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用作品致敬所有扶贫人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张家界日报
本报记者

郭红艳

前言:10月22日,“梦圆2020”脱贫攻坚主题文艺创作颁奖活动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举行。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乌兰,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宏森为获奖作者颁奖。我市作家李文锋、罗长江、田润荣获创作奖。其中,李文锋的《火鸟》荣获长篇小说一等奖,罗长江的《石头开花》荣获长篇报告文学一等奖,田润的《苍山作证》荣获长篇小说三等奖。

同一地区的作家在全省竞赛中同时斩获如此大奖,在建市以来极为少见。这些获奖作品深具思想性、文学性、可读性,真实记录了“圆梦2020”脱贫攻坚的感人事迹,深刻反映了精准脱贫取得全面胜利的伟大成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们努力奔向小康社会的奋斗精神,为全省人民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近日,张家界日报记者郭红艳对获奖作家田润进行了一次深度专访,特推出,以飨读者。

获奖作家田润简介:

田润,网名高山雪莲,女,土家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出生于60年代,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人。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9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4年7月—1991年3月,在原大庸县大庸所乡政府工作,历任团委书记、妇联主席,管理过乡政府食堂;1991年3月—1994年8月,在枫香岗乡政府工作,历任民政专干、办公室主任,管理过乡政府食堂;1994年8月—1996年12月,在永定区后坪镇政府工作,历任党委宣传委员、统战委员;1996年12月—2008年11月,在永定区妇联工作,历任办公室主任、副主席,在新桥镇新桥居委会驻村进行建整扶贫一年;2008年11月—2019年8月,在永定区扶贫办工作,任主任科员。协助纪委书记对扶贫项目进行检查验收,精准扶贫后,在驻村帮扶办工作,主要从事对进驻贫困村的驻村干部的驻村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工作。

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张家界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张家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天门诗社社员。

郭红艳:可否谈谈您的获奖作品《苍山作证》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历程,是什么让您产生了创作这部作品的想法?

田润:我在永定区扶贫办的驻村帮扶办工作,承担着86个贫困村驻村队员的督查、指导工作,几乎每天都要到贫困村去。我的同事们,省、市、区、乡镇的很多驻村干部,以及全区上下许许多多的所有扶贫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很多真实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他们有的为工作急白了头;有的在为贫困村修路中,一年走烂了16双解放鞋;有的在周末背着吃奶的小孩去贫困户家中走访;有的驻村干部在贫困村一住就是三年五年。我就想将这些人和事串起来,用作品致敬所有扶贫人。我们扶贫人为贫困村、为贫困户究竟做了哪些实事、好事,有巍峨陡峭的苍山作证。这也是《苍山作证》这部小说书名的由来。

在扶贫中,很多的贫困户跌倒了再爬起来,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也打动着我,我也想为这些为摆脱贫困而奋力抗争的贫困户写点什么。

于是我就想,可能要一个长篇才能将这些东西串起来。初次着手搞这个长篇,简直一窍不通,但我又很想将这些东西写下来,我就在网上学习写作技巧。边学边写,边写边学。好在我自己就在扶贫第一线,不缺素材。我边工作,边写作,白天去村里,晚上写作。基本上是每晚10点到12点这个时间段来写作的,夜深人静时,那些活灵活现的人和事就会自动跳入我的脑海,他们告诉我:“这件事应该这样描述。”“神态不对,看着我,我当时很生气,是这么说的。”写着写着,就停不下来了。

郭红艳:长篇小说《苍山作证》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否列举一些其中精彩的情节?

田润:《苍山作证》是一部扶贫题材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现在的故事。永安县苍山村农民黄志强,家中有两个小孩读书,房子不仅小而且漏雨,他为了两个孩子能够完成学业,也想有个遮风挡雨的房子,趁父亲健在出去打工,历经波折得到了一点钱,哪知道,刚刚回家,就遇到父亲生病,由于不通公路在人工抬下山的途中去世,他打工的一点收入仅仅只能安葬了父亲。

之后,他与妻子李春香起早贪黑辛勤耕种,可是,一场山洪,将秧苗冲毁,玉米苗冲毁,一年的收入都成了泡影。黄志强为改变家中窘境,开始学“喊礼”。“喊礼”虽然在做红白喜事时能有一点收入,但山村很穷,“喊礼”大部分是帮忙,根本得不到多少收入。

