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雄尹秀兰还在写诗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杨雄

尹秀兰还在写诗

来源:

-->

三年多前的一个春日,和几个文友去君山郊游,岳阳地税的杨雄,当年和尹秀兰一个在师大一个在湘大,红极一时的校园诗人,问我:你们班的尹秀兰还在写诗吗?我是很久没写了,只读。我说:你问我她在哪儿我知道,写不写诗,我真的不是很清楚。那时候微信还没这么普及,我和我们的大集体失散着。今天,我要骄傲地告诉杨雄:尹秀兰还在写诗,而且写得特别棒。

秀兰的成名作是一首略显稚嫩的田园民谣《水在流》,发在熠熠生辉的《星星》诗刊上,之后几年时间里,她佳作不断,并成为湘大《旋梯》诗社重要负责人之一,我也由写古体诗学写新诗,并光荣地加入了诗社。那是我们有生之年里,诗歌的鼎盛时期,凡是与诗歌沾边的事情都那么高雅甚至神圣。

毕业后,秀兰分到了与诗歌完全不搭界的省审计厅,兢兢业业工作,很早起就成为骨干。两个月前,几乎一字不落地读了她的微信后,我说我要写她、评她的诗歌,问她现在具体在哪个岗位上。她幽了一默:“说出来怕会黑得你一滚,执行处处长。”我乐了:“才不怕呢!我有资格被你审计吗?就像我没机会受贿。”

秀兰根本不承认她是在写诗,用她自己的话说:会议报告写多了,在微信上随便写点,换换思维散散心。或许,她自己都不知道她是写得如此出色。

我分明看见,诗歌的基因一直汩汩流淌在这个灵秀漂亮的武冈妹子的血液里,从不曾消散。认真编辑完她这三首诗,我感觉了一种血液在燃烧的兴奋。《自别后》,是她参加一次聚会时,有人提起英年早逝的她的一个故人(也算是我的故人吧),她有感而发:在你没有看见的日子里/皱纹

白发

佝偻的背/倏忽已成为我随身携带的标识/不止是这些/还有对远方的渴望/对爱和被爱恨和被恨/都已不再形成概念。第一次读完这首诗,我百感交集,泪流满面。

前几天,在南湖宾馆采访著名诗人、画家,《诗刊》编委宗鄂老师时,我鼓起勇气拿出了我的《湘大

湘大》向宗鄂老师请教,宗鄂老师一字一句地看了两遍,边看边念,后点评道:这首诗意境不错,用词造句见功底,而且不拗口不造作。我说:我不怕打击,您要说实话,我才会有进步。宗鄂老师反问我:你想想,我当《诗刊》编委几十年,我都年过七十的人了,有必要奉承你么?我又拿出手机,找出秀兰的《自别后》声情并茂地朗诵给宗鄂老师听,到后来,我念一句,宗鄂老师跟着我念一句,边点头。他说:这首诗情绪饱满,语言漂亮,情感投入,很有张力。你们的风格虽然不同,但都不错。我说:我远远比不上她,我或许一年都只能写上一首,她又快又好,打开水龙头,就能够接到满满一碗诗。

我认为,无论是文学,书画,还是音乐,要产生出好作品,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天赋,功底,投入。至于其百分比如何分配,不好说。天赋本就是个神奇的密码,就是诺贝尔生物奖得主恐怕也难以寻找到这密钥。

读秀兰的《银杏之黄》,哪怕不懂诗,从未见过银杏,都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猛烈浓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撼。这其实只是她每天上下班必经之路上杵着的几棵惊叹号,黄就黄了,落就落了,而她能排列组合成这么美的诗句,这是:天赋使然;我们的中文系不是白上的;一棵树一片叶都能唤起她心底无限的深情。读秀兰的诗,再看她的照片,你便会明白何谓相由心生。他的先生经常感慨她不够成熟,正是这种不成熟甚至淡淡的孩子气成就了她独特的诗人气质。前不久,一位曾经的诗人现在的商人问我:这个年头还有人写诗么还有人给你们投稿么?我半是调侃半是批评地回答:你不写不代表别人不写,诗意地栖居是全人类的理想生活模式,还有远方和诗,是国人逃避或者抵抗苟且的有力武器。

诗人的激情和深沉,我从秀兰的诗中都能读出。诗中浓重的人文关怀和深深的生命思考,让她的诗厚重而有气势。她是代表我们这一代知识女性在思考,同时也代表所有肯思考的人在表达心声。

2015年12月16日于金鹗山下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