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屋场会”,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张家界样本”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张家界日报
本报记者

曾甲长

通讯员

王巧燕

吴晗

去年以来,张家界“屋场会”成为各大媒体聚焦的热点。

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张家界“屋场会”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湖南日报等央媒、省媒重点推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何为“屋场会”?屋场,在南方方言中是指由一个或多个以家族、户族、氏族或其他原因自然形成的居民聚居点。“屋场会”,就是各级党员干部利用这种村民的自发组织形式,把会议室搬到他们的屋场、田间地头等村民聚集地,不拘形式、不限时间、不定内容,与老百姓一起讲政策、拉家常、听实情、办实事。

“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浙江、陕西、山西、吉林、湖南等地考察时,就基层社会治理作出过一系列重要指示。

基层治理,一直是困扰中国数千年来的难题。而张家界“屋场会”,是新时代征程中张家界的创新实践。

张家界“屋场会”,解决什么问题?张家界“屋场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把“屋场会”作为干群交流的舞台,引导群众站出来、走上台,倾听群众心声,变“被动接访”为“主动走访”,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在“屋场会”中,老百姓是屋场会的主角,“屋场会”议的都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急难愁盼”事,说的都是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

通过“屋场会”,广泛听取、收集群众意见、建议,采取“现场解决一批、解释说明一批、协调处理一批、集中上报一批、反馈汇总一批”方式,分类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诉求。

来自市委宣传部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市通过“屋场会”化解信访积案117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4万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380个。

利用“屋场会”,我市还举办茶叶、蔬菜、烟叶、大鲵等产业技术培训,发展特色产业,甚至现场“直播带货”。通过示范带动,全市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15万人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通过“屋场会”,运用群众话语、方言土话,把党的创新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呈现给群众,让群众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借助

“屋场会”,开展“战疫情·看制度·强自信”百姓微宣讲活动3000余场次。

……

相关数据显示,“屋场会”在全市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1万余场,组织召开“屋场会”6000余场次,参与党员群众超过50万。

“屋场会”在张家界缘何如此受到人民群众欢迎?市委宣传部在其间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主要有以下做法:

做法1: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屋场”历来是湘西北农村村民习惯聚集地。张家界山地面积占比达76%,因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历史文化及家户习俗等原因,自然形成相对集中的居民聚集“屋场”达2758个。市委宣传部牢牢把握“屋场”这一载体,认真总结桑植县党员群众讲习所、武陵源区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等“屋场会”经验,着眼便于组织、契合习惯,精心组织,以点带面逐步铺开“屋场”微宣讲工作。

做法2:示范引领强力推进

时任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宏森4次就张家界“屋场会”模式作出批示,专程赴武陵源区索溪峪街道调研,全程参加吴家台“屋场会”,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引起热烈反响。

市委主要领导率先在所联系的贫困村开展“屋场会”宣讲,市级领导在各个区县“屋场会”倾听民意、宣讲政策、解决问题60余次,切实作出示范、当好表率,带动“屋场会”迅速在全市推开。

做法3:完善机制确保长效

通过建立市统筹、区县主体、乡镇督促、村居协调的“四级”联动机制,组织各级理论宣讲团、领导干部、农技专家等进屋场开展宣传宣讲,推动“屋场会”全覆盖;实行集中指导机制,由宣传部门统一指导,把上级要求与群众需求统一起来,确保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到点到位;实施需求对接机制,制定《屋场会活动记录表》,及时收集反馈群众需求,做到宣讲内容由群众点单;实行督导考评机制,把“屋场会”作为城乡互助共建和脱贫攻坚内容纳入绩效考核,对开展情况专项督导,确保“屋场会”开得好、开得久、开出实效。

记者注意到,通过机制建设,已经解决了“屋场会”谁来讲、怎么讲、讲什么的问题。

以“怎么讲”举例,目前已经确立了“三支队伍”,即由市、县(区)理论宣讲团成员、乡镇宣讲小分队、组织部门宣讲人员、党校教师等把党的创新理论阐释好、宣传好;由领导干部、部门业务人员、科技特派员、先进模范等把涉农法规、惠民政策、实用技能、文明风尚讲解好、传播好;由“土专家”“田秀才”“五老”人员、创业人才等讲好群众身边的故事,让群众自己当“主角”。

由于解决了“屋场会”的种种难题,在我市各地乡村,“屋场会”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已经成为全市人民群众最受欢迎的形式。

“以前,干部在会议室对着文件念,我们在下面听着犯困,回去该干吗还是干吗,现在啊,‘屋场会’开到了家门口,政府有什么惠民政策,都当面解释,我们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及时反映。”在桑植县瑞塔铺镇杨家洛居委会,水井峪组的老党员周玉英对“屋场会”举双手支持。

在桑植县澧源镇西界村,小小“屋场会”成了老百姓说真话、诉真情的大舞台。“群众的问题要集中群众的智慧来解决。解决农村问题,土生土长的老百姓就是最好‘智囊团’,‘屋场会’就是最好的集思平台。”张家界高新区驻西界村第一书记袁凯如是说。

50多年前,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的热潮,“枫桥经验”成为全国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帜。多年后的今天,张家界“屋场会”经验做法被誉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张家界样本”,并被省委宣传部向中宣部推荐为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

对于张家界“屋场会”,人民日报这样评价:把国家大事、家乡新事、邻里小事融合起来的屋场会,成了张家界各村(社区)居民生活中一件有滋有味的事情……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流程上了墙,服务过程留了痕,很多地方还建起各种现代化的指挥平台,大屏幕进村,智能应用普及……但“键对键”代替不了“面对面”,要想真正了解群众的诉求,解决群众的困难,必须推动各方面资源向基层下沉,在心贴心的沟通上下功夫,在点对点的服务上花力气。

这一对张家界“屋场会”的点评,堪称标准正解!

▲在村部“屋场会”上收看《江山如此多娇》电视剧。

2021-08-01

00:00:00:0——市委宣传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之“屋场会”综述45144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108/01/content_45144.html1“屋场会”,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张家界样本”/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