他又去学瓦匠,但小山村也没有几个人修房子,而且,还要与村主任的弟弟抢饭碗,他受到打击后只好放弃。

他又养鸡、养羊,终因为鸡瘟和雪灾受损。在这中间,母亲庹浓妹出车祸,妻子李春香劳累过度得了类风湿关节炎,手脚指变形。他欲哭无泪。

直到小山村进驻了建整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大任和工作队员叶松明来到苍山后,开始修公路,黄志强的生活才迎来了一丝转机。他是老岩匠的儿子,有炸岩这门手艺,在修公路时派上了用场,一段时间,开始有固定的收入。

黄志强买来旧摩托,不仅卖自家种的菜,他与妻子李春香还一起收购别人的菜去县城卖,又得到了一些收入,家中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他便用摩托带着妻子去治病,但妻子只肯买药回家吃,他考虑到家中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基本生活的现实,也同意了妻子的做法。

后来,黄志强又帮助工作队架设高压线,因为打工时学到的架线技术,派上了用场,他又有了一些收入;再后来,他帮忙寻找水源,学的瓦匠技术又有了用武之地,工作队决定将清凉的山泉水通到每家每户,为农户修水池,在全村进行工程招标时,由于他的价格最低,而且,工作队查看了他自己的水池,质量过硬,就选择了他。为农户修水池再次为他带来收入。

在修建村部时,黄志强招标没有竞争过别人,但中标者将工程转包给了他,他也得到了干活的收入。但两个孩子读书时时需要钱,他在农闲时,还是到处找事做,也时常碰壁。

直到精准扶贫政策进入到这个小山村,黄志强家几经周折被认定为精准扶贫户后,帮扶责任人量身定做他家的扶贫计划,落实了阳光医疗,他母亲在一次摔跤后,在医院治疗时,报销了大部分医药费,给妻子治病时,报销力度更大,几乎自己不要出什么钱。实行阳光助学,他儿子上高中时,得到了两免一补(免学费、免杂费,实行固定补贴),上大学时,得到永安县组织的扶贫助学款5000元。

这时,他女儿也大学毕业了,有了工作,主动每月给弟弟一些钱,逐步减轻了他家的经济负担。

特别是阳光住房政策的落实,由于他家的房屋鉴定是危房,对他家实现分散性异地扶贫搬迁,他才有了一个安居之所。

后来,他种果树,从开始的几棵,逐步发展到在荒坡上种植,再后来,他办了农家乐,办种植合作社。后来还当上了村主任,扎扎实实为本村的老百姓办实事,到最后,他还考上了国家公务员,路越走越宽广。

小说以主角黄志强为脱贫而与多舛的命运不屈抗争的经历为明线,以永安县扶贫工作人员竭尽全力帮助乡亲扶贫脱贫的过程为暗线的双线式写作方式,试图将整个国家的政策变革、将整个社会的时代变迁,都凝聚在一个人,以及帮助他的一群人身上。

至于精彩片段,列举一些吧。如第一章《祸起萧墙避不及》处:

“志强哥,快回去,你妈与张翠英正在吵架。”

黄新兵媳妇手撑在膝盖上,嘴巴张得很大,喘着粗气道。

昨晚,正在为一双儿女筹学费的黄志强,听说外出打工已经发迹的发小汤富贵回家了,就起了个大早,准备上汤家打听一下外面打工的事。简单地寒暄几句后,天空刚刚还是白云蓝天,猛然间便雷声大作,乌云密布,浓雾一层层压下来,吹得树叶唰唰响。

他和富贵正感叹天气变化太快,还未来得及说到具体打工的事,就听到这话,便一路飞跑着回家。

这个叫黄新兵的人,是志强二叔家的儿子,两人是叔伯兄弟,从小关系就很好,又住在一起,见伯母与别人争吵,怕受到欺负,就吩咐自己的女人寻找志强去,自己跑去喊村支书袁国栋。

“张翠英打人啦,志强媳妇满身是泥,作孽啊。”

一路上,人们奔走相告,山里没有多少新闻,芝麻大点事都会说上几日。志强一路听到这些话,更加快了步伐往家里急奔。

新兵马上向村支书袁国栋家跑去,看见袁书记在自家屋边的菜地里劳作,隔有一段距离新兵就忙朝他喊:

“袁书记,你快去,张翠英与志强妈吵架,不,是打架了。”

“什么?你说是张翠英与志强妈打架?”

