年的记者生涯,他感慨道。为了写好报道,霍桂华长期奔走在外,身体和大脑一直处于紧绷状态,曾经得了神经官能症。为了调节自己,他经常晚上到舞厅跳舞,放松自己。为此,受到了不少妻子的误解和责备,家里3个孩子不管不顾,“跳舞快跳疯了”。霍桂华只好耐心地解释。除此之外,一到星期天他就去钓鱼,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的大脑很快恢复过来了。“没有党的培养教育,我就不可能成为《湖南日报》的记者。因此,当时我抱定一个宗旨,一定要排除所有困难,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拼搏。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采访快结束,霍桂华讲了几句掏心窝子的话。1999年,他退休的前一年,荣获了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荣誉证书,表彰其从事新闻工作30年来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出的积极贡献。
退休后,霍桂华被岳阳市委宣传部聘为新闻阅评员,他经常看报、写阅评稿子。“现在新兴媒体多,信息量大,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记者更要深入调查研究,读者看报也要看主流媒体的,因为主流媒体的报道权威性高、公信力强。”
文/图
本报记者
黄
梅
●岳阳日报社原副总编、高级记者王幼飞
当记者是个“苦差事”
一提起要谈一谈“老记者的风采”,岳阳日报社原副总编、高级记者王幼飞连忙推辞,说没这个必要。在记者的“死缠烂打”下,他才勉强答允谈一下当记者的职业体验。
“当记者是个苦差事,这是行外不了解的,也是这个职业的特点。”王幼飞开门见山地说:“我知道是苦差事,还要干,开始是自己的志趣。在平江乡村当民办教师时,就给省报社、电台和县广播站写报道,后来上大学仍然练笔写稿。到县委宣传部工作后,领会到采写报道是党委宣传舆论工作极为重要的一项。调来岳阳晚报社,由业余通讯员变专业记者,成了职业,不能凭兴趣了。特别是想当个合格记者,想让报纸版面增色,就要自加压力,自讨苦吃。”
从业余通讯员变为专业记者,从总编室主任到副总编辑,多年来,王幼飞既感到辛苦,又觉充实、快乐。
采访重要活动要尽职尽责,这是他的第一个感触。1996年,洞庭湖区遇到特大洪灾,7月团州溃垸,抗洪全线大惊。他和两个同事立即去采访,报道真相,澄清谣言。春节前夕,省委书记杨正午要去慰问。为控制车辆和人员,市里通知报社文字摄影只能去一个人采访。正是年关,不少记者请假回家了,他只好前往。清晨出去跟市委的车,到大路口寒风里等省里的车队,一路赶到灾区后,他一人做两人事,一边听汇报、听领导讲话,做好记录,一边眼观动向,操起相机抢拍。省里媒体去的人多,听讲有录音,拍摄全自动。他用的是手动调焦相机,又没有配闪光灯,生怕记录不全,又怕拍照效果不好,又急又忙,根本顾不上喝口水。当时为了不扰灾区,慰问的全回市区吃中饭。他进入市区赶紧将胶卷先送去照相馆冲洗,再回家吃饭、写稿。傍晚带着写好的稿子和取回的照片,还去找市委领导审定签字。晚上排出来还要去看版样,核对有关讲话和名单及照片说明。他感慨,读者第二天看到几百字的消息与照片,只知道过年有省里领导来慰问,根本不晓得记者从早到晚辛苦忙活了一整天。1998年岳阳又遭遇洪灾。市委书记张昌平兑现承诺,到团州与群众团年,也是除夕,他又随行采访。既采写文字报道,又拍照片,一个人从早忙到晚,疲劳至极。他说,执行这种重要任务,必须尽职尽责,切不能塌场误事的。这就需要敬业精神。
