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石秋《飞鸿处处》有感
来源:
-->
◎铁
弋
这是我的同事易石秋老师第五次赠送他的著作了。每次拜读,都有一抒感受的冲动,但又悄悄地压了下去。不因别的,似乎是在等待,这本《飞鸿处处》终于让我如愿以偿——最近半个月的余暇时光几乎都在这本书中走来走去,回看他过去赠我的《我且行吟》《眼底乾坤》《沧海浮生》和《古今风韵》,不时记下阅读的感受,现略加归纳,作为对石秋信任的回赠。
透过纸背,一个真性情的人跃然眼前。现实生活中,石秋是一个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的人,喜怒哀乐尽现于色。文章中,此种精神与其性格一脉相承,看过《白发青丝一梦遥(代序)》,将他的所行、所为、所感、所思一览无余:读书人家,地主成分,少年困顿,高考宠儿,胸怀大志,无奈坚守,教书育人,终成首席名师。“原本想山中无甲子,教育不知年,但岁月无痕,风霜有印,尽管激情依然故我,青春毕竟已经远去。所幸……人生终究没有虚度。”能将如烟往事“坦然沉静地去眺望,去追忆,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此种心境之人,不多,石秋说的是真话,这种心态、这种历经岁月磨砺之后的练达,在他的诸多记人、记事、记物的散文中,风骨凸显,尤为可贵。
难写的是人,尤其是亲人、朋友、同学、同事更难写。难在于分寸的把握,难在于恰到好处人人能够接受。石秋作品的长处或喜好就在于擅长写人。在《飞鸿处处》中写人的篇目占去了一个大部分。《我的母亲》中,一位“大半生几乎一直与苦难为伴”,而内心强大、古道热肠,慈悲、善良的母亲无不令人动容,一个母亲的背后凝聚对千百万母亲的赞颂。俊美才情、卓然高格的“二爷爷”,孤独无依的彭秀农,牛人周傻的点点滴滴,没有作者的悉心观察与潜心思考是写不出来的。其中最吸引我的是《陈石足别传》和《亘哥》二篇,这两人也是我的同事,平时也有一些了解,但通过石秋的笔触,换一个视角去看,更清晰起来了,就像将素描变成了水彩画,着色巧妙,传神传情。还有散见于他篇的老校长形象也令人印象深刻。这些作品,可以看出作者胆子大,善观察,巧取舍,文笔流畅,值得细心阅读。
文如其人。石秋是个喜欢吟诗作赋、爱热闹的人。所以他的作品少不了对诗联情缘,饮酒,老屋,春归,聚会,以及诸种难以忘怀的记忆的描述,细心体会这些文篇,无不被作者的慧眼和温情打动,不知不觉会游离于其间的诗意、豁达与乐趣之中。特别是《饮酒》篇,历数千古诗酒,一句“酒的烁烁光华照亮了整个中国文化的星空”,把对酒的美妙推崇备至,也有理性的回归,“适度饮酒,才有益于健康与人生”,以致发出“饮好人生酒,万里任纵横”的呐喊,深解其中味也。《春归》对春景的描写一笔带过,巧借名人名句抒春情,落笔在春思:寻找那“春天对于年岁对于人生的基础性地位与标志性意义”,每个人“必须认真地盘点我在春天曾经播种过什么。”《有一种幸福叫聚会》,将聚会提升到“是来去匆匆的生命中重要精神驿站”这样的高度来评价,不多见,但符合石秋的精神气质。石秋更是个有理性思考的人,平时特别关注时政,关注教育的大事小事,毕竟是当过办公室主任的人,写材料也是一把好手。有兴趣的老师或家长可以好好地看看书中他对高考和科目改革的看法。作为老师,可以认真地阅读和思考《做一个教育有特色的老师》,其间不乏真知灼见。我看得最重的还是《长向教苑忆华年》和《我理想的学校》这两篇,边看边想,假如给石秋一个校长的职位,他一定会向所崇拜的老校长看齐,办出一所理想的学校,至少会是他自己满意的学校。
诗歌是石秋的喜爱,诗作也是一种宣泄情感的方式。他将散文的风格延续到诗里,这里没有那些堆垒的意象,更多的是直白的表露,悼屈原,悼国真,致劳动,致毕业同学会,尽洗矫揉造作。尤以《中秋月·秋思》为佳:“此时天涯与共,唯有相思似画”,也只有他才能写出。
读一本书,如同解剖一个人。读懂一本书,也就读懂了一个人。一个以为很熟悉的人,哪怕平时扯谈千万句,但也抵不上看他十万字的文章来得更深刻。读《飞鸿处处》,我对石秋其人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他作为岳阳市的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第一人,确实是实至名归。愿石秋老师的事业与人生之路春花烂漫,秋月澄明,飞鸿处处,落雁阵阵。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