支书袁国栋赶忙甩掉锄头,用衣袖揩一下头上的汗,急忙往志强家里赶走。邻居张翠英家的旧房子与志强家并排而建,后面有一个小山包,山包下面有一小块斜坡。当年发土地使用证时,由于是不毛之地,就未划定四至界限。

张翠英家这次修新居挖基脚时,三间房屋摆正后,想把楼梯间单独放一间屋,旧基脚已经没有多余的地了,就想把两家房屋后面一块归属不明的土地作楼梯间用。如果这样,就挡住了志强家一间屋子的窗户,直接导致这间房子无光。她还准备将两家共用的滴水沟也强行占用。

这天早上,张翠英喊来十几个人,有的放样,有的挖土,有的拌砂浆,正忙得热火朝天。

“这后面的地莫不是黄岩匠家的?”

“你们只管做事,其他的事用不着你们操心。”

志强老母亲正在厨房煮早饭。正准备炒菜时,听到后面的墙角下有人在挖土,就顺手拿着炒菜的锅铲,打开后门观看。一看这情景,眼睛都直了,嘴张得好大,气愤地质问道:“翠英,你修屋下脚怎么下到我家地里来了?”

“公家的地,先下手为强,你有什么可说的?嗯?”张翠英双手叉腰,头摇晃着,脚跺着地,不时伸出右手食指指向老妇人。

她用手拍着粗壮的大腿,脸上的肌肉颤抖着,得意的大笑声从紫檀色肥厚的嘴里发出来。

“看哪个敢再挖,除非从我的尸体上踏过去。”老人气得说不出话来,好半天才憋出这样一句强硬的句子。

老人边说边双脚站在自家屋后的坡地上。张翠英看老妇人头上常年围着黑色纱巾,怀疑她有“压身病”,怕打了她后要给治疗老病,就顺势一把将她强行抱着拖出坡地,吩咐工人继续干活。

老妇人双脚不停摆动,嘴里呼天抢地叫唤不止。志强媳妇早上出去扯猪草,刚背回家准备吃早饭,看见老母亲被人抱住,就摔开背篓,前去理论。被张翠英大儿子一把推倒在污水沟中,好久没有爬起来。老父亲种菜回家吃早饭,看见婆媳俩受人欺负,放下挑粪便的木桶,拿着扁担也往工地上跑来。张翠英看见后,对他丈夫大叫道:“还不快打这个跑来送死的老东西。”

她丈夫便搬起一把锄头,用锄把向老人打去。恰巧此时,志强满头大汗赶来,他看到这一幕,七窍生烟,头发竖立,飞奔上前,顺手捡起一块石头,打在行凶者头上,张翠英丈夫与黄岩匠几乎同时倒地。张翠英马上松手放下老妇人,上前要与志强拼命,抄起铁铲,要打志强,被赶来的村支书袁国栋一手抓住铁铲柄。

志强急忙抱起老父亲,看见头上起了一个碗大的包,他心里咯噔一下,泪花在眼眶里打转,焦急地询问父亲头晕不晕,有没有其他不适,心里感觉怎么样。

父亲抓住他的手,脸色苍白,脸上肌肉扭曲,表情痛苦,但是却咬紧牙关摇着头,示意儿子自己没有什么事。

他知道,父亲是忍着疼痛,不想让自己为他担心啊。他叫新兵马上回家取草药去,然后用嘴嚼烂,敷在鼓起的包上。

他安抚好了父亲,用眼睛余光一瞄,发现张翠英男人的脑袋在冒血,倒在地上,地上被染湿了一大片。

张翠英吓得脸色如白纸,嘴张得很大,突然嚎啕大哭起来,随即扭头恶狠狠地看向志强,双眼冒出凶光,没命扑过来,一把揪住他的衣领张嘴就咬,嘴里含含糊糊嚎叫着:“兔崽子,赔我丈夫的命来。”

