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名将名文共彰昭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张家界日报
福建省厦门市塔头孙开华驻军处遗址铭文

抗法保台民族英雄孙开华将领画像

□罗建辉

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杨慈安的著作《孙九——清末名将孙开华传》,是一部揭秘清代晚期军事奇才、“麻雀战”“游击战”开创者,清代晚期唯一取得彻底胜利战役的指挥将领孙开华的鸿篇巨制。该书全景式描写了孙开华波澜壮阔的一生,全程式解读孙开华“漳浦县平乱”“泉州府募勇”“阿里山降妖”“日月潭盟誓”等恢弘的历史场景尤其是指挥淡水之战(沪尾港大捷)决战决胜保卫台湾的盖世奇功。其之所以引起轰动并拟被推送参评下一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最高奖“骏马奖”决不是偶然的。究其实,此书走红的主因是基于作者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所获致的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抓住了广大读者的心,让孙九大人从历史的浓雾中向人们走来。正如作者坦言:“笔者下决心要去纠正那种顽固的‘张家界只有山水没有文化’的偏见,这也是本书中历史文化部分占有很大篇幅的原因。”书中所表达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名人文化是赖以作者与读者的“中介”——语言来表现的。我们要深入理解《孙九》中语言运用的精髓,自然应该追本溯源探求其鲜明的审美特性。

审美最起码的要求是审美对象必须具有造型性,语言要保持自身的这种审美特性,所遇到的困难比其它门类的艺术要大得多。然而,高明的作者正是在这种考验面前“因难而巧”,显露才华。为了显示作品鲜明的造型性,曾担任张家界日报社总编辑的杨慈安对文字有奇异的感觉,他善于在审美想象中调动各种感觉,使读者“感同身受”,走进自己绘制的审美世界。比如:“海港的渔火忽明忽灭,像三三两两的萤火虫彼此传递着自然的暧昧;夜浪温柔地拍打着战舰的舰帮,‘啵叭,啵叭,啵叭叭’演奏出一片海浪和声的海韵。战舰就在这明灭、浪和的节奏中起起伏伏、摇摇晃晃,犹如儿时的摇篮催人入睡。可是,孙开华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第一次出海,而且是第一次横渡台湾海峡,就遇到了如此猛烈的狂风……”短短几句,就描绘出一幅孙开华出征台湾的极其艰险的景象。这是由于作者在不具造型性的文字中诉诸读者以听觉(“啵叭,啵叭,啵叭叭”)和视觉(海港的渔火忽明忽灭)等感官刺激,因而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就这样巧妙地实现了语言的造型功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长篇历史小说由于它篇幅长,需要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情节氛围等,对语言的要求更为严格。从《孙九》来看,作者非常讲究炼句,使语句具备很好的造型性功能。《孙九》中具有造型型的“代表句”还比较多。仅从文中的小标题来看,诸如“清塘湾托梦”“尹隆河结怨”“吴郎中斗法”“孙总兵赴任”等,对仗工整,气势澎湃。五字句里的前三字全部是名词,诸如“清塘湾”“尹隆河”等开宗明义、概括准确。最后两字,则都是动词词组,比如“托梦”“结怨”“斗法”等,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五字句句句表达精准,极好地彰显了语言的造型性功能。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说:“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润色取美,譬缯帛之染朱绿。朱绿染缯,深而繁鲜;英华曜树,浅而炜烨。”这里说“自然而妙”(具有天然美的),要像树上的花朵,色虽浅而光华耀目。“润色取美”(施以人工美的),则要象绸子上染的红绿色一样,“深而繁鲜”。这些都是对造型性“佳句”的一般要求。如果大体归纳一下的话,造型性“佳句”多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曰:体物入微,写出特点。如:“这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高高的秋阳晒得人闷闷的。”写阳光的诗作,一般人写阳光都会去写它的“温暖”、“灿烂”等,但杨慈安却反其道而行之,写阳光“晒得人闷闷的”。这样写阳光估计古今都很少,但正因为少,突出了阳光的特色。二曰:情景交融。“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姜斋诗话》),如:“师徒躲在皇宫里长吁短叹,疼哭流泪。后来光绪突然沙哑着声音,仰天悲鸣道:‘颇牧何日再生啊!呵呵呵……’‘颇牧何时再生啊!’”这就使人想起历史上著名的大将廉颇和李牧以及“起翦颇牧,用兵最精”的典故。而此时的“景”就是皇宫。在皇宫里,皇帝与他的老师发出悲鸣。杨慈安这样写使作品里的情与景非常含蓄又奇特地融合起来,达到了空灵传神,时空相贯的奇妙艺术效果。三曰:警辟意深。如被台湾人自己推举出来的民主国“总统”唐景崧,“一看大势已出,竟吓得屁滚尿流。他逮个机会,视总统皇冠如敝屣,置台湾生灵而不顾,偷偷摸摸就逃回大陆去了……”“敝屣”是什么?是指破旧的鞋子。喻无用之物。把最珍贵的皇冠比做敝屣,看到这里,读者的心难道还不受到如电击一般的震撼吗?再看他下面这一段描写:“还有一颗炮弹又像长了眼睛,径直飞到孙开华所在的炮台前,离他端坐的地方不足一米,所幸那颗炮弹竟未爆炸。孙开华站起身对着炮弹,还不忘幽默了一下:‘人不寻弹,何曾弹自寻人呢?可惜是个哑巴……’”在这让人屏住呼吸的紧张生动的描写之余,冒出的“幽默”一词用得多么准确而形象。“幽默”一词,庄严中透出一股诙谐,平淡中折射出一股杀伐之气,使写貌图形中显示出一种扣人心弦的震撼美。这都是语言造型美的闪耀。

为了实现语言造型性功能,杨慈安在句式的锤炼上也用力颇多,很见功力。《孙九》从头到尾一以贯之地竭力调动排偶、排比、反复、对比等极富节奏的语言手段来描绘情节、阐述整理。读者往往会被这抑扬顿挫、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富哲理的语言所吸引,因而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一种令人赏心悦目而又发人深思的艺术天地:“她推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扯开一面‘寻找民族英雄孙开华后裔’的横幅,从湖南张家界的慈利县到福建的厦门、晋江等地找啊找啊。她的灵魂深处跳动着一个巨大的问号,她的祖爷爷孙开华,那么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怎么就会没有几个人知道呢?为什么?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了孙开华,台湾同胞在寻找。虽然他们寻找的方向与目的不同,但毫无疑问,这是海峡两岸一道特殊的风景线……”短短几句话,出现了四个“找”字和两个“为什么”、一个“巨大的问号”与一个“怎么就会”加起来四个反问句组成的排比句,很有点像西方诗歌理论中的“意象迭加”,吟颂之间仿佛拉开了一幅风景的长卷,读来只觉气势浩荡,形象如见。这缘由应是字字句句之中都有一种造型美流贯其间。

《孙九》语言中“造型性”的特点是弥足珍贵的,只有这种品性的语言,才是真正属于审美的。作者曾坦言“当初申报2017年度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重点扶持项目时,也有担心,没有必胜的把握,写了万把字报上去,没想到批了”。该书也是当年湖南省少数民族作家唯一获此扶持项目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现在看来,作者不仅不应有担心,还应该感到自豪,因为此书中鲜明的语言审美特性,与名将正好相得益彰!

(作者系张家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2020-05-14

00:00:00:0——杨慈安著作《孙九》中鲜明的语言审美特性30495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005/14/content_30495.html1名将名文共彰昭/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