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年年除夕醉诗话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张家界日报
□周保林

除夕守岁,由来已久,无论官家民户,习已成俗。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除夕》中记载:“是夜,土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从有关书中获知,古谓守岁为驱赶“百鬼”,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守岁赋有新意,全家人在充满温馨的屋子里吃罢团年饭,围坐火炉,喝茶、饮酒、吃年糕,边吃边聊,或叙说旧事,或畅谈新年的打算,体味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雅士为守岁赋于诗情画意,给后人留下不朽的文化遗产。南北朝诗人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云:“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这首诗反映了我国在1400多年前人们守岁长至天晓的欢乐情景。

到了唐代,由于贞观之治,国富民强,除夕守岁之风更为盛行,诗人触景生情,发泄于笔端,留下诗句甚多。唐太宗李世民,也诗兴大发,在《守岁》一诗中写道:“暮景叙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节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诗人李德裕经过不眠之夜后妙笔生花曰:“冬逐更筹尽,春随斗柄回。寒暄一夜隔,容鬓两年催。”诗人张说因公事在钦州过年而不能与家人团年守岁,难免生出思乡之情,便在《钦州守岁》诗中流露:“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

诗圣杜甫和大诗人白居易对守岁更是妙笔生花。杜甫诗曰:“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栃马,烈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白居易因在他乡,思念乡亲,在《守岁》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被称为神童的史青给皇上上书道:“当年曹植七步成诗,我只要五步即可。”皇上不信,除夕之夜召他进宫,并以“除夕”为题,限他五步成诗。史青果然不愧为神童,脱口而出:“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岁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暮后园梅。”八句诗饱含深情,包罗岁月新旧更替的绝美情景。诗人贾岛每逢除夕都要“祭诗”,以“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之句表达心迹,成为脍炙人口的绝句。

素有边塞诗人之称高适的《除夜作》却有另一番情景:“旅馆寒灯夜不眠,客人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将异乡旅馆的冷清及对故乡的思念有机的溶铸于诗中,读后动情。

到了宋代,宋风之风有增无减,“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大文豪苏东坡在凤翔为官时,因不能回乡与家人团聚,“思归而不可得”,便分别以《馈岁》、《别岁》、《守岁》为题作诗三道,其中《守岁》曰:“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表达了诗人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要珍惜光阴的敬业精神。爱国诗人文天祥,他面对自己的人间最后一个除夕,留下了千古绝唱:“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亡。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安。”

清代守岁之风遍及全国各地。1842年,清政府在侵略者的炮火威逼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当年除夕,著名爱国大臣林则徐在流放之地亲疆写下了《守岁》诗曰:“流光代谢岁应除,天亦无心判莞枯。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新幡彩胜如争奋,晚节冰柯也不孤。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诗人忧国忧民之情,低吟当哭,跃然于纸上。一个爱国者的博大胸怀,让人肃然起敬。晚清爱国名将左宗棠奉命西征,在伊犁过除夕,想起同行西征为国捐躯的将士,不禁睹酒伤神,遂作诗曰:“佳节倍思亲,把樽慰忠魂。但愿西返日,以酒洗征尘。”

现在歌颂守岁的诗中也有不少佳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因公务缠身,1970年在羊城过除夕,即兴作《羊城农历除夕喜遇叶剑公》七律云:“羊城农历岁云凋,满眼风光兴趣饶。破旧已无花上市,迎新将有艺如潮。曾经绚烂归平淡,不信怀柔与叫嚣。备战相逢岂易得,余生能乐几今宵?”这首诗正于“四害”横行时期,两老相逢,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诗中的“乐”字饱含了革命家的无限深情。著名诗人田间则趣话守岁曰:“岁岁常相守,年年除夕醉。上夜送旧去,下宵喜春回。”

人逢盛世精神爽,景遇丰年诗情浓。细品守岁诗话,更添浓郁节日气氛,美哉、乐哉。

2020-01-24

00:00:00:026265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001/24/content_26265.html1年年除夕醉诗话/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