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腊月门春前奏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腊月门

春前奏

来源:

-->

◎卜庆萍

一进入腊月,便敞开了喜迎春节的大门,人们有序地开始了忙年的准备和节庆活动。古时“腊月”,亦称“蜡月”,从历史中走过来的腊月习俗里,包含了扫堂尘、祭灶神、赶年会、挂灯笼、写春联,还有腊八、小年、除夕等重大节日。作为欢度春节的前奏曲,在中华传统民俗中,腊月有着十足丰富的历史文化与内涵。

“腊月”之“腊”,缘于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如历史典籍《玉烛宝典》中说:“腊,一岁之大祭。”《独断》曰:“腊者,岁终大祭。”在文献记载中,汉·应劭《风俗通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还说出了腊月的历史演变。“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这两句史载,又告诉了我们“腊月”之“腊”的深刻文化内涵……

寒冬腊月,是年味儿的腊月,一开始迈进腊月的门槛,腊月之寒便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浓浓的年俗便在华夏大地的角角落落,炽烈而欢快地舞蹈起来。走进了腊月初八,年似乎开始步入主题,时光会掀起一阵浓郁的年味儿。

腊月初八,为“腊八节”,是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在古代,腊八是欢庆丰收、感谢祖先的祭祀节日,又称作腊日。后来,此日融汇佛教文化成为佛成道日,因此腊八节这天,不论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关于由来已久的腊八粥,载厚古朴,民情浓郁,古人在文史资料中早有注释。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走到今天的我国各地腊八粥,花样繁多,品种各异,原料也不尽相同,比如红枣、莲子、核桃、桂圆、红豆、花生,甚至菠菜、鸡肉皆可入味,熬成口味各异的粥品。在欢乐的年俗里,各家各户品味不同口味的腊八粥,就是品味年味儿,品味民间风情,品味我国古老的历史渊源,腊八节是中国年响亮的一声礼炮。

到了腊月二十三(南方很多地方是二十四),中国的年似乎站在了跟前,这一天在中国民俗里称作小年。小年到了,意味着春节便伸手可及了。逼近春节的小年里,最重要的仪式就是祭灶神,祭灶神是从远古走来的黎民百姓的祈愿和憧憬。在华夏文化里,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即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掌管人间饮食。晋代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并在小年这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人们为了灶神升天后能替自己和家人说好话,就在小年这天,备好美食佳肴、糖品果蔬、醇香美酒和灶神的坐骑备料清水、料豆、秣草,一并恭送灶神升天,以祈求灶神能在玉皇大帝面前为自家甜言蜜语美言一番,并带着善报和福祉返回人间,庇佑家人来年顺利吉祥。

小年一过,迎接春节的脚步一天快过一天,年事多了,年味浓了,腊月年俗在大地上扯开了嗓子。接下来的一天天里,每天都有要做的事,扫堂尘、蒸馒头、剪窗花、办年货、贴春联,一首《腊月歌》作了简明的记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当天晚上称“除夕”。岁除,岁末除旧布新的日子,又是一年之中最隆重而喜庆的日子,这一天出门在外的儿女会千里迢迢回到家中与父母和家人团聚,家家户户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到了除夕之夜,即“大年夜”,全家人吃过吉祥祝福的团圆饭,便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开始狂欢和守岁。在美好的期待和祝愿中,人们辞别旧岁,红红火火喜迎新春。

2021-01-26

00:00:00:03761001腊月门

春前奏/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