众人好不容易才解开她的手,把两人拉开。他大儿子捡起铁铲,要打志强,被众人死死抱住,抢走铲子,方才罢休。

第十章的《辛勤耕耘遇水灾》处:

流火的七月,酷暑难当。翠绿的玉米丛中,一对男女在躬身锄草。玉米叶片的绒毛不时涮在脸上,微微疼,阵阵痒,汗珠如下雨般,从志强和春香两个人的额头上往下滴,他们不时用衣袖抹一下脸上的汗液,继续劳作。

从早上天刚亮到正午,他俩的身子就没有直起过,玉米苗一波波地往后移,一块地锄完了。

在最高处,志强扭头往下观看满坡的翠绿,玉米叶在微风的吹拂下,悄悄飘飞,如美女绿色的裙裾在微微舞动。他仿佛看到大片的玉米棒子压弯了枝条,变成了一叠叠钞票。他指着这块地对春香说道:“这一片玉米地,将来就是孩子们的学费。”

“嗯。”媳妇有气无力的回答。

“你怎么呐?是否不舒服。”他见媳妇这样子,带着疑惑,关切地问道。

“没什么,就是有点累。”春香没精打采地答道。

太阳开始往西边缓缓移动,温度越来越高了。他看她累得直喘粗气,还不时呕吐,就边锄草边喊她休息一会儿,顺便吃中饭。但始终没有听见回应。

他急了,走近一看,她正口吐白沫,眼睛迷离,身子已经倒在地上。

他惊骇万分,马上将她抱在身上,不知所措地边摇边不停呼唤:“春香,你怎么了,快醒醒啊。你可不能再吓我了啊。”

他们来到稻田边,只见浊流夹裹着泥沙,正在往他们一丘田的两角灌,靠山一方的沙石泥土,堆成了一座小山。

志强见这情景,整个脸马上变白色,腿子在不停打颤。见媳妇跟在后面,怕她担心,他才勉强镇定下来。舞起锄头挖沟,企图撇开流进田的水,被一股更大的山洪冲开围着的土壤,洪水又灌进田来。他又搬起锄头,把水沟再挖深些,才撇开那股山洪。

春香脸吓得惨白,眼睛瞪得大大的,见志强在不停忙碌,她紧紧咬住下嘴唇强忍着。双眼已满含泪水,打湿了衣襟。抖动着双手,用手往水沟的两旁湖泥巴。她扶摸着被洪水肆掠的秧苗,一直担心孩子们学费的她,实在忍受不住了,便哭出了声:“天哪,孩子们的学费被冲走了,这可怎么办啊?”

志强见她伤心,强忍着悲伤劝她道:“别急,稻谷去了,还有玉米呢。就算什么也没有了,还有我呢。”

哭了一阵之后,春香见志强去玉米地,便似木偶一般,失魂落魄地随志强走。来到玉米地中,只见几股浊流,正在不停地奋力洗涮玉米地,本来已经长得很粗壮的玉米苗,大部分被冲走了,东倒西歪零星现出暴露根须的玉米杆,像剜去了皮肉,露出一束束筋骨和一块块干枯了的内脏。

暴雨还在不停的下,洪水也在不断地洗刷着庄稼。她仿佛整个天空塌下来了,整个人彻底崩溃,再也忍不住了。

她身体像筛糠似的哆嗦着,缓缓蹲下去,眼泪混着雨水不停流淌,脸上充满绝望的表情,嘴里喃喃念着:学费——没了,学费——没了。学费——没了,怎么办,怎么办呐……然后体力不支,渐渐倒了下去。

正在挖土的志强,见状吓了一跳,马上奔到她身边,把她抱在怀里,掐她人中,他边掐边含泪呼唤道:“春香,你可千万别再吓我了啊,庄稼没了,可以再种;要是人没了,就什么也没了啊!你一定要醒过来,我不能没有你啊。”

志强这个多年来在风雨中摔打的土家族汉子,眼见与自己同甘共苦多年的妻子又一次晕过去了,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像被人摄走了一样,感到惊慌失措,六神无主了。任由眼泪一个劲往下滴,边哭边竭力呼喊:“春香,我的好妻子,你快醒醒啊,你要是不在了,家就没有了啊。”

