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记民国时代岳阳籍文化名人李洞庭与彭一湖

来源:

-->

刘衍清

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期间,中共领袖毛泽东利用空隙会晤了不少致力和平建国的爱国民主人士,其中会晤一位岳阳籍著名民主人士时,毛泽东用《岳阳楼记》中“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语句,将这位名叫彭一湖的老先生与另一位岳阳籍文化名人李洞庭相提并论,给予了既诙谐而又公允的评价。

李洞庭,名澄宇,洞庭是其号。1881年出生于岳阳县东乡潼溪山上村周家岭。李自幼聪颖好学,师从湘北名儒吴獬,致力诗词联曲和经史之学,少有所成。后遍游全国,与柳亚子、高吹万、高天梅等一批具有爱国情操的文化名人交游甚广,成为反清文化社团“南社”骨干成员。1911年武昌首义后,李洞庭回乡创办《岳阳日报》,鼓吹共和,传达民意,对时政弊端亦敢于直言讽谏。光复后的湖南曾以政府名义要求各报刊登有关筹饷公债章程的公文,李洞庭不但拒绝刊登,反而在报上撰文批驳。当局震怒,立将报馆查封,并将主笔李洞庭拘捕,后迫于全国舆论压力才获释放。1913年,粤汉铁路进入前期勘线定界阶段,本已初定铁路经平江、浏阳到长沙段,但敢说直话、能言善谏的李洞庭力主线路改走岳阳滨湖,经汨罗到长沙,并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路线远近、开凿难易、耗资多少、运输主次等10个方面逐一据理力争,并上呈民国政府复议。经反复权衡,李洞庭洋洋万言的建议终被采纳,终于形成京广铁路前身粤汉铁路,经岳阳贯通南北走向的定局。

李洞庭文武俱能,1914年具有湖南讲武堂习武经历的李洞庭赴民国政府任督办参赞事务处高级参谋,1922年授予少将军衔,曾随国民革命军李烈钧部北伐。1927年,李洞庭叹国事难定,遂解甲回乡,在岳阳县潼溪老家筑“未晚楼”,取“年过四十,犹未晚也”意,以诗文自娱,至1936年,李洞庭先后出版了《万桑园诗存》、《未晚楼文存》、《未晚楼联稿》、《读二十四史蠡述》等数以百卷的著作。

再说彭一湖,老先生生于1887年,卒于1958年,享年75岁。彭一湖,字忠恕,别号蠡,笔名伊甫,岳阳县东乡黄沙田人(现公田镇黄田村)。彭一湖亦家境清贫,十五、六岁时得戚友资助,就读岳州金鹗书院,毕业后任岳州高等小学教员,1909年考取湖南赴日留学生,以公费进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是年在校加入反清团体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赴沪任《晨报》编辑,1913年再度赴日深造,1921年后历任湖南省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晨光政治大学校长、广东省政府秘书长、上海《壬申半月刊》社长兼总编辑等职。“一·二八”淞沪抗战,他曾在家乡招募志愿人员赴上海参加十九路军抗日。1933年11月,参加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倒蒋的政府,失败后从事教育。1936年一度担任湖南衡山县长,任期内推行其“乡村建设”理论,并整顿吏治,精简机构,政绩斐然。1942年后,彭一湖任省政府设计委员、省临时参政会参议员。1945年秋赴重庆,参加反内战同盟,并与黄炎培、胡厥文等发起筹组中国民主建国会,任民建常委监事,以中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身份领头签名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谈判期间,与毛泽东、周恩来多次晤谈。早在1936年9月22日,毛泽东在延安给蔡元培的一封信中向宋庆龄、何香凝、于右任、柳亚子等70位时,其中就有“彭一湖先生”。因此毛泽东在重庆会晤借用“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称赞这位早已熟悉的湖南老乡。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时,参加唐生智、周震麟等“八·五”联名通电,拥护程、陈和平起义。后历任湖南省中山图书馆长、全国政协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