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年关已至,张灯结彩,到处散发着“年”的味道。
年味是什么?是一家人“围炉夜话”,听父母唠叨,陪孩子戏耍;是妈妈包的饺子,爸爸热的烧酒;是亲朋好友嗑着瓜子看春晚,诉说着新年的打算;是彼此说一声祝福,道一句平安……
穷也过年,富也过年。半个多世纪来,人们总期盼着过年。而今,传统的节庆符号日渐减少,浓浓的年味却成了很多人美好的记忆。记者采访几位市民,他们讲述了不同年代、不同地方的年味、年俗。
上世纪60年代讲述人:李年华地点:湘阴县南阳镇年俗:团圆饭、拜年
上世纪60年代,我才几岁。记得小时候特别盼过年,盼着穿新衣服,盼着有好吃的。
按照当地的习俗,不管外出的家人在何方,必须赶回来吃年三十中午的团圆饭。团圆饭上有几道必备菜:鱼、肉、白菜、萝卜、芋头。白菜与百彩谐音,萝卜与团福谐音,鱼寓意年年有余,芋头则是一年到头。年夜饭也要多煮一点,初一吃剩饭,意思是来年有饭吃。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为了让年过得丰盛一点,穷苦人家平时将肉积攒起来,等到过年才上桌。
以前也不像现在鸡鸭鱼肉样样有,很少吃鸡和鸭,人们认为鸡鸭“叽叽喳喳”,不和睦。
除夕夜晚上,无论是厨房还是猪舍牛栏,每一间房子都要点上煤油灯,灯火通明。那个年代,没有春节晚会看,一家人围炉烤火。小孩子们提着自制的小灯笼,灯笼里点着一支蜡烛,排起队来挨家挨户送恭喜,一般都会打发一两个小芝麻饼。
上世纪70年代讲述人:凌辉地点:平江北附村年俗:扎草龙、听地花鼓
上世纪70年代,我在平江乡下的茶场,当时工作很紧张,过年三十晚上才能回到城关的家里吃团圆饭。有一年,我在湘阴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学习,因交通不方便,大年初一才赶到家里。
当年物质紧张,吃的、穿的都要凭票买。每年每人有2.5尺布,大人平时舍不得穿,留着给小孩子做新衣服穿,后来放宽到每人5尺布。肉也要凭票买,茶场分了一点鱼,我就带回家过年。当时家里条件并不是很好,欠了别人的钱,年夜饭前要还清。我在茶场30多元一个月,到了年底留一部分钱给父母拿去还债。
当时大集体按劳取酬、照公分吃饭。大家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只要条件稍好,就要吃忆苦餐,由野菜加上稻草淀粉煮成一锅粥,告诫自己不要忘本。
吃完团圆饭,一家人围炉烤火。柴火烧得旺就预示着来年丰收、进财。小孩子打着灯笼到村子里挨家串户拜年。当时鞭炮很少,也没有零花钱买,不像现在这么热闹。
上世纪80年代讲述人:管莉萌地点:华容县城年俗:“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年前晒腊鱼、腊肉、打糍粑,冬至那天杀年猪,上世纪80年代我在华容县图书馆上班,那时过年真有味。馆里只有6个人,我们到乡下买了一头黑肥猪自己杀,猪下水就拿到我家做了吃。
华容过年习俗讲究很多。“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大年三十晚要烧柴火或煤火,火不能熄,火越旺就预示新年越发达。正月十五要点煤油灯或蜡烛或电灯,越多越亮越好。有的人家天还没亮就开始吃年饭,越吃越亮,寓意路越走越宽。不过,大部分人家都将年饭安排在中午。吃完年饭不能外出,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吃花生瓜子。
正月初一忌向户外到灰、泼水、扔物,否则便担心会抛掉全年财喜。如确需扫地,也只能从门口朝室内扫,意为扫“财”进屋。正月,也不能做针线活,新年做这种细活不吉利,一年忙忙碌碌会很辛苦。近炉墙壁多贴“童言无忌”、“勿听童言”之类,以避稚儿口误。
走亲戚也有规矩,“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走四方”,初一初二走完婆家和娘家,初三初四才开始走叔叔伯伯等其他亲戚。
上世纪90年代讲述人:刘良才地点:岳阳城区年俗:放鞭炮、看烟花
1984年,我一家人从毛田镇搬迁到岳阳城区,居住在七里山。因户口在老家,刚来时只能打零工。3年后,户口迁到岳阳,我被招工到南津港市大米厂上班。
在我的印象里,上世纪90年代岳阳城区过年还是比较热闹。那时城区范围没有现在这么大,也没有禁炮,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放鞭炮,从早放到晚,很有气氛!
因娱乐活动不多,玩的地方少,正月里的主要活动就是走亲戚。一走亲戚就是全家出动,今天这家,明天那家,亲戚在一起就在家里玩牌,吃饭也不下馆子,都是在家做,吃的是腊鱼、腊肉,挺丰盛的。现在亲戚年纪大了,走动得反而不及以前多。
元宵节晚上,到南湖可以看烟花。五颜六色的烟花十分吸引人。有时,年三十我还在厂里值班,从郊区来的龙狮队挨家挨户耍,人们为了图喜庆、讨吉利,都会给他们打红包或给香烟。现在过年城区几乎看不到这样的龙狮队了,农村里倒还常见。
2000年至今讲述人:陈晖昆地点:岳阳县公田镇年俗:“牛马归栏同过年”
“牛马归栏同过年”是岳阳县公田镇板桥村独特的习俗,这一习俗从明永乐元年流传至今。除夕到正月十二,板桥人过年日子共13天。除夕早上,牵耕牛出栏,为其疏理毛发,喂煮熟后放了盐的稻谷,用竹筒喂蛋,然后放入新割来的青草,中餐一样。晚餐伺候牛在牛栏过年后,人才吃年饭。年饭是从前一天晚上开始准备。
饭后,板桥人玩龙鼓花灯,将耕牛牵到祖先堂屋(或屋场里最大的堂屋,或集体公益厅堂),让牛在家神位置,龙、狮子进门后对牛三鞠躬后,再牵牛出屋,正式玩灯。(若除夕没玩灯,正月第一场灯,必须如此)。
除夕夜下半夜,耕牛主人在牛栏中,端上食物喂牛消夜,然后在临时床铺上睡下,直到天亮为牛准备早餐后,才能搂着被子回屋。
板桥村除夕辞年,有固定的歌曲,词被谱上曲,老幼都能吟唱,这是尊重衣食父母的传统和体现方式。始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的江州(今江西德安县),宋仁宗时期因人的迁移而传入岳阳。明代板桥入住人口后,陈姓村民至今如此。此意为人与劳动的牲口共命运,人与自然和谐。
2010年,“牛马归栏同过年”这一习俗被列为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黄
梅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