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残奥会正如火如荼进行,我国运动员在各个赛场上频频奏凯,截止到8月31日,中国金牌总数达到62枚,比位居奖牌榜第二位的英国队多出33金,中国健儿们用激情展现了体育的热血,用顽强诠释了生命的力量。
折翼女孩蒋裕燕冲上云霄
新华社记者
沈红辉
王亚光
李浩
8月24日,东京新国立竞技场,残奥会开幕式临近结束,全场的目光聚焦在开幕式主角——由一个日本残疾小女孩演绎的残缺的小飞机上。她梦想能像同类一样在空中翱翔,但由于只有一只翅膀,一度丧失了飞翔的勇气。但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她重拾信心,鼓起勇气,最终逆风而上,冲上云霄。
这一幕感动了无数人。
6天后,在东京水上运动中心,一个折翼中国女孩飞向属于她的那片天空。蒋裕燕,这个中国代表团年纪最小的女孩,在女子50米蝶泳S6级比赛中所向披靡。预赛她就打破世界纪录,决赛中她游出34秒69,比亚军足足快了1秒61。在比拼爆发力和速度的50米项目中,以绝对优势问鼎,“飞”上世界最高领奖台。
“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就是觉得既然有失,也会有得。只要我付出,总会有我得到的那个时候。”这个16岁的浙江女孩在领完金牌后,底气十足地对记者说。
四岁时,小裕燕被一场车祸夺走右臂和右腿,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鼓励和包容,让她没觉得自己与别人不一样。
“我的家庭氛围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残疾人,可以和健全人一样,去运动,去生活。家人从来没有把我当残疾人。”她说,“现在的中国社会,对残疾人包容性很强。我遇到的同学和老师对我都特别好。”
结缘游泳,也是因为蒋裕燕母亲觉得不能让她落后于健全人。“游泳有利于康复,我妈就让我和其他小孩子一样,暑假去上个游泳班。”
她报的是健全人的游泳班。从零开始学游泳,大家都需费一番周折,对蒋裕燕而言更是如此。“那时候侧边平衡很难掌握,呛了很多水,有一句话就是,水喝多了,就自然会游了。”她不仅学会了,还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健全人三个月的课程。
小时候的苦难经历,使小裕燕拥有比常人更强大的意志。凭借刻苦的训练和天赋,她很快在泳池里崭露头角,小小年纪就已经在国内外比赛中多次摘金夺银。游泳,让她拥有了自己的天地,也让她更自信乐观。
采访的最后,记者问蒋裕燕是否去了开幕式。她摇摇头说:“没有,第二天有比赛,只好在电视上看了。”
“那你知道这次开幕式的理念吗?”
她直摇头,睁大眼睛,一脸好奇地等记者回答。
“我们拥有翅膀。”
“是的。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只要有坚持下去的勇气,有信心,就还是可以起飞的。”她很认同地点了点头说。
“无臂美人鱼”卢冬再破世界纪录
新华社东京8月30日电(记者
王亚光、沈红辉、李浩)30日,在东京残奥会女子50米仰泳S5级决赛中,中国选手卢冬以37秒18的成绩夺冠,并打破了11年前由乌克兰运动员创造的38秒68的世界纪录。
“这是我最好的成绩,也是最满意的一次。”赛后在混采区接受记者采访时,卢冬依然十分激动。
这是卢冬本届残奥会赢得的第三枚金牌,此前她已经在女子50米蝶泳S5级和男女混合4x50米自由泳接力20分的比赛中获得两枚金牌。其中,在女子50米蝶泳S5级决赛中,卢冬也成功打破世界纪录,成为该项目这个级别第一个游进40秒的选手。
这位29岁的辽宁姑娘幼年时因车祸失去双臂。在母亲的鼓励和帮助下,她练习用脚写字、吃饭和弹琴,还学会了用脚织围脖、绣十字绣,生活过得丰富多彩。2004年,卢冬入选辽宁省残疾人游泳队,从此与游泳结缘。
卢冬在泳池里找到了更多的自信和快乐,也找到了奋斗的方向,“让自己变得更快、更强”成为她的信念。然而,成功没有捷径,为了提升速度,她终日扎在泳池里,练习、再练习。
因为没有双臂,卢冬每次都只能用牙咬住毛巾来完成游泳比赛的预备动作,到达终点对她也是挑战,因为她只能用头去撞池壁。刚开始时,因为掌握不好技巧和节奏,她经常直接重重地撞上去。后来虽然练熟了,掌握了节奏,但很多时候为了争取可能的0.1秒,她仍会用尽浑身力量用头去撞。她说,虽然疼,但比赛输赢也许就在那一瞬间。
