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邹震江
岳阳人心里装着范仲淹,因为他为岳阳写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这篇只有368个字的千古名文,流传海内外,尤以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思想,被人们广为传颂,岳阳也因为这篇“记”而名扬四海。
关于范仲淹的身后事,常有人关注:他是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没有在河南伊川县工作过,1052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为什么又安葬到河南伊川县许营村去了呢?
2014年4月上旬,正是洛阳牡丹花开时节,当时,我曾带着范仲淹为何安葬在伊川的问题作了些调查,但未专程去伊川县拜谒范仲淹墓,于是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时隔近一年之后,再赴洛阳,专程去了一趟伊川,加之事先查询了有关历史资料,总算彻底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
伊川文化厚重
许营风水宝地
在洛阳出了火车站,广场上就有大巴直达伊川县城。伊川文化遗产厚重,除了酒祖杜康,在县西郊的白虎山下是“二程”墓园,“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统领了中国800年,就是程颢、程颐这哥儿俩的杰作;城南七八公里的平等村里有邵夫子邵雍的坟,是和“二程”同一时期的理学家,他更是易学大师,应该说是中国算命先生的老祖宗。离邵雍墓不远处,是被后人誉为“中国第一名相”的商代伊尹的墓地,此外,开五代纷争的朱温、唐代三朝宰相姚崇、诗人贾岛等十几位历史名人都选择伊川作为自己的最后归宿。出城向东17公里,有一村名叫许营,村北约500米是范园,范仲淹就安葬在这里。
墓园分前后两城,山门位于前域南部,山门前面是一尊高大的范仲淹全身石像,通体白色,在视野开阔的山坡上非常醒目。墓园的七八通石碑是保存较为完整的艺术珍品,其中尤以“神道碑”最为珍贵。“神道碑”位于范仲淹墓冢前面20米处的祠堂西侧,碑高4米有余,宽1.5米,全称“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公神道碑铭”,碑额正中是宋仁宗皇帝撰的“褒贤之碑”四个大字,碑文记载了范仲淹一生的事迹。碑文是欧阳修撰写,文章叙事精简,词语精练,过渡自然,详略得当。描写之生动,评论之中肯,说明之群尽,抒情之热烈,莫不浑然天成。碑文刻字隶书,文精字美。
总之,墓园坐北朝南,背靠绵绵万安山,前临潺潺曲水河,西面可以望龙门山色,东面能远眺嵩岳少林,聚风藏气,是一块“风水宝地”。
拜谒伊川姚崇宰相墓
无限崇敬在心
范仲淹是汉代清诏使汝南(今河南郾城)范滂的后人,祖籍在今陕西的彬县,他的10代祖范履冰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当过宰相,那时举家迁到长安。后来,他的4代祖,也就是范仲淹爷爷的父亲,被朝廷任命为浙江丽水县丞。其间,因为中原战乱滞留在南方,范家从此在苏州吴县定居下来。范仲淹生前在给他哥哥的信中曾经说过“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之类的话。这里不难看出范仲淹始终有一种北方的情结。
范家虽世代为官,但范仲淹的命运颇为坎坷。他两岁时,父亲在徐州去世,家境从此变得窘困起来。两年后,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到了山东长山县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更名为朱悦。
