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给亲人关怀
来源:
-->
本报记者
黄
梅
平江县向家镇山陂村,有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向家砖屋,即向钧故居。自上世纪以来,这栋有着230多年历史的砖屋,见证了毛、杨、向三家交往中结下的亲情和革命友谊。
年过七旬的向端四是杨开慧的表侄,他就在这里长大。作为向氏家族的一员,他熟悉毛、杨、向三家的密切来往。2013年,他将亲身经历和从长辈那里收集到的一些材料,多方求证核实后,主编并出版《从板仓到砖屋——记毛泽东与杨、向两家的情谊》一书,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近日,记者专访了这位老人,听他讲述有关毛主席与杨、向两家严肃而又温情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既坚持原则、严谨治家,又不失体贴关怀的伟人情怀。
大学毕业且一门三烈,求官却遭拒
向端四现居长沙,得知记者要了解毛主席家风的故事,十分热情。正式采访前,他托人带给记者《从板仓到砖屋——记毛泽东与杨、向两家的情谊》一书,还通过QQ向记者提供资料。电话那头,向端四告诉记者“书中很多资料和珍贵照片鲜为人知。”
新中国刚成立时,杨家一位至亲在湖南农业试验场工作,因工作干得出色,想求新求变,便给毛主席写信,希望能帮他在北京安排一个工作。毛泽东收到来信后不但婉言谢绝,而且于1949年10月9日,还专门就此事给当时的中共湖南省委第一副书记、湖南军政委员会委员、长沙市军管会副主任王首道发了一份电报,要求其“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其老母如有困难,可给若干帮助。另电请派人转送。”
所谓“另电”是毛泽东发给杨开慧的这位亲人的一份电报,电报上写道:“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符合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北京去不了,这位至亲打算在长沙谋求一定的职位,于是又给在北京工作的亲戚向三立写信,请求他代自己向毛泽东说情,希望在长沙谋得一个“厅长方面位置”的工作。
其实,这位“求官”的至亲曾为革命作出很多贡献。上世纪20年代,他曾掩护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进行地下党组织活动。杨开慧被捕后,他多方呼吁营救,还请人一路护送岸英三兄弟到上海找中共地下党组织。“他家一门三烈,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杨开慧、杨开明及杨展都英勇牺牲了,而他自己也是北平农专(今北京农业大学前身)的大学毕业生,工作经验也相当丰富。放到现在,按照他个人贡献和工作能力、水平,选拔担任一个厅长,老百姓应该不会有意见。”向端四说,“在解放初期复杂的环境下,毛泽东、毛岸英挣脱了亲情和友情的羁绊,在全党、全民中以身作则,树立了榜样。”
向三立收到来信后,于是给毛岸英写信,转达想法。10月24日,毛岸英给向三立回了一封信,信足有三千多字。
信中说:“舅父‘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位置’一事,我非常替他惭愧。新的时代,这种一步登高‘做官’思想已经极端落后了,而尤以为通过我父亲即能‘上任’,更是要不得的想法。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以外,正在于此。皇亲国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决不能也决不愿违背原则做事……来做这些扶助亲戚高升的事。至于父亲,他是这种做法最坚定的反对者。因为这种做法是与共产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水火不相容的,是与人民大众的利益水火不相容的,是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
后来,这位至亲认真服从组织分配,听从党的安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得知夫妇二人工作有进步,毛泽东十分高兴,写信勉励他们“积极努力,表现成绩。”1950年4月,他还托岸英捎去一封信,称赞夫妇俩“在省府工作,甚好。”
“别看你爸爸是个大人物,可他对我们好过细呢!”
