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废墟之上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废墟之上,幸福如花儿悄然绽放,那是用责任与使命,用爱与义浇灌的大美。——题记

来源:

-->

肖学文

从羊楼司镇至龙源村,二十公里通村公路,虽然山路十八弯,但平整的路面上已看不到一点泥泞。滑坡的山体,塌方的路基,已全部修整一新。

道路两侧,一边是满目青翠欲滴,一边是碧波粼粼。路旁不时有车停下来,三三两两的游人摆着各种姿态拍照,或者惊叹、欢呼……

美丽的龙窖山,再次惊艳在游人的目光之中!

谁也没有想到,就在两个月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灾害,将这个世外桃源变成一片废墟!

在这片废墟之上,临湘市委市政府运筹帷幄,举重若轻地指挥着一场与洪魔的生死对决,描划着一场灾区的凤凰涅槃!

如果说,抗洪抢险,闪耀着生命至上、不屈不挠的人性光辉;

那么,灾后重建,则贯穿着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发展主线。

短短两个月,时间证明了一切——

只有心系群众,科学决策,才能赢得与自然灾害决战的最后胜利!

上篇:心系灾区,群众安危重如泰山

大雨、暴雨、特大暴雨!

大水、山洪、特大山洪!!

告急、告急、全面告急!!!

2015年6月1日晚至6月2日凌晨,临湘市6小时降水量达180mm,其中龙源站点6小时降雨量达280.2mm,为有记录以来短期最大降雨。一时间,龙源河浊浪滔天,山洪所至,房屋倒塌、道路冲毁,整个龙窖山区,满目疮痍,遍地狼藉!

8.93万余人受灾!

25.2万亩农作物受灾!

286户、759间房屋倒塌,7人遇难!

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3亿元!!

当龙窖山干群在特大山洪的激流旋涡中抗争的时候,羊楼司人民政府大楼的灯光也彻夜长明。晚上十一点,镇党委书记夏逢响接到龙源村支部书记潘梅芳的告急电话,火速赶到办公室,连夜召集党政一班人,召开防灾紧急会议,成立抗灾特别指挥部,进行分工与部署。夏逢响一边部署抢险,一边向市委市政府报告灾情。

6月2日凌晨1点,临湘市委书记黄俊钧,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汪灿接到电话,第一时间召开防汛救灾会商会,迅速启动Ⅳ级防汛应急响应,并成立了601洪灾指挥部,黄俊钧亲任指挥长,汪灿任副组长。下设驻羊楼司抗洪救灾工作组,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吴光文任组长,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羊楼司镇第一书记李其报,组织部副部长方晓宏任副组长,长驻灾区指挥战斗。黄俊钧低沉的声音在雨幕中显得铿锵而急迫:“一是要全力以赴,严阵以待,紧急动员,全民皆兵;二是要不留死角,全面铺开,将群众的生命放在首位,将人员伤亡降到最低;三是要加强防守,责任到人;四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不放松任何一个险情,全力排险,全力救援!”

会议结束,全市所有市级领导连夜下到联点乡镇指导救灾抢险工作,并果断调派人武部、公安、消防、市直相关部门及乡镇防办共计1200余人,迅速赶赴各地转移受灾群众。

6月2日上午,市委书记黄俊钧,副书记、代市长汪灿在羊楼司镇部分领导的陪同下,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察看灾情,现场办公,部署抗洪救灾工作。

一身泥水的黄俊钧冒雨来到龙源村,看到被冲毁的街道,坍塌的房屋,受灾的群众,心情非常沉重地说:“没想到灾情这么严重,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全力以赴,做好灾民安置工作,确保灾区群众有住处、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被盖!同时要坚决杜绝次生灾害的发生,确保群众安全。”在刚刚搭起的临时救灾帐篷里,黄俊钧安慰失去家园的群众,鼓励他们振作精神,重建家园。他还看望慰问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群众,他握着失去母亲和幼子的刘健的手安慰道:“不管遇到多大的不幸,我们都要坚强!要多保重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困难,党和政府都是你坚强的后盾!”之后,黄俊钧含泪向遇难者遗体三鞠躬并默哀。

妥善部署救灾工作,及时上报灾情,临湘市委市政府在大灾面前,果断决策,为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赢得了先机。

