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盛开百姓舞台
汨罗用独有的传统文化为公共文化源源不断地输送服务和产品
来源:
-->
记者
刘克宏
已建设两年多,作为省“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文化项目和标志性重大文化工程——屈子文化园核心项目屈子书院预计10月份完工;正在改造的新市古镇过境公路宽阔平坦,沿途商铺正进行立面改造;湘北72本传统花鼓戏复排工作正由汨罗市花鼓戏剧团整理、排练……
近年来,汨罗市委、市政府围绕文化兴市的战略目标,着力打造屈原文化、端午文化、龙舟文化这一世界级的人文品牌。放大了汨罗影响力、美誉度。自成一体的、传统文化基础设施呈现相当大的规模,源源不断地为群众输送公共文化服务,让一方的“文化”滋养一方百姓。
龙舟节年年出新意,不变的是群众的热捧
每年的龙舟竞渡,旅外游子、四里八乡的人们,齐聚汨罗观龙舟,每每集结十万之众。“年年看,年年都要看”是汨罗人乐此不疲的节日大餐。“年年办,年年都难办”逼使龙舟节筹备者不断推出新节目。
每年的龙舟竞渡,旅外的游子、四里八乡的人们,齐聚汨罗观龙舟。但每到彼时,或烈日暴晒、或大雨倾盆,很少能碰上几天平平和和的干爽天气,但恶劣天气冲不散群众观看竞渡的热情。“宁荒一年田,不舍一年船”的民谚表达的是当地群众对龙舟的喜爱。
从2005年,汨罗首次举办“汨罗江国际龙舟节”至今已有十一届。“年年都办,年年都难办”是一直参与龙舟节筹备者们的心声。“年年看,年年都要看”是汨罗人乐此不疲的节日大餐。“打造端午龙舟文化品牌”是汨罗市委、市政府始终不渝的执着和坚守;打造一届不同于一届的龙舟盛宴是汨罗文化工作者们的渴望和追求。
2005年,由著名诗人余光中引领观众齐诵《离骚》;古老神秘的祭龙仪式也首次越过2000多年的时空展现当前,一首由汨罗籍的剧作家创作的民歌《世界有条汨罗江》惊艳呈现。汨罗平生第一次举办如此盛大的赛事,汨罗人铆足了劲把所有的本事和想象力都发挥了个极致。
2015第十一届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的主题是“民间·民俗·民族情”,祭龙头仪式依然是经典再现,民俗活动——高故事、玩龙舞狮等齐齐亮相,“汨罗style”版本的乡镇广场舞意外地赢得了空前的热捧。之所以到汨罗看龙舟才正宗,是基于这一方独有的屈原文化,是扎根于群众的草根文化。也只有是草根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群众演、群众看,汨罗人在演出中享受制造公共文化产品的参与快乐,观众们也乐活在传统文化服务的“祖荫”。可以说,龙舟节是汨罗人贡献给全世界人类长盛不衰的公共文化产品!值得一提的是:群众看开幕式也从以前的低票价时代,来到了现在免费看的时代。
挖掘200多非遗项目,公共文化产品繁多
截至目前,汨罗市拥有世界级的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2个,岳阳市级8个,汨罗市级14个,登记在册待申报项目220个。其中的屈原文化、端午文化、龙舟文化,民俗文化为公共文化的服务和产品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泉。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呷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牙牙学语的童谣声让我们走进历史,穿越到那个民族飘摇的风雨时代。
在汨罗江沿岸,2000年以来,人们就地取材表演龙舟竞渡,逐渐衍生了草划子竞渡,划干龙船、彩龙船,龙舟竞渡,吃粽子,悬挂菖蒲、艾草,饮药酒,沐浴兰草水,佩饰香包,斗百草,踏青,辞节,喝姜盐豆子茶,蚌壳戏渔翁等20多种风俗。如今,这些民俗节目进入了当地政府活动、民间庆典就地取材、俯拾即是的节目库。每年龙舟节,划龙船、包粽子、龙舟打造成为经常性的展演项目。
2007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从2008年起取消五一黄金周,并将清明、端午、中秋规定为法定假日——近年来,年轻人时兴玩微信。每到端午,经常有汨罗人调侃他人,说,“所有人都应该给他们的汨罗朋友寄个礼品,或请吃个饭以表达敬意,因为是汨罗人创造了一个假日”。