向振熙是杨开慧的母亲,向端四管向振熙叫幼姑祖母。解放后,向端四与这位老人同住长沙城,相处长达十几年。“毛主席生母去世早,岳母又十分疼爱和赏识他,百忙之中毛主席对岳母也是情深义重,视她为亲娘。”向端四动情地说。
杨开慧牺牲后,毛泽东十分挂念岳母向振熙。刚一解放,他就迫不及待地寻找岳母的下落。一得到老太太的消息,他就写了封信给杨开智:“来函已悉。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我身体甚好,告老夫人勿念。”
这封信寄出一个月后,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回湘省亲,毛泽东知道后,托她给老太太捎去一件皮袄,以御风寒,并且还特别嘱咐她办一件事。朱仲丽见到老太太后,用长沙话对她说:“主席想接您去北京养老,由他亲自来照顾您。”老太太摆摆手,用平江话慢慢地说:“我不去了,北京我去敷了。”(平江方言里,“敷”为“多”和“烦”的意思。)朱仲丽愣住了,杨开智急忙解释,说父亲是在北京去世的,所以老太太不想去。毛泽东尊重老人家的意愿,并按月给她寄生活费。
向振恺是开慧的大姨妈,她大胆、乐观、与人为善。向端四介绍说,1920年毛泽东筹办“文化书社”时急需一笔钱,向振恺闻讯后,二话没说就与女儿钟瑾怀一道,将丈夫去世后奠仪的余款200块光洋捐出,帮助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
在《从板仓到砖屋——记毛泽东与杨、向两家的情谊》一书中有一段如是描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经常以走亲戚为掩护,做党的地下工作。她带着岸英、岸青、岸龙三兄弟去平江石洞“砖屋”舅舅家住过多次。他们也常到石洞田坪大姨妈向振恺家居住。岸龙出生后,钟瑾怀将自家保姆陈玉英介绍给杨开慧,帮助照料3个小孩。在白色恐怖时期,钟瑾怀冒着生命危险珍藏着杨开慧与岸英、岸青的合影。后来见到回湘省亲的岸英,亲手把照片交给了他。这张照片是杨开慧与岸英、岸青留存于世的唯一一张合影。
无论是向振恺还是其他亲友,他们对毛泽东家庭、事业都给予无私的支援。毛泽东也十分感谢他们。解放后,当他得知向振恺生活有困难时,便派人落实,将向振恺、向振熙两位老人接到一起生活。毛主席每月给两位老太太寄100元生活费,使其颐养天年。即便在繁忙的国务活动中,也曾几次在信中写有“两位老太太身体健康,甚慰……”等感人的语句。
在向端四印象里,姑祖母向振熙平时言语不多,在与她相处的日子,很少听她提及毛泽东。“因为一提到毛泽东,她自然就会想起开慧。开慧牺牲后,老太太将悲痛深深地埋在心底……”向端四说,毛泽东对老太太的好,她都牢记在心。“别看你爸爸是个大人物,忙得很,可他对我们好过细呢!”在老太太80大寿时,她对前去看望她的毛岸英这样说。
回家看外祖母,主席嘱岸英不坐软卧、不乘小车!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向端四深深感到毛主席的严谨治家和平易近人,这一点向家其他人也深有体会和感触。1949年11月13日,专程到北京看望主席的向三立在中南海丰泽园见到了毛泽东。在长达数个小时的会见里,有一个画面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
向三立是杨开慧五舅向理卿的三儿子。主席与他拉了一段家常后,便一起来到餐厅,恰巧碰到毛岸英、刘思齐和妹妹李敏、李讷在说笑。李讷见父亲来了,忙说:“我们家院子里放了许多瓜。你们看,爸爸的肚子像个瓜吗?”她的话一下把大家逗乐了。
毛泽东却毫无愠色,依旧满面春风,和蔼地对孩子们说:“瓜有许多种,是南瓜?冬瓜?葫芦瓜?”孩子们一时没问答上来,然后李讷抢着说:“爸爸的肚皮像南瓜。”
站在一旁的向三立听了暗暗吃惊,想不到孩子们在毛主席面前竟敢如此“放肆”!同时,他也被他们父女间这种融洽、天伦之乐的气氛所感染。
平日里,毛泽对待孩子们比较温和,但在某些方面却极为严格。1950年向振熙80大寿,毛泽东派毛岸英去祝寿。出发前,毛泽东对他提出了三条要求:一,不准坐软卧,只能乘硬座。在长沙只能步行看望亲属,不准坐小包车;二,不准插手亲戚的工作安排;三,不准带警卫。
寿辰第二天,毛岸英和老太太要一起前往他的七舅公向定前家。
这天九点多,众人看到一辆人力车拉着杨老太太和儿媳李崇德过来了,却没看到毛岸英。老太太向大家解释说:“他和开智是走路来的,要等一下。”
向三立在同毛岸英的接触中,感到他为人诚实、谦逊、平易近人。两人在一起的时候,毛岸英总是耐心地倾听他的意见,有时也谈一些自己的看法,谈完后,总是谦虚地说:“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仅供您参考。”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