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良心西瓜”去年愁销路
今年愁瓜少
大荆农民
西瓜育出“高富帅”
来源:
-->
7月5日,汨罗市大荆镇塅塘村,在靠近水泥路的西瓜地里,瓜蔓横生,青瓜坠地。
正在收瓜的村支书李志旗却发起了“愁”:“往年是愁销路,今年是愁瓜少”。因为西瓜产量有限,在他手上已经跑掉了一笔6000吨的大单。
在塅塘村,正在地里摘瓜的李五名夫妻俩却一脸丰收的喜悦,今年西瓜虽然产量低,但品质好价格高,算利润,都不输丰产年。
“瓜少品质好,卖了好价钱”
塅塘村几十户人家,“盼着能从瓜地里多刨几个钱”,种了20多亩西瓜。4月初下苗,到了6月底,种了20年瓜的李五名就像看孩子一样悉心照料着瓜地。
“种瓜靠天吃饭,5月份雨水太多,人工授粉不理想,产量大受影响。”按往年正常产量,2亩地能收13000斤左右的瓜,李五名估摸这季只有5000斤收成,“产量要缩水一大半”。
“不过,今年产量虽少,但品质不错!”李五名随手从地里摘了一个7斤多的青瓜,拍拍瓜皮,响当当的,“这瓜熟了。”手起刀落,黄澄澄的瓤露了出来。咬上一口,汁水足、口感好。6月份连续3周的大太阳,成就了今年西瓜的品质,比往年更有口感,黄瓤有籽瓜价格较去年基本翻了一番,每斤卖到了1.8-2元。
李五名掰着手指跟记者算起了经济账,产量减半,但瓜价翻番,收瓜、运输等成本也减少了一半,跟往年丰产但价格低比起来,利润一点都不输。
今年,大荆镇400多户瓜农,共种了2000多亩西瓜,90%是黄瓤有籽瓜。据镇政府农技站工作人员介绍,年景好的话,至少是6000吨的产量,但今年可能不到1000吨,“产量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老天跟瓜农开了个玩笑”。
“奔健康去,种‘良心瓜’”
量少,瓜好,价高,有点祸福相依的味道。在大荆瓜农的心里,他们能从品质上取胜,除了6月份的那一向好太阳,最主要跟“不求产量求品质”种瓜理念紧密相关。
大荆瓜农习惯做精致活。他们认为,“活越精致,瓜的品质就愈好。”乌龙村种瓜大户刘乐平,在近20亩山地上裸种了11000多株苗,6月底已经出了近2000斤瓜,目前订单应接不暇。
刘乐平说,优质种子一旦撒下地,就“三个月不得闲”。一亩地600株苗,但前后要泼下几十桶粪。瓜蔓长出来后,人工剪枝、授粉、翻藤,忙上两个月才能见到瓜仔仔。这时,就要开始翻瓜,让嫩瓜均匀受光照,再日夜守着等瓜熟。
刘乐平说,这些活要做到并不难,难的是“种瓜是奔着健康去的,种的是‘良心瓜’”。
在当地瓜地里,遍布着高科技捕虫道具。“大荆瓜农善用肥,自家厕所、猪圈、鸡场的粪便和草木灰,是他们常用的生态肥。”刘乐平告诉记者,“这样种出来的瓜才吃得放心。”
李志旗说,大荆西瓜市场走俏,买家看中的就是品质,买的“放心”。瓜农抱团取暖,有望再现昔日辉煌
大荆种植西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已发展为当地主导经济作物,曾走俏广州、深圳、长沙等地。
大荆西瓜虽然品质好,但瓜农并不轻松。在李志旗的心里,大荆西瓜太被人“惦记”了,至今,他们还在忙着抢占市场。其主要原因,是外地瓜农跟风种植,冲击了大荆的西瓜市场。
在市场作用下,大荆西瓜不得不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一次又一次“革命”。“每次改种,都是迫不得已。”刘乐平说起种瓜改革,苦笑不已,原本一亩瓜地一季能赚4000元左右,别处一跟种,利润降低,市场份额变小,只能改;大棚种植,用化肥,洒农药,不能达到食用标准,必须改;黄瓤瓜比红瓤瓜甜,有籽瓜比无籽瓜水分更足,利润更大,非得改……
从红瓤到黄瓤,从有籽到无籽,从洞庭1号到洞庭3号,从大棚种植到露天种植,由化肥改为农家肥,弃用农药启动人工杀虫,大荆镇政府提供技术支持,引导瓜农尝试更佳的种瓜方式,也曾一度占据长沙、岳阳等地绝大部分市场。但始终敌不过跟风的外地西瓜带来的市场冲击力。“技术不是独家掌握,种植没有形成规模,销售市场并未稳定,很多瓜农要么不种,要么少种,信心在慢慢消沉。”杨站长有着种种忧虑。他认为,大荆瓜农要改变“靠天吃饭”的单一种植方法,采用科学的种养方式,不能再是单打独斗的“散兵游勇”,而要组建西瓜种植合作社式的“正规军”,才能适合现代市场竞争。
如今,大荆镇“荆皇”等西瓜种植合作社已经扯起大旗,越来越多的瓜农加入合作社,以西瓜种植“正规军”的面貌冲入市场,有望再现昔日辉煌。
虽然产量不高,但西瓜价格看好,瓜农李五名脸上依然写满了丰收的喜悦。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金通讯员
叶
霄
周
敏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