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伟
陈才军:工作队是我的救命恩人
今年58岁的陈才军一身是病,心脏病、肾结石、尿结石、乙肝,老伴身体也不利落,患有子宫瘤。2016年,市住建局扶贫工作队刚进村不久,陈才军干农活时晕倒,送到医院检查,确诊是心脏病,需要做手术治疗,要安装支架通心脏血管,然而他却拿不出做手术的钱,情急之下,他想到了对口帮扶他的住建局的领导谷险峰,电话打过去,谷险峰让他一定要做手术,保命要紧,钱的事他想办法,不久,张家界市建筑业协会给他捐了2.3万元救命钱,解了燃眉之急。这次手术共花去7万多元,好在有农合医疗报销大部分,陈才军终于躲过一劫。随后的治疗肾结石、尿结石等病,陈才军先后花费医疗费用总计15万多元,自己只出了一小部分。陈才军对记者深情地说:“我的这条命是工作队给的,没有他们的救命之恩,我的坟头恐怕早就长草了”。
陈才军还是市住建局局长全锦程的结对帮扶户,谈起全局长对他的关心和支持,他如数家珍:“全局长是个好领导,每次到家里来了都送钱送米送被子,每年都有好几千元,他帮了我这么多,每次到我家却没有吃过一顿饭,喝口水聊聊家常就走了”。最使陈才军难忘的是,今年他养了11头猪,全局长帮他从民政局争取了3000元补助资金买猪仔,中途发生猪瘟,死了5头,全局长不仅联系保险公司给他赔付了3500元损失,还找来社会爱心人士,给他捐助6000元,算是把亏损基本补了回来。除了养猪,陈才军还养了80多只鸭子,今年已经出售了40多只,日子慢慢地越过越好了。
王威然:危改房的样板户
王威然给记者的印象是很有口才,能说会道,然而他给村民留下的印象却有点懒,懒到什么程度?他家的一栋一层木楼长期年久失修,偏偏欲倒,可他就是不愿意去整修,就这样凑合着过日子。王威然的懒是有客观原因的,小时候的他长过瘤弹(土话:肿瘤),用草药治好了,可没曾想结婚后不久,旧病复发,一条腿成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在外面打工没人要,在村里干活使不上劲,这件事对他打击极大,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工作队进村以后,改造村民的危房纳入了扶贫计划,然而遇到王威然,工作受阻了,好说歹说,他就是不同意拆修改建,而按照政策,必须是危房改造户先自行改造,房子修好验收后才能享受国家危改房补助,而王威然死活不同意先拿钱修房子,村工作队员三番五次上门做工作,不干;乡党委书记也两次上门,不肯,这事儿就这样僵了起来。最后,工作队和乡政府一合计,想了一个特殊的办法,找来施工队直接对他的房子进行整修,将破烂的旧木板拆除,换上新木板,屋顶换了新瓦,木柱也进行校正加固,屋前的场地也进行了平整硬化。这种因地制宜解决问题的办法被县里认可,成为危改房的一个样板。
王威然的结对帮扶领导是市住建局的石志华,谈起她,王威然充满感激,王威然有一个八十多岁的母亲,石志华每次到家里来,都要送钱送米,就像对待亲妈一样。去年底,母亲得了重病,石志华听说后,第一时间打电话问候,不久又专程来看望,母亲拉着石志华的手,久久不愿松开……王威然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前年升上了桑植县贺龙中学,当时需要一千多元的学杂费,一时家里拿不出钱来,眼看快要开学了,女儿焦急地问父亲借到钱没有,王威然无言以对,正在此时,恰好石志华打来电话,问起孩子上学的事,王威然实话实说,石志华赶在开学前来到村里,给他送来一千元钱,可谓雪中送炭。王威然的妻子以前在外地打工,今年爆发疫情后,失去了工作,石志华热心地帮她在张家界市联系了一家酒楼,安排她在酒楼当服务员,赚钱贴补家用。
谷次珍:没有工作队我搬不了家
记者在工作队员秦源的陪同下,来到谷次珍家里时,她正在家里带孙子,大孙女十多岁了,小孙子才几岁,见到外人还有点怯生生的。谷次珍的房子在公路边,是一栋新修的三间房屋的平房,屋前做了水泥地面,干净整洁,靠公路一边还设置了安全护栏。谷次珍是异地搬迁户,以前住在韦家湾山界上,是一座摇摇欲坠的木屋,偏僻闭塞。谷次珍本身有残疾,左手小时候被烧,五个手指没了,老伴身体不好,又嗜酒如命,前几年得脑梗塞去世了。养了两个儿子,大的生病夭折,小儿子结了婚,儿媳是云南的,嫌家里条件差离婚回老家去了。2016年市住建局扶贫工作队进村后,动员她搬迁房子,谷次珍积极响应,但村民却很怀疑她能不能把房子建好,有说风凉话的,还有好心劝阻的。谷次珍却铁了心要修屋,没有钱启动,她把家里的一头牛卖了5000元,又找侄儿子借了7000元,就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好在工作队和村干部都鼓励支持她,房子修好后及时按政策发放了12万元搬迁费,谷次珍终于圆了搬家梦。谷次珍说:“没有工作队我搬不了家,感谢国家的政策好啊”。
