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几米书报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几米书报

来源:

-->

“那是祖父用过的一支毛笔。虽不是什么上品,却勾勒着祖父最初的人生,也许这支笔曾述说过青灯黄卷的漫长艰辛与孤寂,抑或书写过晚风斜阳的片刻宁静与惬意。”

朱自清先生的嫡孙朱小涛借用作家柯蓝的题词,写了一篇《“匆匆”而去,“背影”长留》,刊登在2013年4月8日人民日报“名人故居”栏目上。灯下夜读,脑海里似乎有青灯黄卷、晚风斜阳的幕幕场景浮现。

左边临窗,右边堆书,背靠书柜,面朝书架,三面被书报“半包围”。徜徉字里行间,游走光影世界,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就这样一页页翻过,一片片飞走。转回头去看看时,一年到头堆积起来的几米书报虽静默无语,然阅读相伴随行历历在目。

在网读速读成时尚的当下,虽看纸质书翻纸质报显得有些落伍,但仍不乏固守积习者。于是乎,上班点击速读各大网站媒体一窥纷繁世事,下班一堆书报塞进挎包饭后挑灯翻阅细看,也自得其乐。所以,日渐增高的几米书报,不仅使生活添了意趣,更让心灵多了养分。

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以这种心境阅读,如煲汤,煲出的是精华;如品茗,品出的是回甘,而渐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境。此时,自有“书香”扑面而来,直抵心灵、浸润灵魂。

在流行晒工资、晒菜单的如今,回望2013,晒晒自己的书单,在断断续续地翻阅完的数本书里,有两本印象深刻且值得重读:一本是韩少功的《日夜书》,一本是张昌华的《曾经风雅》。前者写的是知青,后者描绘的是文化名人群像。

三个月捧读《日夜书》,加之参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有关书评,才不觉囫囵吞枣,似乎通了作家意欲表达的数窍,懂了他笔下夹杂着的骄傲和沉重的复杂情感。

《曾经风雅》是作者的第四本文化随笔集,也是其“花精力最多的一本,最钟情的一本”,书中钩沉所写的人物,自成一格,自辜鸿铭以下,既有作者结识的文坛前辈,也有被世人淡忘的名人雅士及五对伉俪,三十八位人物名流雅集,涉笔成趣。一番细度,同感“亦史亦文亦故事,宜读宜赏宜收藏”。

如果没有记错,2013年每周二的人民日报第24版,是“读书”专版,差不多每期都有固定的“读书管见”栏目。《读书重在选择》、《读书当读典》、《读书,将诱惑拒之门外》、《书非买不能读也》、《文风须务实致用》、《读书与境遇》、《读书之“见”》、《拒绝浅薄需要“阅后即焚”》、《拒绝浅阅读,还需远离浅写作》……一篇篇看似信手拈来却入木几分的文章,犹如指引人们畅游书海的一座座灯塔,不仅启发人读好书,也提醒人写好文。将每期“管见”剪下来,注明日期,存放到书桌左边的抽屉里,不知不觉厚厚一叠。

数种报刊里,光明日报不定期的“雅趣”版和“艺萃”光明文化周末专刊,也给人以赏心悦目长见识的滋养。每期“雅趣”短短二字都“集”历代书法或名人不同字体而成,犹如书法展示“小观园”;“画说万象”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回味悠远。“没有梦想,就没有希望和方向。”“多走几步,会看到更多的风景。”“不要让太多的昨天占据了你的今天。”每每看到这些,先是欣赏品味,再剪下来,压在餐桌的透明垫下,让女儿吃饭时也“顺便”看看,希望她能看懂“桌板报”的“画外音”。

书架上又添新书,桌面上每天都有新报纸,书报的包围和陪伴依旧。就这样,关上门窗,喧嚣、芜杂都被关在门外,打开书,摊开报,闻着书墨香,一页页读下去,一张张翻过去,听得见纸张的声音,也听得见文字的声音。

◆彭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