庄稼没了,媳妇倒了,从来没有过的恐惧感,充斥着他全身每一个细胞,他不能想象没有春香的日子,他边哭边摇媳妇,一声声不停深情呼叫。

过了许久,一行热泪落在志强手中,她慢慢苏醒过来了。口齿含糊不清地还在喃喃着:学——费,学——费。

第二十二章《绝壁之上穿梭忙》处:

“嘭嘭嘭。”随着一声巨响,苍山村修公路的第一炮炸响了,乱石翻飞,那震耳的响声,宛如一声春雷,炸醒了沉睡多年的苍山。

“要修公路了啊。”

苍山人欢呼雀跃。为了避免落石对进出山道的影响,公路是从山上往下修的,炸出来一点岩石,大的石块马上就有人抬走,就近放在外坎上,灌点水泥浆砌成堡坎,绝壁上的石块用炸药炸开后,凹凸不平的地方,他们就用铁锤和钢钎一点一点凿,妇女们就用撮箕挑,用锄头挖,一段段把路基填平。村里未安排义务工的老人和小孩,也自发地走上工地,帮忙搬运石块石渣,大的用手搬,小石块用箩筐装上后,两个人抬,再小的就用竹篮子挎。

在项目资金未到位的三个月时间里,苍山村总共只有786人,500多亩稻田,仅义务工就达15000多个,相当于每亩责任田要干30个义务工。真正是男女老幼齐上阵,他们就这样,凭着勤劳的双手,依靠简单的劳动工具,于悬崖峭壁之上开山凿石修建村道,完工达两公里。

省里的第一批项目资金下来了,县扶贫办马上拨付5万元项目资金给苍山村,主要用于购买炸药、水泥、铁锤、钢纤。一个下雨天,狂风卷着大雨,不停地往下落。运物资的车辆在公路上摇晃得特别厉害,司机朱从军马上手脚并用,一个紧急刹车,车子停住了。几个人下车一看,好家伙,前轴断裂,只差一点点就翻下了坎,众人惊出了一身冷汗。

没办法,工作队员只好把炸药一箱箱搬下车,之后,他们安排一个人守着物资,另外几个人一担担挑炸药、钢钎等物资,一段段地往山上移。

志强几个正在凿石壁的后生往下一看,山道上有黑点来回穿梭,一打听,是工作队员在运修路物资。他马上放下工具,叫上伙计们,跑下山,自发地加入到挑炸药等物资的行列。

这时,雨还在不停地下,大风将他们单薄的裤子吹得歪歪斜斜,他们每人挑着两箱炸药,在山道上一步步缓慢移动,挑一段路放下,再挑下面的,一步步往山上移。硬是凭着血肉之躯,将一车物资移到了半山腰。

天完全黑下来了,大雨没有停下来的征兆,怎么办?他们几个人商量后,决定把炸药等物资码在山道上当做墙,用塑料纸盖在顶上,几个人在这样的“房子”中过了一夜,待天一亮又接着挑。

整条工路,仅是几乎成直角的拐点就有51个,修路时,只能弯弯曲曲地如蛇般绕壁盘旋而上。刘大任和叶松明长年驻扎在工地,顶风冒雨,跋山涉水。指挥部就设在山道上,随着工程进度慢慢往下移动,随时指挥工程行驶。

第四十三章《齐推共圆大学梦》处:

再看看祖孙三人,母亲自从得到唯一的孙子考上大学的消息后,嘴巴就没有合拢过;妻子也少见的美眉舒展,不停地为儿子上大学准备这准备那;儿子也一直处于兴奋中,买了个竹笛子,一天到晚不停地吹着欢快的歌曲。

“再买个皮箱就好了。”“嗯。”

母子俩轻轻地对答。看她们兴致这么高,志强不想打击她们,毕竟婆媳都是出院没多久的病人呐。儿子辛苦了十多年,也刚刚才轻松一下。他们都是自己至亲的人啊。就没有把女儿丢钱的事告诉她们,母子俩说的想买皮箱的话,他也装着没有听见,学费都还差啊,怎么办呢?