王焕云:从贫困户到养猪场老板
2016年,在郑州一家公司打工的王焕云,因为母亲年事已高,为了赡养九十多岁的老母,回到了老家大庄坪,响应扶贫工作队的倡导,在村里办产业,他把村里100多亩荒芜土地租赁下来,开垦成耕地,栽种了黄桃,后又根据市场行情,和几个村民一合计,决定办养猪场,他们拿出打工攒的几十万元钱,又从农商银行办理了20万元扶贫贴息贷款,风风火火地干起来了。工作队也十分支持办养猪场,不仅和乡政府一道协调解决了养猪场占地问题,还投入十多万元修通了通往养猪场的机耕道,虽说2018年非洲猪瘟袭来,但天时地利人和,王焕云的养猪场没受到侵害,生意做得十分顺手,产品供不应求。养猪场的规模由母猪50头扩展到养殖母猪76头,年存栏量500头左右,年出栏量肉猪530头、仔猪800头。三个入股办厂的精准贫困户也一跃变成了老板,一年要请季节工200多个,开出工资8万多元,直接带动了一批精准贫困户脱贫。
谈起办场的过程,最让王焕云感动的是,2017年夏季村里大旱,连续两个月未下雨,养猪场旁边的水井干枯了,几百头猪没有水喝,王焕云心急如焚,找到了驻村工作队后盾单位领导,得到支持,要王焕云自己联系运水车辆,住建局负责运费,先拖水救急,再慢慢想办法解决猪场长期供水问题。2018年,工作队将猪场用水问题纳入全村改水方案,投资28万元,在地势较高的韦家湾修建了100立方的大水池,铺设管道2公里多,将自来水引入到养猪场和其它缺水农户,一举解决了猪场的后顾之忧。
孙松军:扶贫两年磨破了三双鞋子
站在记者眼前的孙松军高高的个儿,身材笔挺,有一种军人的气质。2000年,18岁的孙松军参军入伍,在广州军区41集团军装甲旅服役,这一干就是十几年,在部队他多次立功受奖。2017年底他以士官身份转业到市住建局工作,第二年初便被单位委派到大庄坪村担任扶贫专干。作为市住建局第二批进村扶贫的队员,来到大庄坪后,根据老百姓的意见,工作队决定把解决饮水难的问题作为首要工作来抓,那一段时间,他和第一书记吴勇翻山越岭,四处踏勘水源地,光海拔1100米的四望山他就上去过三次。经过综合评估,并考虑大庄坪地势复杂的实际,决定在村里建立三处水源基地,解决全村大部分农户的饮水,并在每个村小组设置一处地窖,确保全村饮水无缝覆盖,大庄坪村由此彻底告别了水荒的历史,清洁甘甜的山泉水送进了每户村民的屋里。两年来,因为经常上山下村,孙松军走烂了三双皮鞋和运动鞋。
孙松军告诉记者,村里有一户叫钟家泉的五保户,第一次上他家走访时,五保户把他的电话写在了墙上,这以后不管大事小事,孙松军便成了他的专职保姆:猪栏垮了找他修,厕所塌了找他整,半夜房屋漏水了也要打电话找他……直到工作队争取经费,将五保户的房屋彻底进行了翻修,他这个“保姆”才消停下来。孙松军家里有一个8岁的孩子,正是需要照顾的时候,妻子原来在医院当护士,因为孙松军长期驻村扶贫,顾不到家里,妻子只得辞掉工作做起了家庭主妇,一家人的生活就靠孙松军的工资,日子过得紧巴巴,妻子也有怨言,但是,“舍小家才能为大家啊”,孙松军这样向记者坦言。
结束一天一夜的采访,离开大庄坪的时候,看到公路边的丛林里,有一棵结满了黄色果子的不知名的果树,记者特地拍了一张照片作为留念。是的,自从扶贫的春风吹进了这个闭塞的山村,带来的变化不就像这棵果实累累的树,虽然不知名,但正是它们组成了茂密的森林,昭示中国乡村即将摆脱困扰几千年的贫穷,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
2020-10-20
00:00:00:035974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010/20/content_35974.html1走进大庄坪/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