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茶香“醉”迷人
来源:
-->
有诗云“春立云烟腾上下;清明茶韵醉乾坤。”清明、谷雨前后,正是新茶采收时节。茶以一叶之微,润泽天下,滋润贤人雅士。本期《书氧空间》我们与读者一起来品味茶文化的魅力,愿清明谷雨的第一缕茶香,给你带来新的灵感与思绪。
神秘大屋尽茶香
◆赵丈田
在距岳阳市东南面七十公里处的渭洞笔架山下,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村落——张谷英村。这里地处幕阜山脉,四周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村前小桥流水,溪水清悠。偌大一片明清时的建筑,避开都市喧嚣,躲过灾害战火,得以完整地保存。一些民风茶俗在这里世代相传,成为中国茶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张谷英村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脚下,绕村而过的渭溪河成了天然的护村河,河上有形态各异的大小石桥47座。清澈的溪水从桥下淙淙流过。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傍溪一条由石板铺成的古驿道,伴着一条长廊,长廊里有许多歇脚饮茶的凉亭,是过往行人饮茶休息的地方。乡亲们讲,过路人歇脚,所用茶水是不收钱的。
我的母亲是张谷英人,小时候,我经常在这驿道上来来往往,后来我才知道这条古驿道不仅是行人通道,人们也从这里把竹制工艺品、茶叶等土特产用独轮车运出大山,再用船从长江运到汉口码头,是昔日茶马古道的一条分支。
我的外婆一大家人就住在这迷宫式的古老宅院里,宅院叫上新屋,由过厅、会面堂屋、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及与厢房、耳房等形成的三个天井组成。整个村落这种形式的宅院有数十个,整个建筑就变成了无数个“井”字。厅堂里廊道栉比,天井棋布,工整严谨,格局对称,形式、尺度和粉饰色调都趋于和谐统一,体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建筑材料主要是青砖、花岗岩和木材为主组成,像今日都市中的茶楼。目前尚有天井206个,厅堂237个,总建筑面积达51000多平方米。
我作为一个茶文化研究者,总想去探究古老宅院与茶文化的内在联系。说张谷英的建筑为茶楼茶市设计是无依据的,但古村里过去有许多茶亭茶室,甚至制茶作坊、卖茶店铺是客观的。整个大屋通过60多条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巷道连接在一起,村民们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曝晒,雨雪不湿鞋”。世世代代同屋而居,日出劳作,日落串门品茶,构成了研究湘茶文化的题材。
民风茶俗是历史的遗存。五六百余年来,张谷英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达26代,形成了现在的单姓裔孙达万余人的赫赫大族,本宅聚居2200余人,成为一个自然村。村里650多户农家老少,情真义重,男女长幼,尊卑有序,过着祥和宁静的田园生活。张谷英的村民团结和睦,他们三三两两非常悠闲,或自在地坐在大谷场前的石阶上,或相约在各自门前的走廊里品茗下棋,闲坐聊天,或在空场地上打理着凉晒的豆制品和腌菜,一派祥和。农家的房门都没有锁。村民们的脸上带着安详惬意的微笑,一如屋前的小河平静地流淌,寒来暑往依然故我,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过着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
乡亲们告诉我,张谷英的婚嫁与茶息息相关,从古至今婚嫁传承着相亲、看门户(看地方)、订婚、迎娶四个环节。相亲是第一关,以茶置可否,经媒人说合,男女双方到一定的地方见面即“相亲”。如果女方同意,则送上一盅茶给男方,不同意就不去送茶。女方送茶来如男方同意,则双方端茶,不同意不端。双方都同意就在相亲的地方吃午饭,吃了饭就表示都同意了。虽然现在年轻人已流行自由恋爱了,但见面喝茶的习俗一至保持着。
客来敬茶,是张谷英人重情好客的礼俗。水是洁净的山泉水,用铜壶装着,柴火烧开。茶叶是本地的清明茶,拣最好的茶叶来招待客人。主人敬茶很讲礼仪,无论是客人坐在你的对面,还是坐在你的左边或右边,都要起身敬茶,并用双手奉上。敬茶的顺序也很讲究,一般客人在先,自家人在后;长辈在先,晚辈在后;年长者在先,年幼者在后。比较讲究一点的人家,敬茶时还配有茶托或茶盘,奉茶时双手捧住茶托或茶盘,举至胸前,脸带笑容,送到客人面前,轻轻向客人道一声“请用茶”。
