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豫剧《花木兰》的这段唱词因体现女子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战斗的精神而被广泛传唱。在抗日救亡的战场上,也有无数这样的巾帼英雄。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她们满怀热血和激情,不计个人生死得失,年纪轻轻便投奔革命队伍。
8月31日,记者走访了我市3位抗战女兵,听她们讲述自己年轻时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人物档案】
蒋姿荣
104岁
平江人
“战争太残酷如今不敢再看抗战片”
8月31日,平江县上塔市镇东源村的蒋姿荣仍在忙活着家务,这位从枪林弹雨里走出来的老兵,如今最不愿看的,却是反映抗战历史的各类影视剧。
1911年出生的蒋姿荣,老家就在平江县冬塔乡
(现上塔市镇)。抗战全面爆发后,同乡的曾宪典拿着他叔父曾振的信,号召大家保家卫国,蒋姿荣的丈夫很快就报名去江西鹰潭参军,蒋姿荣胆子小,不愿离开他,也跟着进了兵营。
丈夫和她在同一个部队。当时包括她在内共有七个女生集体报到参军。由于蒋姿荣年纪最大,大家都推荐她带队。后来,他们被分配到第三战区兵站总监部,她又被推荐为库员,后升为中尉库员,还是带领这六个姐妹。
当时,蒋姿荣等人主要负责给士兵发放衣服、被子等生活用品,后因前线需要,她们7人被调至第三战区兵站总监部卫生科当护士以及看护兵,蒋姿荣主要在药房里负责发药。“虽然我参加过抗战,但我却不喜欢看如今的抗战电视剧和电影,因为那些场景我都经历过,太惨烈了。”蒋姿荣说,战争时候照相是个奢侈的事,虽然以前她也照过,但后来都用火烧掉了,不敢保留这些相片。
【人物档案】
罗光凤
95岁
四川人
四川姑娘逃难遇见平江军人两人结缘同上战场抗日
18岁随夫参军,一路转战山西、陕西、贵州等地,为战士缝衣、为伤兵送药,70年间却只得两度返回家乡。出生于四川达州的罗光凤,抗战逃难时找了个平江军人,
自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日本战机便频繁由四川达州上空入川,在成都、重庆等地进行骚扰、轰炸。
出生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城北乡白塔村的罗光凤,抗日战争爆发后,她举家逃难。1938年,经人介绍,18岁的罗光凤认识了黄埔军校第8期毕业生郑玉贤,结婚后就随丈夫从了军。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罗光凤只能在丈夫的部队做起了裁缝,帮军官缝制衣服。
抗战爆发后,罗光凤的丈夫郑玉贤也上了战场,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中条山战役。由于战事吃紧,罗光凤被调到37集团军兵站分监部卫生科担任看护兵,先后跟随部队转战山西运城、陕西咸阳等地,负责护理、照料前线运过来的伤兵。
1945年抗战胜利,罗光凤和丈夫就回到了湖南平江。此后,俩人就一直扎根平江。而家乡在四川的罗光凤,与家人失去联系已有三十多年,一直想回老家看一看,时间久远亲人都离散了。
2013年12月初,根据老人提供的亲属姓名,志愿者们帮助她在网上发微博求助。没想到,消息刚一发布,就得到了网友的积极响应。在岳阳、重庆、四川三地志愿者的联合帮助下,大家发现,罗光凤老人的弟弟、侄子等大多数家人都还健在,并盼望远在湖南的罗光凤老人早日回家团聚。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罗光凤终于再次回到四川达州,见到了已经86岁的弟弟。
【人物档案】
王赛梅
94岁
平江人
一封家书让她踏上抗战路最遗憾错过接受日军投降
8月31日,腿脚已经浮肿的王赛梅,坐上轮椅上靠儿子推出来到处走走。虽然听力不太好,也遗忘了许多回忆,但今年94岁的王赛梅精神依然不错。从她的只言片语里,渐渐勾勒出当年一幅又一幅惊心动魄的抗战画面。
1921年12月26日,王赛梅出生在平江县冬塔乡谈家桥村。当时王赛梅的叔叔曾振是第三战区直辖独立33旅的旅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叔叔就写了一封信回家,号召乡民积极参军抗日。最终在丈夫的带领下,王赛梅赶赴江西鹰潭参军。
到了鹰潭后,王赛梅就加入了第三战区直辖独立33旅。在那里,她学习了军纪、礼仪、打靶、译电等基本工作知识。训练不到三个月,王赛梅被分配到第三战区兵站总监部,主要负责给士兵发放衣服、被子等生活用品。因为战争越来越激烈,她又被调至第三战区兵站总监部卫生科当护士,负责在后方配合军医给伤兵洗伤口、换药、缝针、包扎。
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王赛梅所在的部队要去台湾接受日军投降。可是,由于一些女兵怀孕,还有一些想回家探亲,王赛梅与其他女兵一同被战友护送回平江老家。
文/图
本报记者
侯
勇
通讯员
黎
伟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