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邓志强
能和文字产生交集,是我从小的梦想。
从读小学起,我对语文学科比较感兴趣,每当在书上读到一些好的句子和段落,都会如获至宝般用本子摘抄下来。在大多数同学眼里犯难的作文课,却是我最喜欢的。老师布置每周要交一篇自主命题的作文,我便将此当成可以完全摆脱课堂桎梏的习作平台。上交的作文本上,其他同学都是规规矩矩、千篇一律,我这里散文、议论文、小小说已如洪水猛兽。因为那个时候我就意识到:写作不能拘束于思想,想象力是写作的第一步。
中学时,父亲一直重视培养我的写作。一回家就让我看书,对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也经常给我布置作文题,苦口婆心教育、引导我,到后来每年高考作文题出炉后,父亲都会让我写一篇练笔,有时还会悉心教我写作。伯父知道我喜欢写作后,带我到书店买了七八本作文辅导书,谆谆教导我要勤练笔多思考,当时高兴的心情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是第一次拥有这么多作文书,是我当时可望不可及的。伯父对我的鼓励也更激发了我当时写作的动力和信心。
回想起来,年少时期的自己是一个很有梦想的人:第一件事,因为从小喜欢打乒乓球,就想报名去参加当时湖南卫视正热播的国球大典,还想拿名次,愿望很强烈,有那种敢想敢做的劲儿;喜欢写作,非常想参加上海作协举办的新概念文学大赛,让父亲提出修改意见,专门邮寄过去参赛稿件,可谓当时做足准备、饱含激情。当时文学界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是青少年群体中十分受追捧的明星,我比较喜欢读韩寒的小说,他的文章表达对现实社会的种种看法和观点,读来总有一股心血来潮的感觉,让我在一段时间里模仿其文风习作、将其文风奉为圭臬,写了不少“带着刺儿”的文章。我还在当时比较流行的新浪博客上坚持每日一文的习惯,虽然留言评论的网友不多,但我乐此不疲。第二件事,中学以来每次语文考试,命题作文都是要求写议论文,我却认为议论文是八股文,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写作应该开放思想,不拘形式。当时这个观念在那个教育环境里显得有些不羁,和其他学生比起来简直是独树一帜,却给我带来的很多进步,让我不至于在平庸的写作风格里退步。后来也懂得了议论文可以锻炼人的理性思维,散文则能锻炼人的感性思维。尔后,考试布置的作文题,只要没有规定必须写议论文,我便是散文、杂文、小小说轮番上阵,也拿了不少高分,因此博得了老师的认同。
梦想的期盼随着青春逐渐膨胀。不怕笑话,且当回忆——当时我还梦想以后能当一个编辑、办一本文学杂志,这个梦像颗种子般在心底根深蒂固。一路走来,虽然这些细细碎碎的梦想从未实现过,但我已为之努力,收获的是成长,更是对梦想的执着。这也让我深谙一个道理:人生不管处于什么阶段,一定要有目标、有梦想,不要甘于平庸,要敢想敢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奋斗。
如果说人生的精彩在于转折,那么,2009年底我参军入伍则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
因为这个转折让我与新闻结缘,让我从一个文学爱好者进步到一个新闻工作者,从门外跨入了“门内”,让笔下的文字变得稳重,不那么轻浮。
起步学写新闻,经常看书读报、买来相关的专业书籍,向身边的新闻干事请教,晚上加班至凌晨还在做笔记,从学写“豆腐块”开始,向报纸上的新闻稿“比葫芦画瓢”,字里行间逐个推敲,琢磨那种新闻语感,培养新闻敏感,父亲也经常在电话中鼓励我。由于白天办公室琐事繁忙,几乎没有让人静下心写稿子的时间,要想提高业务能力就不得不废寝忘食写稿子,晚上一个人铆足劲在办公室加班,有时候写到心烦意乱了,就站起身来走两步,待思路清晰后又继续写,肚子饿了就吃碗方便面,困乏了就用凉水洗把脸,打起十二分精神。我时常告诫自己,要想在新闻路上走得稳走得远,就必须甘之如饴。我所在报道组总是整栋楼最后一个熄灯的,每天大概只能睡四五个小时。那时候,每天考虑最多的事情就是找新闻、采新闻、发新闻,关注着每一期的报纸,了解当前的宣传动态,如果一个星期在报纸上见不到稿,心里就百般焦虑。这样不断的坚持,使我逐渐捉摸到新闻的“筋骨”,品咂到其中的“苦闷”,直到在报纸上发表一篇篇饱蘸心血的稿件。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五年的军旅生涯中,有抒不完的理想与情怀,也有言不尽的感动与收获,这些都使我在人生道路上渐臻成熟。不管身处何处,无论时光流逝,我坚信有文字的陪伴,生活会充实得百般绚烂。
(作者系岳阳人,现在河南某部队服役。本文系作者为其军事新闻作品集《战地风光略好》所写自序,有删节。此书今年9月由黄河出版社出版。)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