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发扬“骆驼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张家界日报
文/本报记者

王妍

图/本报记者

庹兴亮

“踏上张家界这块红色的土地,来到我父亲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见到的都是我们的亲人。”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率领下,从桑植县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最终在陕甘宁地区实现了三支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2020年11月19日,任弼时女儿任远芳与女婿武盛源来到张家界,出席了“忠诚、维护与担当——红二方面军与长征”学术研讨会,休息时间,两位老人接受了我们的独家专访。任远芳老人今年已82岁高龄,但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步履轻快。她与丈夫一同忆父亲、念父亲,谈说间无一不透露着思念、敬仰、缅怀之情。

1938年12月,任远芳出生在莫斯科,刚出生不久,父亲任弼时与母亲陈琮英因为结束了在莫斯科的工作,双双返国,当时年仅1岁多的她被留在了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当时我们一起住的有四五十人,我与许多革命先辈的子女们生活在一起,有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朱德的女儿朱敏、刘少奇的女儿刘爱琴等等。”任远芳告诉记者,因为从小在儿童院长大,大家的脑子里几乎没有父母的概念。

1948年8月30日,任远芳知道了自己的家人,她尝试着给家里人写信。从那年起,父亲任弼时走进了她的生活。

1949年1月20日,她收到了父亲用俄语写的回信。“来来回回的信里,父亲从未提起过自己的革命故事,而大多是介绍家人家事,还有反复询问我的学习和功课情况。”任远芳回忆,也正是因为这些信,让任远芳体会到被父母挂念的感觉,第一次从照片中见到了父母、姐弟,看到了家人,第一次有了“家”的概念。

1950年元旦,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的任弼时前往莫斯科休养,那会儿正赶上儿童院放寒假,任弼时便把女儿任远芳接到身边一起居住。“那是我记事以来第一次见父亲,我当时对他很陌生,根本叫不出‘爸爸’。”任远芳说,也就是那一个星期的寒假,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父亲的慈爱和温暖。

“父亲对我特别好,总是很关心我的学习,老问我的功课好不好。我的成绩当时在班里算是拔尖的,当父亲看到我的记分册上各科全优的成绩时十分高兴。”任远芳说,当时因为没有多余的床,她便睡在沙发上,父亲时常会起来给她盖被子,这让她感觉很温暖。此外,父亲还每天耐心地教她识汉字、说汉语,让她学会了一些基本词汇。

“后来父亲想让我回国,我担心不会中文,也没见过妈妈、姐姐、弟弟,再加上过惯了集体生活,所以我没答应。”一星期后,任远芳继续回到了儿童院。父亲在苏联半年的疗养期间,任远芳和他书信往来频繁,字里行间一次次的关心和问候,让父女俩情感逐步增温。1950年5月,任弼时结束赴苏疗养,带任远芳回国。同年10月,任弼时因脑溢血不幸去世。

1936年7月至11月,任弼时撰写了《二、六军团从湘鄂边到康东北长征经过报告大纲》。这份弥足珍贵的手稿详细记述了红二方面军长征的过程。任远芳说,她也是从这些记录里知道了这一段伟大的长征历程。任远芳回忆,当年任弼时所在的部队经历大小战斗110余次,先后占领县城39座,他的足迹跨越赣、湘、桂、黔、滇、康、川、青、甘等地,纵横两万多里。这也是任弼时军事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此外,母亲陈琮英也陪伴任弼时走过了这段不平凡的路,姐姐任远征因为在甘孜到阿坝的茫茫草地上出生,所以才取了“远征”这个名字……

回顾任弼时这三十年的革命生涯,他始终如一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着自己全部的心血、才干和精力。“叶剑英伯伯曾评价我的父亲是‘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过了漫长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任何的计较。’”任远芳夫妇感叹道,也正是因为父亲的这份“骆驼精神”,永远感染和激励着我们,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的火炬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把革命精神一代一代弘扬下去。

采访结束后,任远芳夫妇满腔热血地说道,“85年前的今天,我们的父辈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就是从这里出发,铸就了光耀千秋的精神丰碑。如今我们又踏上了张家界这片红色热土,看到了张家界革命老区的发展变化,我们倍感欣慰和自豪。我们也希望张家界的明天越来越好,老区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2020-11-22

00:00:00:0任远芳:36981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011/22/content_36981.html1发扬“骆驼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