在他看来,记者的辛苦,还在于平常不能清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天候要打开思考观察的雷达。真正的新闻往往是突发的。面对突发线索,一定要雷厉风行抓时效。1997年4月29日的采访,至今让他难忘。他那天中午下班回家正端起碗吃饭,同事莫谈来电话讲听说荣家湾发生火车撞车大事故。他意识到报社必须了解情况。马上嘱莫快准备,一起去现场。他立即放碗,取相机上胶卷,背了个小包,出门与莫找车直奔荣家湾。到了车站内,现场血迹遍地,许多人抬死者扶伤者。他警觉采访可能受阻,用塑料袋包住相机赶紧拍照。莫进入车厢拍摄,他迅速登上站楼拍摄事故全景。正在拍摄时,果然来人阻止,说长沙局刚来人,下令不准进不准拍。公安随即清场,武警封锁车站。他们出站找现场群众了解事故目击情况,还想再问死伤人数,都在组织抢救伤员,无人回答,无法介绍。此时,报社总编辑石树林带政治生活部的记者赶来了,当场商定等铁路局谈情况后发消息。那天,直到晚上,等情况的记者才按铁路方给新华社的介绍与要求,统一口径发了简单消息。他说,记者须遵守纪律,有指示有要求的必须执行。他们拍的照片,后被许多媒体用上,因为大都没拍摄到。随后,他又组织6名得力记者继续采访,写出长篇通讯《荣家湾大救援》,图文并茂在周末专刊整版推出。
记者自找苦吃,才能耳聪目明,心里有线索,手中有素材,写起报道底气足。他对这点很有体会。他回忆,1998年岳阳又遇洪灾。报社派出记者赴各抗洪地段采访,两个多月日夜坚守,十分艰苦。当然比起泥水里扛沙包抢险的战士、农民,这算不上苦。但在堤上一片临战紧张的气氛中,天晴酷热难耐,下雨风吹水淋,蚊虫叮咬,不做事都难以心静。何况要了解险情,要采写报道,不急是假的。要做到心急而气不躁,耐得烦、沉住气,这就是记者的素质要求。他采写《大堤丰碑》时,就从道仁矶到与赤壁边界,沿长江大堤跑了多次,访谈上百人。身为副总编,在堤上坚持搞了个把月,常自己动笔写报道。他觉得有这种经历很好,见识了许多。他说,记者写报道,报道新闻事物,也在报道自己。报道的优劣关系到记者形象、媒体声誉。怕苦当不好记者,偷懒出不了优稿。当记者,每天面对新东西,向读者报告新事物,虽辛苦也有其快乐。
本报记者
黄
梅
●湖南省第四届十佳记者刘衍清
停不下的脚步
写不完的文章
“铁包公”、“岳州八怪”之一……在岳阳,65岁的老记者刘衍清不得不说是一个传奇。
刘衍清生于岳阳,长于岳阳,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他还是环卫局的一名清洁工人,就利用业余时间撰写新闻稿,后调入《岳阳日报》(原《岳阳晚报》)担任记者,至今从事新闻工作40多年。
从小事发掘有典型意义的题材,是他多年来惯用的新闻手法。1987年,为了采写有价值的新闻,大年初一他放弃休息时间来到街头小巷,发现南区信用社开门营业,于是连忙调查采访信用社、存钱户,撰写了《大年初一访“钱庄”》一文,及时客观地反映了区街企业为群众、个体户服务的典型报道,在当时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宣传引导作用。
一直以来,刘衍清对岳阳地方经济的发展情有独钟,“记者要关注经济工作,特别是要关注与岳阳地方经济发展相关的企业,当好企业和群众的贴心人。”成为他常说的一句话。他曾用手中的笔大力推介洞庭布鞋厂、洞庭非金属矿厂等,为一大批区街企业作出了贡献,由此获得三次记大功、一次被评为全区十大工作标兵的鼓励。
近年来,旅游和休闲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刘衍清为其摇旗呐喊,足迹遍布连云山、龙窖山、君山等,不遗余力进行宣传报道,扩大景区影响力。平江汨水源是我市最早开发的漂流项目,早在开发之前,他就应邀与旅游公司老总一道为航道设计进行实地勘察,尽管他熟悉全市的漂流景区,但他每次都是忙于抢拍漂流图片,自己从未玩过一次漂流。
这些年来,当一名记者的辛苦,只有当事人才能切身体会。为了挖掘新的新闻角度,无论平时还是周末,刘衍清几乎很少休息过,一双脚常年在外奔走。1998年7月1日,他来到岳阳县麻塘镇参加抗洪抢险,9月初才离开,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除了回报社送稿,他几乎都呆在堤上,拍了1000多张抗洪抢险照片,整个人变得又瘦又黑。8月20日,刮起了8级大风,一个巨浪从湖面自西向东打来,恰巧站在堤上的他和另一名记者从巨浪中穿过,被吹倒在地,他说那一刻心里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刘衍清说话语速很快,聊起以前工作上的事儿,就像倒豆子一样,一件接着一件,感觉总说不完。身为一名记者,他采写了大量有影响的新闻报道,弘扬社会正气、鞭挞丑恶现象,在坊间被誉为“铁包公”,上世纪80年代初被新华社记者誉为“岳阳有个小纪委”。2003年,他被评为湖南省第四届“十佳记者”。去年,他的事迹被编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杨新正著《中国新闻通讯员简史》。