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在了解临湘市山洪地质灾害情况后,作出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关心临湘灾情,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灾区,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认真做好后段防汛救灾工作,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湖南副省长戴道晋、黄兰香、岳阳市市委书记盛荣华等省市领导纷纷赶往灾区,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鼓励受灾群众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重建家园。

在市防指的统一安排之下,各部门也迅速作出反应,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临湘市公安局第一时间启动灾害天气应急处置预案,组织警力全力投入防汛救灾和疏堵保畅工作。

——市财政紧急拨出专项救灾资金200万元,下拨到各受灾乡镇,以解决受灾群众的生活之急。

——市民政部门派出54人,到6个灾民安置点,安排灾民们的饮食起居,初步核实灾情。

——市水务局调遣40余名防汛工程技术人员,奔赴各防汛责任点指导抢险救灾工作。

——市供电公司除派出120人下到各防洪救灾点外,还向岳阳申请增派60多名技术骨干驰援临湘,第一时间抢修受损电路,以确保在最短时间内通电。

——交通局举全局之力,全力以赴投入到恢复交通工作中,积极筹措资金,部署抢险抢修,恢复重建保畅通工作。

——为了预防疫情的发生,水务局及时组织龙源水库工作人员在库区打捞清理水面垃圾、动物尸体,确保水库水质安全卫生。

——市卫生局紧急组织85名医疗救助人员分7支小分队,赶赴各灾区现场,为受灾群众送医送药。组织防疫部门喷洒消毒药水,免费发放日常药品,开展“消灭杀”防疫工作,制定了“专群结合,进村入户,不留死角,彻底防疫”的方针,实行防疫力量全覆盖。

……

灾后救援,不只是修路布桥,避难性安置也千难万难。在大雨滂沱、道路阻塞的险境下,要抢在最短时间段内快速安置数千灾区群众至安全地区,并保证他们有饭吃有衣穿也并非易事……但困难再大,民生不可轻,羊楼司镇根据实际情况,一是号召灾区群众以投亲靠友的形式解决一部分,二是对于那些走投无路的群众实行集中安置,在镇养老院、龙源、梅池等安全地区设置临时安置点,在两天时间共内分散安置群众2000多人,集中安置群众800多人。

看到这么大的洪灾过后,灾区秩序不仅没有乱,受灾群众生活得井井有条,92岁的老人斌爹感慨万千地说:“还是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哇!大水刚过,各级政府都来了,各级领导都来了,四面八方的支援源源不断,吃的、住的、穿的,政府安排得索索利利,哪样都不缺,哪样都不少,真是好社会呀!”

中篇:微情大爱,八方支援义薄云天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大义所在。

龙窖山特大山洪灾害,虽然冲毁了家园,但一场场爱心接力,让灾区人民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当龙窖山灾情传来,受灾较轻的尖山、定子塘、新屋、梧桐铺、白里等村(居)委会紧急组织一百多人的救灾突击队进驻龙源、梅池、幸福、四合等重灾村协助救灾。

武汉、长沙的义工组织不约而同的赶来了。

岳阳、临湘的志愿者不约而同的赶来了。

一辆辆来自四面八方,满载着救援物资的卡车……

一群群肩扛背驮,艰难地行进在泥泞中的志愿者……

风雨中不再只是不忍目睹的惨相,更多的是感动,是温情,是爱的暖流。

让我们记住这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给过这个世界最美的记忆——

最美的记忆之一:

谢强,羊楼司镇定子塘社区支部书记,当他得知龙窖山灾情的时候,早餐都没吃就跑到镇政府主动请缨。6月2日上午,他将全镇第一批救灾物资送到龙源水库大坝后,随即调运船只,将其转运到龙源村。当他看到灾区惨状后,一回到家,随即召集居委会的同志开会,一边募捐,一边号召党员前往灾区做义工。在他的感召下,定子塘20名党员,带着发电机、募集的善款、食品,在当天下午即开进了龙窖山。整整二十天时间,定子塘的党员自带粮食帐篷,转战龙源、梅池,为灾民扎帐篷,抢修公路,疏动河道,清理污泥。

最美的记忆之二:

6月2日中午,龙源村支部书记潘梅芳刚从抢险工地回到村部,一位年过六旬的奶奶一身泥水地来到潘梅芳面前,小声地问:“请问,村里负责人在哪里?”潘梅芳见她有些面生,便问:“您是哪个组的?家里情况怎么样?需要帮助您只管说。”老奶奶说:“我听说龙源遭了灾,是来捐款的。”她说完,小心翼翼地从胸口掏出一个手帕包,解开扎得紧紧的橡皮筋,从包了一层又一层的手帕中掏出厚厚一扎十元、二十元的钞票,递到潘梅芳的手中。潘梅芳道:“您这么大年纪了,我们怎么能要您的钱?”老人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少了点,但能凑一下是一下,你点点数。”

潘梅芳被老人的诚恳深深感动了,他鼻子一酸,强忍住奔眶而出的泪水,用有些颤抖的双手,将那些有些残损、有些潮湿的票子,小心地数了两遍,整整两千元!见潘梅芳点好钞票,老人连名字都没留下即转身离开,消失在细雨之中。

后来,根据潘梅芳提供的线索,经过多次寻访,终于在龙源水库大坝的一个低矮的小屋里找到了“大坝陈妈”——陈望保!一个年过花甲的空巢老人。陈妈听说龙源遭遇大灾,她从箱子底下翻出多年积攒下来的一些零花钱,准备乘船进灾区,但一问,船票20元。老人有些舍不得,竟徒步20余里,爬过泥泞、冒着危险,整整走了一上午,才走到灾区龙源村。老人捐款后,又在街上做了2个小时的义工,才再次徒步回家。

最美的记忆之三:

6月3日一早,30岁的临湘小伙叶立勇,随志愿者一同来到龙源村参加救灾,在帮助群众清理淤泥碎石时,发现路边到处都是被洪水冲坏的电器,群众家里仅存的几件值钱的电器也因为浸水而受损,叶立勇看到后,心里非常难过。他想,这些电器只是浸水,自己曾自学过家电维修技术,如果能利用所学能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也能为受灾群众减少一些损失吗?于是,他说:“你们这些电器别都丢掉了,我来帮你们修!”他言之即行,到临湘买来一些维修设备和电器原件,开始动手为村民义务维修。这样一干就是一个多月,直到将最后一件电器修好,他才收拾好工具回家。

最美的记忆之四:

灾情发生当天,来自一线灾情的微信在朋友圈内转发,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临湘红帽子微公益志愿者协会负责人袁硕望,第一时间建立“临湘灾情民间紧急救援(微信)群”,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迅速把各公益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和一线救灾志愿者组织起来,成员一下子由几十人增加到100多人,他们在岳阳团市委统一领导下,以“临湘灾情民间紧急救援(微信)群”为核心,指挥、协调10多个微信公众平台,数十个微信群,100多个QQ群,1000多个朋友圈,数万人关注和参与救灾。

微信的力量,在这次救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灾情以核裂变般的速度传播,长沙、湘潭、武汉、通城、赤壁等地志愿者,也纷纷募集物资送往临湘灾区。

下篇:浴火重生,百年大计更高更远

有人说,抢险救人、紧急安置、抢通保通、卫生防疫、稳定社会,始终都围绕着“急”与“难”两个字,是一场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其重点在一个“安”字;那么,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发展经济,关乎的则是灾区群众的幸福,关乎的是灾区的明天,必将是一场更为艰辛的“持久战”,其重点就在于一个“乐”字了。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能安心,两者只有兼顾了,灾区人民才能真正安居乐业,灾区才能持续发展。

随着抢险工作的暂且落幕,失去家园的灾民的去向问题也随即凸现出来。就地重建,还是整体移民?移民,对于刚刚遭受重创的村而言,当然省时、省事、省力多了。然而,一个极其尖锐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老百姓们千百年来的聚居之地,整村的迁移,真的就那么容易吗?更何况,经调查绝大多数群众恋土恋乡、熟土难离,纷纷表示不愿背井离乡。临湘市委市政府通过调研,一户一户的走访群众,实事求是地果断作出决策:决不搞一刀切,无法居住的地方,果断迁出,有重建技术指标的,就地、就近安置,恢复家庭生活,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显然,“百米冲刺”之后又迎来了“万米长跑”。