公元1015年,范仲淹孝中进士,被任命到现在安徽省广德县一带当了个审理案件的九品小官。从此他把母亲接到身边,赡养侍奉。这个时期,范仲淹作出了人生中一次重要决定,他回到苏州要求重归范氏家族,但遭到家族的拒绝。无奈之下,范仲淹最终作出“只求复姓,别无他寄”的承诺,方才恢复了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范仲淹夫人的老家在今商丘,范母去世后就先葬在那里。范仲淹守制时在南京应天府书院讲学,其间,他曾到登封的嵩阳书院当过“客座教授”。应天府书院和嵩阳书院都是我国北宋时期四大书院之一,而当时的范仲淹已经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了。在应邀到应天书院、嵩阳书院等处讲学期间,他从洛阳到嵩阳书院时,路经万安山,此时唐朝宰相姚崇已经在这里安息了300多年。由于对姚崇一向很敬佩,范仲淹顺路拜谒了姚崇墓,并萌生了将家族墓地安葬在这里的想法。从现在两座墓的情况看,范仲淹是将自己的墓地安排在姚崇墓两边靠后的位置,这表现出他对先贤的尊重。
姚崇63岁时,曾在武则天、唐睿宗时两度出任宰相,为人精明能干,长于吏道,熟知军事,又长期担任地方官员,深知朝政弊端。两年前,为了稳定太子李隆基的地位,他提出“安储三策”,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让权势极大、威胁太子地位的太平公主远离政治中心长安。当时姚崇因此丢了宰相职务。后来姚崇再度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时,提出了“十事建言”,作为接受职务的先决条件,玄宗应允。这“十事建言”成了开元之治的政治纲领。
上疏老百姓疾苦
清官以民利为利
因为范仲淹的母亲曾改嫁,肯定不能葬在苏州范家祖坟里,假如母亲葬在山东,恢复范姓的范仲淹又不能与母亲埋在一起,这也是孝子范仲淹最不情愿的事情。两难之下,受到了姚崇启发的范仲淹,于1031年将母亲的坟从商丘迁至伊川许营村。
21年后,1052年5月20日,范仲淹病逝于徐州,其子护帏帐还洛阳伊川许营,12月将父亲葬在其母亲身边。范仲淹墓地据说是皇上赐予,墓园分前后两域,南面的前域埋葬着范仲淹和他母亲及其长子范纯佑,北面的后域是次子纯仁、三子纯礼、四子纯粹以及一侄九孙六曾孙和两个曾外孙媳妇的墓冢。范园最初有200亩,如今已有一半垦为耕地。
范仲淹一生,他从九品小官到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绝大多数上疏都与老百姓疾苦有关。从而思想上逐渐形成了“以民利为利”的理论,这在当时可是石破天惊的声音啊!范仲淹还提出“政为民设”的政治主张,最后形成了“先忧后乐”的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历史上范仲淹以刚直不阿、直言敢谏闻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理怀当言,死无所避”都是他的名言。他为官期间,三次降职都和直谏有关。但范仲淹在他人眼里,还是一个“内刚外和”的人。
如今,在伊川县,姓范的有1000多人,他们都是范仲淹墓园守墓人的后裔,大都居住在离墓园不到500米的许营村。现在的守墓人是范钦忠,是范仲淹的第28世孙,县文化馆每月还发给他100元的补贴。
正当我在墓地又问又记时,一位身材魁梧的老人来到我身边,约六七十岁,腰板笔直,一打听,他叫范章,是范仲淹的28代孙,在伊川县公安局工作,现已退休,如今是洛阳范仲淹研究会的秘书长。他告诉我,许营村至今还有“族长”,这是由大家推选出来的,一般是辈分最大的长者担任。族长的任务是两条:一是每年组织一次祭祀范仲淹的活动,二是教育本族子弟。而教育的方法大都是讲一些范仲淹刻苦学习、做人为官的故事,然后告诫大家:范老爷的子孙只能做好事,不能做坏事,如果做了坏事,就不能再做范仲淹的子孙,明年的祭祀活动就被“除名”,不能再站在祠堂里。范章告诉我,族长说这些话确实起作用,有很强的约束力,那种道德产生的力量,真是无法解释!
范仲淹之所以要安葬在河南伊川,一是因为他的母亲葬在这里,深爱母亲的孝子范仲淹要认祖归宗;二是因为这里安葬了身世与他相似的唐代名相姚崇,他要追踪前贤;三是这里也是皇上赐封他的墓地,且是一块“风水宝地”。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