刘衍清不打牌、不喝酒、不钓鱼,一心扑在工作上,他形容自己就像跑在高速上的汽车,突然刹车是刹不住的,只能慢慢放手。“以前采访时,发生火灾,我第一个到场,比消防车还来得快,现在就没精力做这些了,只能报道一些重大题材的新闻。”
如今,他虽已退休,但他与新闻事业难以割舍的情感使他至今退而不休,报社里记者顾及不到的新闻,他会及时主动地进行采访报道,“过去工作时总像打仗一样只顾往前冲,从不往前看。因此现在想对自己的新闻人生做个总结,很难找到从前发表过的文章,这是我的一个缺点,也是一个遗憾。”
本报记者
黄
梅
●巴陵石化政治工作(宣传)部副部长、中国石化报首席记者彭展
一次“特殊的采访”
转眼之间,11月8日第16个中国记者节就要到了。屈指算来,自己当记者也已16个年头了。我庆幸自己因记者这一职业有了寻访和接触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老前辈的机会。
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当天上午,巴陵石化部分抗战老兵佩
戴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汇
聚公司会议室,全程观看电视
直播。我不仅通过电视直播见
证这一伟大历史时刻,也继续
跟踪采访了亲历这次大阅兵的
抗战英烈后代。
今年应邀参加“9·3”大阅
兵的抗战英烈后代中,有78岁
的平江县退休职工黄岳武。他
的父亲是著名抗战英烈——国
民革命军27军23师少将参谋
长黄启东。黄岳武的儿子黄新
宇是巴陵石化物装部煤炭科采购员。阅兵前夕,我得知黄新宇陪同父亲黄岳武进京的消息后,马上联系到已入住参阅老兵集中的首都大酒店的黄新宇,互加微信,开始“连线”采访。
从8月21日至9月3日,我经历了10多天的“阅兵倒计时”采访,远程从黄新宇处获悉了大量的第一手有关大阅兵的图文信息,并以最快速度形成报道。
9月1日一早上班,我又得知齐鲁石化有一位87岁的退休职工徐升之,他是八路军129师新编8旅24团团长徐宝珊的后代,也参加大阅兵,同住在首都大酒店。8时16分,我在微信上将消息告知黄新宇,建议他陪父亲去拜访。当天下午3时48分,在首都大酒店,国共两党抗战英烈后代——徐升之、徐淑玲父女,黄岳武、黄新宇父子,四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我一边通过微信提问采访,一边又请黄新宇用手机或相机多角度拍些现场的照片。
按照从黄新宇和其他人那里采访到的素材,我每天加班加点撰写稿件,处理图片,直到凌晨。9月3日,我采写的《抗战英烈后代大阅兵喜相逢》图文报道在《中国石化报》头版头条刊发,《穿越历史喜相逢》通讯在《湖南日报》第3版刊发,《平江抗战烈士后人赴京参加阅兵式》等多篇图文报道也都在《岳阳日报》《长江信息报》等媒体密集刊出,并通过微信、微博延伸传播。
在连线采访期间,我还委托同事将两本由著名作家王树增编著的新书《抗日战争》,送到黄新宇的手中,请他方便时走访参加本次大阅兵的抗战老兵和英烈后代,恳请他们在书上签名留念。
9月1日晚,黄新宇“报喜”说,两本《抗日战争》书上,已收集到湖南参加大阅兵的抗战老兵、抗战英烈后代亲笔签名近70个。几天后,我拿到了黄新宇送来的一本沉甸甸的有着抗战老兵、抗战英烈后代亲笔签名的《抗日战争》,我觉得这是这次远程采访“意外的”收获,也是最好的纪念,更是一次“特殊的采访”。
在新闻采写的道路上,我也将一如既往,在感动中前行,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