超出常人的付出和努力让卢冬连连登上领奖台,也赢得了“无臂美人鱼”的美誉。在各种比赛中夺冠的同时,卢冬还被授予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和许多女孩一样,卢冬爱美,也爱美食,闲暇时会尝试学习化妆和做菜。“我的拿手菜是可乐鸡翅,只是最近两年因为训练太忙了,很少有时间做。”
东京残奥会是卢冬参加的第三届残奥会,接下来她还将参加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SM5级别的角逐。
夺冠后,张亮敏感谢的三个人
新华社记者
韦骅
董意行
在混采区,张亮敏戴着一副墨镜向记者走来,显得很酷,而她的比赛成绩,也着实对得起这份霸气。在31日东京残奥会女子铁饼F11级的比赛中,她以40米83的成绩将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提升了41厘米,并收获了个人第三块残奥会金牌。
“拿到第三块金牌,我挺开心的。我一直都想实现三连冠的梦想,而且今天最重要的,我打破了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可以说圆梦东京了。”张亮敏来自上海,但说话透露着一股北方人的豪爽。
“这次参加残奥会和前几次有什么不同?”记者问。
“当然有啊。”张亮敏答道。
“原来在伦敦周期、里约周期带我的教练、一位陪伴了我12年的教练、带我走上最高领奖台的教练,在今年的5月19日永远离开了。”她补充说。
张亮敏口中的这位教练,叫王兴章,师徒二人从2008年底开始合作。在几年前被查出患病后,王指导仍心系张亮敏的训练,甚至一度表示哪怕放弃治疗也要陪她再次冲击最高领奖台。
提起王指导,张亮敏的声音有些低沉。“在他离开之前,最大的梦想就是和我一起在东京冲击三连冠。虽然他最终没能陪我一起走到这里,但我努力实现了他的愿望。”
在王指导治疗的日子里,上海的孙鹏指导接管了张亮敏的日常训练,对于孙指导的帮助,张亮敏称之为“雪中送炭”。
“我和孙指导很早就认识了,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孙指导带了我几个月。他在闵行区,而我在奉贤区,他每天都要驱车很久。我之前都是原地投掷,而孙指导让我再次找回了以前使用的旋转技术,他带我这半年,对我的成长非常重要。”
随后,张亮敏介绍起了他身边的教练孙宝权。“在我重返国家队训练之后,这位孙指导又在备战期间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支持,我今天的成功,与这是分不开的。”
对于这位爱徒,孙宝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我们在2001、2002年就认识了。她技术好、为人厚道,训练从不偷懒,她完成三连冠,我也沾沾光。”
在场上,张亮敏力拔山兮,在场下,她也有文艺的一面。张亮敏从小酷爱音乐,经常在歌唱比赛中拿奖。后来体校教练来选苗子,自己就从事了体育的行当。
对于艺术和体育“双栖”的张亮敏来说,再回首,她不后悔当初的选择,热爱学习的她还进入了上海体育学院学习。
“毕业之后有什么打算?”记者问。
“我还没考虑那么多,现在的想法是,只要我的身体条件允许,国家需要我,我还会更加努力,继续拼搏!”
8月31日,在东京残奥会田径女子400米T37级决赛中,中国选手蒋芬芬夺得冠军。图为蒋芬芬在比赛中。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9月1日,在东京残奥会男子跳远T38级决赛中,中国选手朱德宁以7米31打破世界纪录获得冠军,另一位中国选手衷黄浩获得亚军。图为朱德宁在比赛中。
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2021-09-02
00:00:00:046374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109/02/content_46374.html1中国健儿闪耀东京残奥会/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