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梅
实
为什么突然想起写这个标题?我真不知道。历史应该回溯至30多年前。同住原地委机关大院的方斌英升格做妈妈了。方斌英在群团,我在秘书处,上班、住房都挨得很近,又是老乡和老庚,自然就十分稔熟。其时她爱人陈哥还在湘北上班,我就自告奋勇,骑着破单车,去渔巷子买回两条鱼给她发奶。这时我才发现,她老娘来了,一双小脚,慈眉善目,我们称她为方娭毑。方娭毑一口湘北话,叫我小梅,叫方斌英斌伢,我觉得好玩,也一口一个斌伢叫得只赞。后来一叫顺了才知道,湘北话叫某某伢,是长辈对青春年少者一种习惯性称谓,而平辈之间这样叫显得稔熟亲切。又过了好多年,方娭毑作古了,我特地赶往方斌英的老家湘北凤形山下祭奠,见了披麻戴孝的方斌英,我说,咯好哒,只有我一个人喊你斌伢了。方斌英号啕大哭。方斌英在很多场合说她的写作是我逼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才30多块钱一月,只能糊住嘴。不过,我的书柜里还有几本好书,那可是从牙缝里省下钱买来的。方斌英爱读书,有空就常倚靠在我的书柜旁,手里捧着,眼睛盯着,一本一本翻得书页哗哗地响,这让我小孩她妈发牢骚,说这就怪了,你的书柜,你女儿梅梅动不得,我更动不得,方斌英来了却可以随意乱翻,你给我说说理由。我说没办法,她是书痴。这一点,我记得在为她的第一本部散文集《流淌的乡情》作序提及过。书痴读的书还真不少,三国西游红楼梦她爱,说唐聊斋她懂,马格丽达、马丝洛娃她记得,甚至周易风水麻衣相书她也喜欢。我就说,你光读不写,让它烂肚子里,划不来。于是她就写,散文小说都写,很快就上了路,越写越出彩。
方斌英本应算是红色后代,她老娘是贺龙部队的,10多岁当儿童团长,站岗放哨送鸡毛信,机智又勇敢,因叛徒告密,部队被打散逃到江南,若能找到当年的老战友作证,老太太至少是可以享受一定级别的待遇。方娭毑在世的时候,我曾几次与她谈起这事,老人只是长叹一声,淡淡一笑。方斌英多次跟我说,她想以她娘为生活原型,写一部小说。我说把你也写进去,你也是个有故事的人,书名就叫《母与女》,或者《两代女人》。方斌英说,行吗?我说,司汤达写了《红与黑》,劳伦斯写了《父与子》,你为什么不可以写《母与女》?!
现在,书稿终于出来了,洋洋洒洒,50多万字,当然书名不是《母与女》、《两代女人》而叫《苦菜花开》。说实在的,开初我简单地以为方斌英平时没少研究易经八卦姓名学,取个书名信手可捻,怎么偏叫《苦菜花开》,是不是有仿军旅作家冯德英的长篇小说《苦菜花》沽名钓誉之嫌?再说我所了解的方斌英历来是不喜欢嚼别人嚼过的馍,这次怎么啦?带着这个疑虑,我翻开了她的原创手稿《苦菜花开》,差不多读了一个星期,我惊叹作者笔下千姿百态的生活题材,风流跌宕的离奇故事;惊叹作者怀揣浓浓乡情民情,游刃于似隐似幻,现实的和虚化的小说主题苦菜花;更惊叹作者以娴熟的写作技巧,穿越历史的跨度,把握时代的脉搏,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湘北偏远封闭的弹丸之地木子村,两代女主人翁,历经苦难沧伤,熬却岁月寒冬,抵达苦菜逢春“花开”的人生意境。读完,嫌疑顿释,看来用《苦菜花开》定为书名的确十分贴切,这时候,我的眼睛也湿润了,心境也平和了,似有许多话要说,又不知从何说起。
《苦菜花开》是艰难的。
在《苦菜花开》里,作者着力叙说女主人公方静文和她父母两代人的坎坷人生。父亲因家境贫寒,年过30才与从湖北九死一生逃难出来的母亲成亲,那一年,母亲18岁。自此,父母在风雨飘摇中苦撑这个家,母亲先后生养了7男2女,皆因生活困顿,缺医少药,夭折了5个,剩下4个,都在苦水里泡大。方静文属家中老幺,一般情况下,老幺在家里是最为受宠的,方静文也不例外。只是她的好日子还没过多久,因为大哥亚文在县剧团被打成右派以及他后来的突然屈死,一家人被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
作者在文中写了这么一件事:大哥走后,大队干部不顾父亲的重病和母亲的悲伤,仍强行派母亲去水库工地上煮饭,母亲只提了一个要求,要带“我”去,于是,“我”随母亲去了工地,为了能在工地吃上一口饭保命,幼小的“我”天天躲在那简易的窝棚里,连大气都不敢出,怕被干部发现,母亲会挨斗。
