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谢
瑛
生命中总有一些解不开的机缘。一个不经意的应允,成就了我和锦石岩寺以前从未料想的偶遇,内心深处从此便多了一份擦抹不去的念想——恰逢周末,没有理由不答应极少出门的妹妹,陪她去韶关丹霞山探望多年不曾谋面的儿时的好友。
山风习习。从山脚抬头仰望,陡峭的山体在傍晚的风影里忽紫忽黛,夕阳透过飘荡的云层时而射出几丝柔和的金光,时而被厚厚的云层遮掩得不见踪影;一条蜿蜒长廊托着飞檐翘角悬挂于“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山陡峭的半山腰岩石间。开车的师傅说那就是锦石岩寺。整座山体与山脚地坪差不多呈九十度直角,想到即将要往上爬,心里不禁有些发怵,悄悄问师傅:这么陡,上去的路吓不吓人?师傅朗朗一笑:石阶路,宽着呢。
从山麓入口沿陡峭的石阶拾级而上,气喘吁吁爬至半山亭,这时云层已完全遮蔽了头上的天空,风不知不觉没了踪影,脚下的石阶已渐渐被潮气润湿了;石径两边,修竹在暮色里低垂着头寂静无声。师傅提醒我们:快走,要下雨了!我们加快步伐沿石径向左疾行,没几步,细细的雨点已密密麻麻地洒了下来。
听闻佛乐隐隐鸣唱,心里顿生庄严虔诚:我等凡俗之人已踏入佛之净土。
到达锦石岩寺时,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百丈寺壁已有瀑帘飞泻,在薄暮冥冥中玉珠飞溅,犹如天乐鸣空般迎接我们的到来,内心不禁有些受宠若惊的感受。
法贤住持早已在寺门口迎接。一袭佛袍,一串佛珠,一声阿弥陀佛。看妹妹和她紧紧相拥,我在一旁感慨不已,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童年最纯真的友情,时间越久远越是醇厚。注视着法贤住持明静慈善的目光,渐渐地,我感到一株浸润着佛光的粉莲在我心间缓缓绽放,恍若佛心之化现,芬芳萦绕在我的鼻息间。
放下行囊,坐下小歇,与法贤住持一同饮茶聚谈,看山影在佛乐声中由一幅葱郁的水彩画逐渐变成一幅壮阔的水墨画,看夜色在佛乐声中渐行惭浓。伴着佛乐,安静茹素、内心澄澈,尘世的繁杂和琐碎与我何干?
锦石岩是方圆300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山群下层风景区的中心景点,因石壁五色间错、四时不同而得名。锦石岩寺就“悬挂”于临锦江的百丈绝壁之上,面积2000多平方米,是丹霞山最为古老的佛教寺庵。由于是在千仞绝壁上的寺庵,寺内殿堂及大部分房舍都建筑在岩洞里,成为丹霞山锦石岩一道独特的风景。“翠竹森森峰回路转疑无路;丹霞隐隐柳暗花明别有天”。赵朴初先生题写的这幅门联应该是最贴切的写照。
凌晨,庄严整齐的诵佛声唤醒了整个寺庵。呼吸着山野特有的清新甜润的空气,我整理好衣衫,悄悄地开始了自己的游览。一路过去,寺内依次分布着七佛殿、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岩石走廊沿着岩壁铺设,长百余米。岩石是天然的大殿屋顶,进深不等,其中以观音殿最大,可容纳数百人。殿内香雾缭绕,群佛金光闪闪、慈眉善目、栩栩如生。
我细心观赏、慢慢品味,似乎觉得每一寸岩石都充满灵性。庵堂尽头的一个佛堂后壁顶部,一条宽约1米长约5米的小型蜂窝状洞穴带横跨整个后洞壁,颜色绿中带黄,乍看像一条长龙穿洞而卧。那小小的蜂窝,似一片片绿色的鳞片。据说它们会随气温、湿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春季为嫩绿色,夏季为深绿色,秋季为黄绿色,冬季为黄褐色;它有一个形象的名称:变色龙。它如一个神圣的守护者,春夏秋冬,日夜忠实地坚守着寺庵。
步出寺庵,树影婆娑的山坡上佛乐声声,团团修竹掩映着一座座矗立的墓塔。这里是锦石岩寺中那些与清灯古寺一同老去的尼姑们的归宿。踏着露珠,我轻抚着塔碑上一个个陌生的法名,生怕惊扰了沉睡中的她们。她们也曾青春年少,她们也曾美貌如花,是什么使她们了悟人生、了断尘缘、步入佛门?生前,她们的青春留给了寺庵,生后,她们的灵魂仍然随同墓塔一道守护着寺庵。
暮鼓晨钟,清茶素食,尽管我的心在这里变得格外的明朗和安宁,但这里终究不是我的久留之地,明天,我就会回到水泥丛林,回归自己世俗的生活。不过从今往后,我会心怀感激,恭恭敬敬地把生活中的每分每秒串成一条条美丽的珠链,作为我献给生命的礼赞。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