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背诵《岳阳楼记》
来源:
-->
◆凌
辉
在我的读书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记载着伟人胡耀邦先后四次登临岳阳楼吟读和背诵《岳阳楼记》的史实。时至今天,伟人远去27个春秋了,但他背诵《岳阳楼记》的音容笑貌仍永远定格在我的脑屏上,牵动着我的心,让我和我的家人子孙后代感奋不已,激励我们砥砺前行。
胡耀邦第一次登岳阳楼是1960年9月28日,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那天他上午来到岳阳,刚下车就借来《巴陵县志》阅读,下午便登上岳阳楼。在《岳阳楼记》雕屏前,他久久伫立,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大声朗诵《岳阳楼记》,读完之后,对陪同的岳阳县委第一书记张月桂等人说,今天我们要以无产阶级的观点,赋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新的生命力。要好好保护名楼,发挥好名篇教化育人的功能。
1961年3月胡耀邦在益阳地区调研。为向正在武汉的毛泽东主席汇报工作,他于3月28日从常德北上途径岳阳,第二次登上岳阳楼。站在二楼清人张照手书《岳阳楼记》雕屏前,又一次兴致勃勃地吟诵了《岳阳楼记》全文,并欣赏张照书法。秘书唐非回忆,那次他们先坐船航行在洞庭湖上,耀邦同志从远处凝视岳阳楼,不由地吟咏《岳阳楼记》,全文基本无错。唐非当时就想:“如果没有青年时对这篇名作的反复诵读,断然不可能达到如此纯熟的境地。”
1962年12月底,胡耀邦三登岳阳楼。当时的警卫员解方武回忆,那次耀邦同志从中央调任湖南省委书记兼湘潭地委书记就跑遍了岳阳、临湘、平江、湘阴等湘潭地区的许多地方。那天一到岳阳,又健步走进岳阳楼,站立在《岳阳楼记》雕屏前,又一次朗朗有声背诵了一遍《岳阳楼记》。
第二天上午,胡耀邦去到离岳阳楼不远的3517工厂俱乐部,给岳阳县机关干部作形势报告。他一开头就扳着指头说湖南多“阳”,有益阳、衡阳、耒阳、祈阳、桂阳、邵阳、麻阳、黔阳和浏阳,加上岳阳就是十“阳”,十阳中只有岳阳有天下闻名的岳阳楼,岳阳楼又有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说到这里,他环视全场,大声说,请问在座的岳阳人士,谁能把《岳阳楼记》背诵下来?
静场,一时无人应答。少顷,岳阳一中校长吴晓霞站了起来,报告说:“我来试试看。”当即流畅地背出了《岳阳楼记》。胡耀邦听了高兴地说:好,岳阳人应该背《岳阳楼记》。背《岳阳楼记》是一种形式,主要是要找到其中有用的东西,我们应该具有范仲淹老先生那样的忧乐情怀。他还说,大家应该多读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多读一点历史,了解历史,才能正视现实,面向未来。现在国内面临许多困难,但这种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只要每个共产党员发扬崇高的“先忧后乐”精神,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暂时的困难。
从1960年到1962年这三年中,胡耀邦每年都登岳阳楼,背诵《岳阳楼记》。1964年6月胡耀邦调回中央工作。但岳阳楼和《岳阳楼记》始终在他心中。1982年5月1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从当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上,得知岳阳楼主楼栏杆腐朽,鉴定为危楼,急需整修时,心情十分沉重,当即向湖南省委书记毛致用、副书记万达作出批示:“这类事,省委必须有权威。谁不执行省委的决定就把谁调开。”不能“有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请你们大声疾呼一下”……同年8月,岌岌可危的岳阳楼得以落架大修。
光阴荏苒,一晃24年过去,年迈的胡耀邦仍念念不忘千古名楼和名篇。1988年12月7日午后,他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登临岳阳楼。那天,他身披浅米色风衣,白发苍苍,步履虽然没有当年矫健,但精神饱满。当走到楼前香炉处,便开始背诵《岳阳楼记》,待到迈近一楼时,他已背到了“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再往下背,他背得有些不如以往那样流畅,随行者稍作提示,即能接上下句,直至背完全文。像往常一样,他坚决谢绝公园管理处和岳阳县委、市委领导要他为岳阳楼题词的请求,没有在这里留下一点墨痕。但世人不会忘记,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和诠释着先忧后乐的伟大思想。
耀邦同志虽然远去,但他以身垂范,身体力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怀和人格魅力,与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同在,他的公仆形象有如灯塔,永远矗立在岳阳人民心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