正午,他一个人跑到烈日下,任由毒辣的太阳烘烤着自己的身体,汗水一行行滚落,他无法排解自己的无奈,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正当他无计可施时,联系人白玉平再一次来了,告诉他关于阳光助学政策:对当年考上本科学校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一新生一次性资助5000元现金。他听后,犹如久旱的禾苗逢甘霖,用力拉着她的手,诚恳地说道:

“白主任,你真正是我家的活菩萨啊。”

郭红艳:您想通过长篇小说《苍山作证》带给人们怎样的启示?

田润:贫困户要想脱贫致富,好的政策扶持和自身努力缺一不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贫困户摆脱贫困走向致富路的根本。

郭红艳:写这部作品花了多长时间,写作时您个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田润:苍山作证从2017年3月开始构思、写作,12月底完成初稿,2018年改稿、送出版社审查、再修改,直到2019年5月出书。写作时个人最大的感受,是亲身经历、参与、写作脱贫攻坚这个伟大工程很荣幸。在写作《苍山作证》这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给了我温暖。我深表感谢。

也感谢我生长的小山村崇山,给了我写作的无尽源泉。

出书后,市区文联、作协领导和老师们将这本书进行充分肯定和大力宣传推介,获奖后,媒体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推介。所有这些鼓励和肯定,极大地鼓舞了我继续写作的激情。在此,一并鸣谢。

郭红艳:长篇小说《苍山作证》是您创作以来的第几部作品?能谈谈您往年的创作经历么?

田润:《苍山作证》是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我从2012年初开始创作,先是写一些户外的小游记,后来,逐渐有诗歌和散文先后在《张家界日报》、《诗中国》、《恩施晚报》、《民族文学》上发表。2019年5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32.5万字的长篇小说《苍山作证》。

郭红艳:颁奖仪式上官方给予《苍山作证》的授奖词是怎样的?

田润:《苍山作证》以张家界乡村为故事的发生地,融合了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特点人物,将农村的诸多问题和扶贫中的点点滴滴丝丝缕缕地呈现,字里行间散发着自然清新的泥土气息,展现出土家族人不认命、不服输的可贵品质。作品有扎实的生活经验,写实、写生、写意、写史,热情而冷静地描绘出一幅浩大纷繁的乡村生活画面,呈现出精准扶贫政策下的乡村巨变,兼具社会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郭红艳:您对获奖有什么感受?从事文学创作这么多年来,您觉得文学创作带给了您人生哪些改变或影响?

田润:《苍山作证》这部长篇小说能获奖,我很吃惊也很开心。会获奖可能是我选择的题材有优势。我在文学圈还是一个新人,这次在高手如云的文坛能得奖,确实没有想到。但也有遗憾,由于自己的笔力不够,很多感人的故事我还没有很好地用文字表达出来。

创作这本长篇小说,我时常告诫自己一定要平静、专注、坚持、自律,无数个漫漫长夜,我都在挑灯雕琢。或许只要稍许犹豫、动摇,这部小说都不会写完。

从事文学这么多年来,我觉得文学创作使我懂得生活的不易,也使我更加珍惜亲情和友情。也让我不断成长,内心更丰富和强大。我从一个门外汉,成了区、市、到省作家协会会员。我要感谢各级文联、作协的认可。

郭红艳:以后的创作方向是什么?

田润:创作的方向以自己亲眼看到以及感受到的为主,我要将我的很多工作经历变成一个个鲜活、跳动的文字。目前,以小县城为背景,以下岗工人为原型的《苍山作证》姊妹篇《碧水为凭》已经交给了出版社审定;以农村为背景,以乡镇干部为原型的《泥土芳香》也已经完稿;以区妇联为背景,以妇联工作人员和很多上访妇女为素材的《百合花开》正在写。明年,我准备在生长的村子住一段时间,将家乡的风土人情变成文字,以便更好的将小山村推向给世人。

郭红艳:此时您最想对读者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田润:只要用心用情,稍微有点文字功底的人,其实都可以成为优秀的作者。

2020-11-11

00:00:00:0——专访“梦圆2020”脱贫攻坚主题文艺创作三等奖获得者田润36643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011/11/content_36643.html1用作品致敬所有扶贫人/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