客人接茶也很有讲究,晚辈要起身接茶,晚辈多招呼长辈先用茶,年轻的招呼年纪大的先用茶,主人陪客饮茶时,通常是一边饮茶,一边叙谊。主人一般不给客人添水,当客人的茶饮完时,就再沏上一杯新茶,直至客人说“谢谢,不用了”为止。这种敬茶习俗实际上是一种礼节,即通过敬茶,体现出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喝“椒子茶”也是张谷英人的传统习俗。椒子为红色至紫红色,果实含挥发油,果皮味道麻辣,十分香美,能促进唾液分泌,增加食欲,使血管扩张。椒子多为自产自销,很多农户把椒子树栽在房前屋后或菜园里。
泡茶用的茶叶是一种洗水茶,茶叶种在菜园边、山坡上,每到清明谷雨时节采摘一芽二叶或三叶,经摊青、杀青、揉捻、洗水、复揉、烘干等工艺加工而成。洗水是把揉捻后的茶叶在溪水或井水中漂洗,再用炭火烘焙,这种传统的加工方法是一种典型的烘青绿茶加工工艺,由于山里茶叶持嫩性强,加上特殊的工艺,加工出来的成茶清澈甘甜,风味独特。
在茶盅里放上一撮茶叶,几粒椒子,从火塘梭钩上取下热气直冲的大铜壶现泡——这便是一盅椒子茶。这种茶的味道山里人喜欢,“三田一洞”(指岳阳县的公田、月田、毛田和渭洞)的人走到哪,茶叶、椒子带到哪。
张谷英是一个古老的茶乡,是一个离奇而悠远的故事,是都市里的人们寻觅的世外桃源,是遗存在山旮旮里的一页茶文化。
1
《茶经
(彩色珍藏本)》成书于唐代,是“茶圣”陆羽毕生茶事绝学的精髓。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茶文化的开山巨著,内容非常丰富,分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十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的特产——茶。此书文白对照,既有精确全面的原文,又有权威专家的解读,同时还有唯美唯幻的插图,妙趣横生的典故。既让读者了解茶文化,又了解茶圣陆羽,是一本非常全面、不可多得的珍藏本。《茶经(彩色珍藏本)》(唐)陆羽/著
范伟/主编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
2
本书是台湾著名茶人李曙韵茶事美学首部曲,作者用茶人的第三只眼看茶、看人、看世界,是他二十余年事茶工夫的体现。书中还收录了资深摄影人蔡永和百余幅精美摄影作品,文图相得益彰。
《茶味的初相》完全还原台版风貌,在制作过程中辗转寻觅,力求在现有条件下做到做好,甚至可以说与台版各擅胜场,完全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本书采用高档特种纸,全彩印刷,提供了悦目赏心的视觉享受,用书之“色”表现茶之“味”,用书之“形”承载茶之“道”。让您同时得到阅读和欣赏艺术品的双重享受。
本书封面精选自内文插图,为一片岁月浸染的丝瓜络垫毡。
《茶味的初相》李曙韵/著
蔡永和/摄影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014年6月,《生活月刊》“茶之路”系列别册荣获SOPA(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卓越生活时尚报道奖,被评“笔触传神富感染力;全篇充满浓烈文化气息,兼具专业知识性。整体筹划及制作宏大而细腻。”《茶之路》为此系列别册的结集,并在原册基础上作了重要补充和修订,鲜明区别于普通的茶类图书,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档案价值,是一本实地探访茶山茶人,追寻和探求茶的源头与真味,反思人与自然、生命与生态关系的踏实诚朴之作。
2013年春茶开采,“茶之路”第一站抵达四川,随后历时一年的时间,采访小组到达浙江、江苏、广东、云南、安徽、福建、台湾……共计踏访四十多座茶山,涉及绿茶、黄茶、白茶、红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黑茶等主要茶类品种,对于每种茶生长在怎样的水土,经历了怎样的各自区别的种植过程和制作工艺,以及茶人展现的制作工艺,均有详述。
《茶之路》为四色图文书,所配图片均为知名摄影师实地拍摄,既有茶山茶树样态,又有制茶工艺呈现,图片精美、大气、有意境,富含人文张力和表现力。
《茶之路》《生活月刊》编著茶小隐/主笔
马岭/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1日版
本书是日本茶道大家森下典子25年的习茶日志,详尽细致地还原了她的茶道修习过程。茶每个人都在喝,但品茶的意境却少有人达到,本书就是要告诉我们如何从茶里喝出人生与幸福:“马上做,不要思考。手自然知道,听手的感觉行事。”“不需思索,指尖自然就反射了内心的情绪,手随心动。”“沏茶时,重的东西要轻轻放下,轻的东西才重重放下。”“只欣赏当下的美好,才是智慧美好的人生。”迷茫时,饮一杯茶;心累时,饮一杯茶;痛苦时,饮一杯茶……沉浸在茶的清香中,心境已然不同!
森下典子,日本著名茶文化学者。1956年生于神奈川县横滨市,毕业于日本女子大学文学部国文科。二十岁开始学习茶道,至今仍悉心探索。著作包括《典奴温度计》《典奴波斯湾冒险》、《典奴日本导览》(文艺春秋)、《刚开始恋爱》、《感动典奴的故事》等。
《日日是好日》(日) 森下典子/著
夏淑怡/译文化发展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