2005年,汨罗市正式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截至目前,该市拥有世界级的非遗项目1个(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省级非遗项目2个(长乐抬阁故事会、屈原传说和屈子祠祭典),岳阳市级8个,汨罗市级14个,登记在册待申报项目220个。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习了先进文化。每年元宵节,长乐故事会参与者达数千之众,观众上十万。享受政府低票价补贴的汨罗花鼓戏艺术节至今已举办六届,每年总出现四里八乡的老年人包车前来观看的盛况。烧宝塔、打倡展演成了新市镇特色的独门节目。首批“汨罗非遗传承学校”已确定5个并挂牌。屈原传说传承、长乐抬阁故事会传承、屈子祠祭典传承、川山毛笔制作技艺传承真正走进课堂并“安家落户”。端午习俗已编进乡土教材。汨罗书画院、屈原研究会每年请来名家举行免费的文学讲习课,讲解屈原、讲解屈原作品、传播爱国精神,并将国学送进了多个小学课堂。在汨罗市图书馆,有很多民俗、传统文化书籍能免费借阅。
“非遗”项目走进了群众节日的生活,融入了群众文化舞台。据介绍,在汨罗各乡镇,每天活跃着60支花鼓戏乐队,他们360天穿行在婚丧嫁娶典礼的现场。传统的“西湖调”是上了年纪的汨罗人的最爱(当地百姓没事聚在一起喝个茶,也会拿把二胡拉几把,旁边的人就会有板有眼地跟着咿咿呀呀唱起来)。唱的是什么?唱的是屈原爹爹,唱的是忠孝节义,唱的是民族苦难……
“世界有条汨罗江,弯弯曲曲水流长,流的不是水啊,流的是粽子香。端午佳节赛龙舟,彩旗飘飘映霞光。击水三千丈,个个好儿郎。啊!龙腾虎跃闹翻了汨罗江……”是著名剧作家甘征文的词作《世界有条汨罗江》。近年,先后有歌曲《香草美人》(宋祖英演唱)、《甜酒谣》、花鼓戏《屈原在汨罗江畔》等节目创作、传播,成为具有汨罗特色的公共文化产品。
传统文化设施规模化
沿江数十里集中展现
包括屈子文化园、龙舟竞渡中心、新市古镇、延至长乐镇。汨罗江自屈子祠由西向东延伸到长乐镇,数十公里的沿江一线,形成集中展现屈原文化、端午文化、龙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条“黄金水道”
据了解,为配套屈子文化园建设,汨罗市财政两年投入了2.6亿元。今年6月21日,汨罗市政府与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古今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汨罗江端午文化产业整体开发建设项目框架协议,三方拟通过20年努力,按照PPP模式,合作投资50亿元打造汨罗端午文化产业。采用分期分片的方式,对汨罗各特色景点进行开发建设。首期开发计划列入的项目有屈子书院(二期)、楚堤、屈原博物馆布展、文化园产业区开发建设项目,汨罗江国际竞渡中心升级改造,新市古镇沿江风情商业街建设。
传统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的活动场所。龙舟竞渡中心一年四季都有新“节目”上演:每天傍晚,京剧、花鼓戏的票友们在各自成套的乐队班子的配合下,鸣锣开场。在此健身、散步渐成市民的生活。一些游乐设施、夜宵摊点也赶趟儿似的前来抢生意,凑热闹。
根据设想,屈子文化园建成后,可开设屈原研究会、讲习所,培养非遗传承人,展演端午习俗,实物和图片展览等。更高一级的设想是,建立端午文化博物馆,举行经常性的楚文化实景歌舞剧演示。龙舟竞渡中心可以继续开发龙舟游乐、趣味竞技、公共大戏台等。由政府投资建设,供市民免费使用。
汨罗市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也让人民享受了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大餐。今年的长乐故事会“万人闹元宵”艺术节活动被文化部授予第十七届社会文化类最高奖。大型现代花鼓戏《平民领袖》,这个由汨罗花鼓戏剧团创作的剧目,一步步从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田汉大奖、献礼十八大优秀剧目等台阶,最终到达文化部最高奖——文华剧目奖。
汨罗以传统文化的滋养,结出公共文化服务的硕果。为传统文化积攒了厚重,积攒了旅游资源,也为市域经济的转型发展方式提供了支撑和引领。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