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品读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来源:

-->

◆周拥军

远山如黛,古木参天。山边的空地上,有一幢茅屋。屋前有溪,流水淙淙。溪旁安放着石桌石凳。一位着宽袍者,正捧卷读书……熟悉中国山水画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正是一幅水墨山水。画中人是谁无从追问,但他坐在那里静读,那山水间便充盈着浓浓的书卷气。选择这样的环境读书,其人的品不问可知。

书有很多种读法。有人粗读,有人研读,有人则品读。粗读的人略知大意,像小时候读武侠小说,一个通宵能读完七八本,读时酣畅淋漓,读后即相忘于江湖;研读的人追本溯源,带着一个个问题,带着一大摞相关书籍,边读边印证,一本书读完,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也了如指掌。这有别于单纯的读,而是在做研究;品读的人则悠闲得很,既不求全,亦不求速,有时间全书通读,无时间,只就某一章某一节甚至某一句话反复吟诵、品味,这种读法,自由而洒脱,是读书的一种境界。

品读者,读的是书,品的是书中之味。一本枯燥无味的书,一眼就看透了它的枝枝叶叶,达不到品的高度,自然为品者弃。一位西方作家声称,她绝不买一本没读过的书。我对此深以为然。所以品读的第一步是找读过的好书。这要看人的兴趣。喜欢古诗的人,首寻李杜诗篇。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写作态度,出的当然是精品。喜欢古文的,不知不觉就会翻开唐宋八大家的名篇,篇篇都是千锤百炼的杰作。喜欢小说的,因门类繁多,那就难以简单建言了。伟人毛泽东所读的书以史为多。一部《资治通鉴》读过17遍。书上圈圈画画,重重叠叠地留下了一遍遍品的痕迹。唐人贾岛则喜欢品自己的作品,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因品而名传千古,其对后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诗的本身。

品书要有好的品所。欧阳修讲读书有三上:马上、厕上、床上。但我以为,马上颠簸,边骑马边看书,看久了头昏眼花,实在不是好主意。厕中品书亦有诸多不便,如急切间拿的是一本《西厢记》,更会大煞风景。床上品书倒是众人的共识。但最好是秋凉时分,下点淅淅沥沥的小雨,不冷不热,也没了蚊子干扰,按自己习惯的姿势半倚半躺,手中捧一本不厚不薄的经典品读,那个秋夜就韵味无穷了。我怀疑“乐至无如读书”即出自秋夜雨中品读者。欧阳子秋夜品书,偶尔置书案头倾听,能听到林间的秋声,是秋夜品书其妙无穷的铁证。最艰苦卓绝的品者当属司马公,狱中余生,以品史为唯一寄托,字字句句,血泪相和,称之为古往今来品中第一人应不为过。

如能找到至交好友一起品书,则是品者的至趣。文人互相倾慕的不多,经常聚在一起和谐地诗酒品评的更少。但在三国有“竹林七贤”之称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则有一段惺惺相惜的蜜月期。这七人个个才高八斗,是公认的贤者;个个性格独特,是不拘礼法的代表。他们常聚在竹林之下,肆意酣畅,饮酒品诗,为史学家津津乐道。贾岛因“推”“敲”二字遇韩愈,两人品诗品成好友,更传为佳话。这个故事与伯牙和叔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成或曲成后,有相知者侧耳倾听,击节相和,实在令人神往。

古来品者留其名。罗贯中品《三国志》,品出了《三国演义》;高鹗品《红楼梦》,品出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王国维品词,品出了人生三境界说。一篇传诵久远的佳作,必然相伴着无数贤者的品评应和。

品读实际上是一种再创作、再升华的过程。人生旅行正如一本书的写作,如每一个时段都能静下心来品读,则必能于己有警,于人有悟,当不失为修身的良法。

是耶?非耶?留与品者评说。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