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葛
二零一四年八月十五这一天,父亲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寿终正寝。只差四年就成为世纪老人的父亲,在我的记忆中,给我留下了许多许多说不完道不尽的深情挚感。一生与人为善,一生勤劳为本,一生勤俭持家……他常以《文昌帝君百字铭》:“贵自辛勤得,富从俭约来,养性须修善,欺心枉喫斋”教导我,传承好的家风。
世俗偏见的人说:劳动时突然死亡的人,喻带“枷”死亡,是“蠢牛”。父亲是甘为孺子牛死的。那一天,我因手机被盗去买手机,傍晚回家,发现父亲房门紧锁,我疑心到山上去找父亲,果然不出所料,父亲静静地躺在密林中,鼻孔流着殷红的鲜血,大概是中暑死亡吧,身旁还有一捆干柴。我抱着父亲嚎啕大哭。和我相依为命近八十年的父亲,鲜活的面容,一件件往事,涌上心头。
滚滚澧源东逝水,浪花不尽入洞庭。
一九四九年是历史大转折的一年,中华民国国号终止,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改革,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农业集体化运动。父亲当了一名名符其实的运动员,老老实实的运动员。一根扁担两只箩筐,一把镰刀一把挖锄,一件蓑衣一个斗笠,日晒雨淋风餐露宿,早出晚归穿梭在田间。来往过阡陌。陡步上山岗,赤脚涉溪水……扁担挑断一根又一根,蓑衣披烂一件又一件。
二十八年生产集体劳动,二十八年农耕生活,父亲以一介草民、村夫的身份,做苦力农活。给稻田撒石灰,是社员不愿做的农活,他去完成。双脚被石灰水泡烂,流水流脓,他咬牙挺着从不叫苦叫累从不怨天恨地。父亲一生,没得到五好社员桂冠,他没得到劳动模范称号。但在我心中,他始终是一名真正的劳动者,令人敬佩的劳动者。
有一年冬天,生产队派他去雅士溪修水库,他在那里度过了二十八个日日夜夜。
上世纪五十年代修永桑公路,他是当时集体的特派员。在赤溪河边挑石头,为这条公路铺石基,接连挑了两个月。当时搞建设没有现代化工具,挖机铲车一样没有,全凭双手双肩完成挖土运岩作业。全靠人海战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迎来了用木炭烧蒸汽发动的汽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绿了中国的大江南北。生产方式的改变,由公社集体劳力转变成家庭承包个体劳动。父亲承包了两亩水田,两亩旱地。父亲的劳力不减当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家里是粮满仓,果满园,鸡鸭成群猪儿欢。
三中全会的大转折,改革开放的勃勃生机,遍布全中国,到处是欢声笑语,到处是国泰民安,到处是歌舞升平。此时,父亲也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由平时少言寡语、默默无闻完成他的体力劳动增加了艰苦的脑力劳动——赋诗作词。
父亲的后半生,写下了诗词三百四十五首。字里行间,浓情四溢,感人肺腑。视野开阔,题材广泛。举凡天文、地理、人情世故、事无巨细、时无古今,皆入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父亲将国家安危系于一身,时时关心。一九九七年,父亲的处女作:《纪念香港回归》:“强占百年我港湾,何欣今日竟归还。一回怀抱真温暖,万众欢呼尽笑颜。遗去温神鸠巢里,迎来赵帅鹏飞间。宏开国运繁昌盛,从此山河铁壁般。”其诗意境深远,语言朴实,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父亲庆幸生活在这国强民富的好时代,他在《武陵春·自识》:“争得耕田凿井好,舜日尧天中。一咏一觞谁得逢?慰暮景,谢天公。”一词中,他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是他真实感激的写照。
父亲身为农民,热爱祖国,乐居农村,陶醉在大自然之中,他在《春雨》一诗中写道:“连夜淋漓细若丝,一犁春雨正当时。千丘豌麦滋甘露,满面和风送好诗。晴雨分明惟盛世,耕耘顺利便推移。天随人意舒灵轴,禹甸神州锦绣姿。”他浓墨重彩,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后农村新人新事新气象。
二零零二年,应在北京工作的孙子覃代伦邀请,父亲在我护送下去了一趟北京。孙子当导游,儿子当陪护,游览了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孔庙、卧佛寺等等名胜古迹。游览颐和园时,他就地赋诗《颐和园怀古》:“游人如醉颐和园,湖上生情感百端。回忆联军横暴掠,辛酸犹在迹班班。”游长城时,父亲写下了《居庸关八达岭长城》感怀诗:“其一,龙盘万里拥长城,八达雄关负胜名。北塞咽喉真锁钥,胡尘一扫永澄清。”“其二,秦皇虽杳迹犹存,铁壁铜墙固国原。功过攸分,当乃尔,一分为二定评言。”名地畅游,抚今追昔,感慨千万。
父亲后半生晚期,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原文化部部长高占祥、少先队队徽设计者刘恪山等名人雅士常有诗词交往。
父亲和沈鹏诗词交往甚多,沈鹏原韵《腕底》:“腕底无聊不肯停,催书文件急如星。远离江鼎三分力,惟托茹毫一片情。梦里依稀泉映月,客中空数雨敲萍。明朝欲向何处去,可得良朋结伴行?”父亲和《步沈鹏先生“腕底”原韵》:“笔扫千军那得停,经纶满腹一文星。四诗群怨兴观颂,几度纵横捭阖情。江淅斯时悬素日,梦魂此夕锦添萍。佳章读罢欣然喜,愿与先生骥尾行。”沈鹏先生唱《寒山寺题壁》:“钟声回荡夜迟迟,过往客船江月思。阅尽古今无限事,寒山化育一身诗。”父亲和《步沈鹏先生“寒山寺题壁”原韵》:“华章捧读不迟迟,开朗豁然倍构思。夜泊枫桥张子句,曷欣今日更佳诗。”二人唱和之诗发表在二零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南国风·中国文化报》人文枞横专版。沈鹏先生为覃家父子孙题写“耕读人家”四字墨宝。
国家文化部原部长高占祥,他通过秘书李文中,给父亲赠送他退休后写的《新三字经》。父亲接到高占祥题写有“德令公雅教”的《新三字经》。反复捧读,有感而诗并书“捧读金书三字经,锦心绣口顿生铭,启蒙导幼铺荒路,继往开来树准形。力补玉章留遗点,中和社会壮流型。今出班马非过誉,果尔文坛一景星。”
刘恪山先生,原在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属下工作,是中国少先队队徽设计者,他用和田玉给父亲刻了“覃德令印”“浴德堂”和“天子山下人家”三枚印章。父亲收到北京寄来的雅礼后,当晚秉烛疾书:“精心惠镂余私印,捧获之余感激惶。掷下有声称运用,盖鉴无刻不昭彰。技同输子飞鸢妙,工比张僧点眼光。诚谢先生无我弃,深铭五内岂能忘。”七十八岁的刘老先生专为父亲书四尺斗方“天宝九如”。
父亲九十岁生日那天,桑植诗词协会会长谷利民、副会长王成均和钟以福,为父亲出版了《覃德令诗词》专集。
父亲去世的前十年,他是张家界诗词协会的顾问。
父亲已走六年,在生和我相依为命,感慨良多,故作迟写的《悼父诗》一首,永寄哀思。
“风雨同舟八十年,父子浓情留世间。往事恰似澧源水,注入洞庭映兰天。青山依旧情常在,至到儿子登云天。父亡子在两分离,日日夜夜永思念”。
2020-09-11
00:00:00:034825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009/11/content_34825.html1南山耕耘诗花放/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