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铭励
说起桑植县陈家河镇仓关峪村驻村工作队,仓关峪村群众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常常把他们挂在嘴边。2019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选派队长谷威、第一书记时鹏到桑植县扶贫,组成驻桑植县陈家河镇仓关峪村工作队。他们看似文质彬彬,做起事来却是有板有眼、雷厉风行,为村里积极争取技术、项目、资金,使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有了方向、有了动力。
在扶贫的近两年里,驻村工作队克服困难,勇挑重担,倾情倾智,协调国家知识产权局向陈家河镇仓关峪村投入帮扶资金1600余万元,引进资金2000余万元,实施项目30多个,带动仓关峪村群众稳步脱贫致富路。
从点滴小事抓起,干实事,扶真贫
“驻村工作队是我们的‘贴心人’,有事就找工作队”“驻村工作队让我住上新房,摆脱穷日子”“驻村工作队让我们村有了村集体产业和集体经济”……说到这支驻村工作队的好,仓关峪村百姓赞不绝口。
为落实“两不愁三保障”,不让一个群众掉队,工作队制订“一户一策、一人一方案”脱贫计划。贫困户向彩云就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完成危房加固,还发展种玉米和番薯,养猪,一举脱贫。
仓关峪村道路未硬化,村民饮水用水很不方便,驻村工作队立即向有关单位反映,协调解决了全村饮水问题,村民安全饮水率达100%。同时争取400多万元资金,新修拓宽5.5公里村组道路,协调北京2家企业出资新建半溪便民桥及洗衣码头,引进市县投资拓宽硬化3条道路,投入近50万元新建村部综合服务平台及附属设施建设、添置办公用品、购买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等。疫情期间,驻村工作队还多方沟通,协调解决了价值10万元的疫情防控物资。
发挥优势来扶贫,抓产能,真脱贫
仓关峪村是该县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725户2830人,有贫困人口211户693人,贫困发生率24%,脱贫任务艰巨。
村里产业空白,队长谷威盘旋40余公里的山路,多次进入仓关峪村,往返县城和村里的行程达5000公里。经过多次“头脑风暴”和“诊脉”后,谷威和他的团队给仓关峪开出了“良方”,投入扶贫资金293万元,引入龙头企业,采取“合作社+龙头企业+村集体+贫困户”方式,打造了“仓关峪村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蜜柚、莓茶、桑植白茶等产业,覆盖了村里的全部建档立卡户,保证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去年,村集体收入5万元,村民土地流转收入2.7万元、基地务工收入8万元、分红23.44万元,户增收1100多元。
两年光景,山村巨变,当问起村民生活中什么变化最大,大伙儿都笑着拍着口袋说:“要说最大的变化呀,就是钱包越来越鼓啦!”
如今,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村里还建起茶叶加工厂,村级产业发展正逐步走向规模化、特色化,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渠道也越来越宽。
让老百姓得实惠,创品牌,增效益
“扶贫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2年多来,工作队跑项目、找资金、要政策,在后盾单位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帮村里改善了生活环境。近3年的帮扶,仓关峪村主干道全部硬化,村级综合服务平台设施完善,安全饮水设施有保障,住房安全问题全达标,电力通讯网络全覆盖,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驻村工作队把时间交给了贫困户,谷威到桑植的2年扶贫期间,年迈的母亲生病住院,他没有时间照料,儿子摔断胳膊,也没有回北京陪过一天。第一书记时鹏为了扶贫,妻子辞掉了北京的工作,带着孩子和家人来到桑植陪伴。
“为了‘桑植白茶’这块金字招牌,确实吃了不少苦。”提起驻村工作队队长谷威,分管桑植白茶的副县长、县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团长张帆感慨万千。去年6月,“桑植白茶”在申请地理标志产品时遭遇瓶颈,一度停滞。谷威听说后,未等张帆开口就主动加入申请队伍中来。桑植、北京往返跑不下于8次。同年11月,“桑植白茶”获批地理标志产品,比预期提前了半年。
为加快桑植县茶产业“走出去”步伐,队长谷威带领第一书记时鹏组织“桑植白茶”参加各类茶博会,创建桑植县“源来桑植”区域公共品牌,吸纳12家企业入驻销售额为1.35亿元,成为桑植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老百姓脱贫增收的主法宝。
2020-10-17
00:00:00:0——记国家知识产权局驻桑植县仓关峪村工作队3585101千里来“结亲”
真情去帮扶/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