读了这段小故事,引发我的共鸣,勾起我同年代的回忆,心里竟然隐隐作痛。不知是1957年还是1958年的冬天,我娘也曾牵着我去汤家桥的水库工作,那时我才四、五岁,工地离家有6里地,我走不动了,娘就背我一程。方静文在工地上还有窝棚可躲,我在那工地只能躲在岩墈边,从金鸡报晓到日落西山,望着我娘夹在运土的队伍里,蚂蚁搬家一样牵起线来跑。现在回想起来,那一整天一整天,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的。
《苦菜花开》的创作,来源于作者自身丰厚的生活底蕴与岁月磨砺。来源于作者察事观物的敏锐与思考。小说不是散文,不是新闻,更不是现实生活的照抄照搬。毋须讳言,《苦菜花开》里的许多人物情节,是作者虚构的,但它所反映的内涵,是典型的、真实的、令人感叹与信服的。
《苦菜花开》里,从方静文的呱呱坠地,一直写到她的老母亲谢世,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方静文从牙牙学语,到孜孜求学,到在大队担任党支书,到跳龙(农)门招干,到下乡蹲点,到在几个不同岗位担任领导干部,以及从人女到人妻到人母,无论是事业还是情感,是工作还是生活;无论是顺畅通达,还是坎坷艰难,无论是鲜花掌声,还是冷嘲热讽,方静文总是那么不卑不亢,不急不躁,不骄不馁,不畏不退,面对现实,面对花谢花开的岁月,从容处置。
文学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有许多个理由可以猜想《苦菜花开》里的主人翁的原型人物方静文,可以来自于生活中率性的作者本身;可以来自属于与方静文同一时代的女干部;或者还可以更确切地说这种方静文现象,是处于改革开放生活多元化时代,所有在生活中遭遇这样或那样,种种坎坷经历的女干部群体的一个代表性缩影。
现实生活中,作者方斌英之大方、大度、大胆、大气,在女人眼里,不了解她的人说她像男人;在男人眼里,不懂她的人说她比男人还要男人。让他人说去,适者生存,方斌英埋头走着自己的生活之路。正因为方斌英是这样一位女人才有了《苦菜花开》。
《苦菜花开》是深邃的。
多年前,美国曾有部电影
《阿甘正传》在全世界热映,阿甘的成功给人一个启示,你聪不聪明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坚定一个信念,朝着一个目标,永远向前跑,你一定会达到目的。《苦菜花开》中的方静文,以她的执着和韧劲,以她的勤奋和智慧,向世人诠释与展示的,同样是这一真理。
方静文小时候被侄儿误伤,掏红薯患伤寒,工地上又被车撞翻,几次差点去死神那里报到,顽强的求生欲和亲人的细心呵护,她才缓了过来。后来,为了兴建学校,面对央视媒体记者的诘问;为了丈夫的税案,面对有关办案人员的刁难,方静文沉着冷静,据理力争既澄清了事实,解决了问题,又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方静文的人生磨砺,还告诉我们一点,只要你自己不倒,世界上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我们常说,一个人,其实有三个年龄,即身体年龄、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窃以为,三个年龄中,心理年龄最为重要。现在我明白了,我为什么要为这篇序文取名《永远的青春》,我就是希望方斌英在心理年龄上永葆青春,永不停步,只有这样,在我们的前头,才有花谢花开无尽的岁月,无边的幸福。
让我们回到从前《永远的青春》再叫你一声“斌伢”,你说好玩吗?!
(本文系作者为方斌英长篇小说《苦菜花开》所作序。
方斌英简介
女,大学文化,临湘人,鲁迅文学院第31届文学创作班进修结业,湖南省作协会员。出版有散文集《流淌的乡情》《守望》、中篇小说集《牛爷》,《苦菜花开》为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并有多篇散文、论文以及其他文章获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奖励和选用。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