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联的前世今生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春联的前世今生

来源:

-->

◎红围巾

少年郎的我,伴随成长的拔节声,不少温润的故事便在心中留下来了。一次,我在窗户下做作业,不知何时娘站在身后,突然劈头盖脸地开骂:“字写得像猫呕的,你鬼画桃符呀?”我下意识是字迹不工整的缘由吧?

那时候,我家养了一只花猫,平常挺逗人喜爱的,但也有让人哭笑不得的时候。我是亲眼见到一次,娘刚把晒干的被子收回来,这花猫不知从那里窜了出来,被子上留下了几个猫爪子印痕,不待我娘抄家伙,花猫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娘在叹息声中,将被子又重洗了一遍。我却在一旁偷偷地窃笑,觉得调皮的花猫挺可爱。

娘是中学语文老师出身,打下放来到这个平原村庄,再也没教过书了。她把她对教师的依恋,全部放在了子女身上。在我眼里,娘就是一个严厉的女教师,让我畏惧。我怀疑,娘用“猫呕的”这个词,一定来自那次花猫的淘气。而那句“鬼画桃符”出自哪里,我就百思不解。但鬼与桃符这两个词,像一块过火的生铁,在我的记忆里烙下来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

今天下班之后,我路过沃尔玛超市,看见店门口有人围团买春联,心头沉睡多年的记忆被唤醒了。日子过得真快,一年又快完了,人家已经开始打年货准备过年。而我,还在为工作上的事忙忙碌碌,全然没有心思去想过年的事,我这是何苦呢?我停下了脚步,从拥挤的缝隙里插进去,花二十元买了一副春联回来,以此来沾点喜庆。

在我们洞庭湖区,

每当春节到

来,无论乡村

还是城市,家

家户户忙着

贴春联,上面

写着对仗的

吉祥语,贴在

大门的两侧,

显得既庄重又

喜庆。城里的

不少单位不知

何时,也开始

流行这种传

统的民俗。

春联的

前身本是两

块桃木,早在

周朝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在大门两侧悬挂两块长方形的桃符,据考证:这是用来辟邪驱鬼的。《后汉书·礼仪志》记载,这种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写着两位降鬼大神的名字:“神荼”与“郁垒”。唤作“桃符”或者“门帖”。神荼、郁垒是传说中的两兄弟,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桃木低枝,蟠曲三千里。山的东北有鬼门,为厉鬼出入之处。神荼兄弟据门而守,凡遇恶鬼凶鬼,便以苇索捆绑了拿去喂虎,令鬼畏惧。民间传说度朔山上的桃木颜色红润,人们认为这种颜色可以辟邪,古人又称桃木为五木之精,百鬼十分畏惧,所以将桃木挂在门上以保护家宅不被邪魔所侵,将桃木片挂于门上辟邪,这便是桃符。到了五代,有个喜欢别出心裁的后蜀国国君叫孟昶,有一年的除夕,他心血来潮,让学士辛寅逊在桃符上作两句诗挂在寝宫门外,诗成后,孟昶认为辛寅逊的诗作得不好,于是亲自作了两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意思是新的一年享受着先祖的恩泽,新春佳节预示着春天常在。这便是迄今有记载的最早的春联。此事传出后,许多文人雅士纷纷效仿,将在桃符上题写对联视为雅事。

此之后,桃符的内容和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由刻绘的降鬼驱魔的神灵变成了吉祥的文字,并一代代流传下来。直到宋代,人们仍将这种桃木称为桃符,北宋诗人王安石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写的春节时家家户户更换门口桃符的景象。

春联的名称又是怎样出现的呢?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之后,喜欢热闹,讲究排场,也喜欢贴桃符的习俗,就下令家家户户在门框上贴上红纸条裁成的对联,用以迎接春节。红纸比桃木轻盈,书写也更加方便,春联就这么沿袭下来了,名称也渐渐固定。随着春联字数的增加,加上横批,将其张贴在门框周边最合适不过了。一副春联,透露了门户人家的美好祈祷。也有人家,把春联贴到了窗户上,家禽圈窝边上。每到春节,家家贴春联,场面红火,过年的气氛也就越来越浓厚了。

随着现代文明的进化,已经有不少传统民俗悄然消失。而贴春联,却还如此兴隆,已经实属不易。这些年来,我们渐渐淡化了春节,甚至团年饭也很少弄了,到酒店去订。

晚上伏案,想起白天买的春联,一些陈年旧事的影子就在眼前晃动,关于人生之于岁月,关于春联之于桃符,我不禁莞尔一笑。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