灾后重建是百年大计,重建不仅要速度快,而且要效果好,质量要有保证。市委市政府从一开始就注重整体谋划、科学统筹,用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灾后第7天,就着手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市委专门召开常委会明确了重建工作的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

以人为本、执政安民,将是贯穿整个救灾与重建的一条红线!有了总的指导思想,一系列有力措施随之出台。

——信息公开、透明救灾,政府的每一项关于重建的决策,必须集思广益,及时收集群众的反馈意见。

——开通统一的举报电话,切实加强治安、信访等工作,及时查处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

——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抓紧恢复重建灾区群众家园、涉及民生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努力的目标是: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

——尊重民愿,体现民意,集中民智,让群众尽可能多的得到实惠,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群众重建家园的满腔热情与积极性。

——尊重自然规律与科学规律并重,住房重建、设施重建、产业重建、生态重建,以及生产力布局、重大项目安排等,均充分考量到群众利益。

——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努力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探索与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文物保护有机结合的立体格局,走出一条依法重建、科学重建的新路子。

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既是起跑线,又是提速线。

灾区重建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思路是否正确、规划是否合理。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将科学发展,科学重建体现于规划之中。首先要注重民生搞规划。重建规划覆盖了灾区城镇和乡村,涵盖了重建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农村建设首次有了规划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理念,结合建设全面小康要求,把灾后重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紧密结合。其次是要处理好恢复与提升的关系,避免把恢复重建搞成原样复制。由于恢复重建是更高起点的建设,规划选址、住房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都要充分体现“提升”的要求,在白纸上画崭新的图,在废墟上建更美的家。同时坚持突出特色搞规划。要突出村镇布局和风貌特色,特别是在农房重建中要体现山水田园风光,突出地域特色。

方向定,方案定!

蓝图美,实景更要美!

羊楼司镇政府通过群众大走访和专家会商,大胆拿出了初步的规划、搬迁和重建方案,经多轮意见征询,再报市委市政府拍板。

市委市政府领导站在历史的高度,科学考量,注重民意,更注重发展,举重若轻,一锤定音。

很快,3亿元资金整合到位,并全部投入灾后重建。

对四合、大全、幸福等已无法居住的村,坚决整体搬迁。在羊楼司周边征收土地120余亩,结合尖山公园建设,集中建设安置房500套。在重建中,为了让民生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把安民贯穿于灾后恢复重建始终,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视扩大灾区就业,扎实做好扶贫帮困等工作,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如在尖山公园内配套建设门面50个,建成湘北地区瑶俗文化一条街,集特色风味小吃、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于一体。加快在离安居小区500米内的湘北楠竹产业科技园的建设,建成后的产业园可容纳近百家竹木加工企业和数百个商铺,解决近2000人就业。

6月中旬,安居小区征地工作已全部完成,7月1日,土建工程正式启动。现在,小区建设工地彩旗飘舞,机声隆隆,到处都是一派繁忙景象。羊楼司镇党委书记夏逢响说:“我们将举全镇之力,确保安居工程在明年第一季度全面完工,让灾区群众尽早入居新家。建成后的特色小区,集生活、经商、旅游、入学、就医于一体,真正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现代生活园。”

对于有重建指标的龙源、梅池、幸福等村,将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在现有村落的基础上,巧借“龙窖山旅游开发”的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龙窖山瑶族风情小镇。将龙窖山做成湘鄂两省休闲旅游天堂,全球瑶胞朝圣的“麦加”。对于景区的整体规划,已全部列于全市多规合一计划之中,北京八方九洲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将投资1000万对其进行整体规划修编,公司近百名设计、测绘人员将于8月中旬进驻龙窖山,一个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温情小镇、旅游小镇已是呼之欲出……

生命的力量,永远蕴藏在自然的表情之下,几乎是一眨眼的工夫,绿色就将那一片片苍黄覆盖,大地的伤口,已成为种子与根系争相拥抱的沃土。清清的溪水,也恢复了昔日的浅唱低吟。洪魔肆虐过的这片土地上,一片片希望的绿色正在弥散,浴火重生的村庄已然呈现出勃勃生机。人们脑海里的那片“世外桃源”、“瑶族早期千家峒圣山”——龙窖山,将以惊人的速度,在废墟之上,再次惊艳世人的目光!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