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和老红军的故事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张家界日报
柯云

在党的100岁华诞到来之际,我和合作者于世雄(慈利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奉献了一件自我感觉满意的礼物——一部长达30万字的红书《红军精神代代传》。这部红军列传,里面不仅收集数十名红军官兵的英雄事迹,而且还收录几百条(首)红军标语和红军歌谣,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慈利红军的风采。

这本书于2017年建军90周年之际公开出版以后,反响很好,先后赠送给清华、北大等几所重点大学图书馆、中国文学院图书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省图书馆。读者好评和书评陆续发表在报刊上,但也有一些青年朋友和读者提出质疑:这些资料虽然在县志和党史上有记载,那只是个简略,况且只限于团级干部以上的红军,并非人人有传,作者是不是有杜撰之嫌?我回答说:绝无虚假,完全真实。要完成这个详细回复,先得从我和红军的缘份说起。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慈利一中求学时,慈利籍时任湖南省副省长的老红军袁任远给我们作报告,讲述了他的红军生涯和慈利其他红军故事。从那时起,“红军”二字在我脑海中扎下了根,我暗暗发誓,当我走向社会后,一定要亲自采访红军战绩,歌颂红军。这也是我的一个美好梦想。

70年代末期,县委将我调到县文化馆从事专职文学工作。没想到县文化馆馆长康明清就是跟随贺龙长征的资深老红军。我进馆第三天,他将我叫到办公室,给我交待任务,把慈利红军的事迹收集起来,两年完成这个任务。他说部分同志散住在乡村,路程遥远,征求我的意见,愿不愿吃这个苦?我说:采写红军故事是我求之不得的福份。康馆长当即请示县委同意向各公社发文,支持我的工作和提供必要的方便。

天遂人愿,让我有幸采访到了大部分慈利籍老红军(含失散红军),少数红军因在外地工作关系,便以书信求助。在此期间,我走遍了湘鄂边境,当时交通不便,多是步行。也许是红军精神鼓舞了我,我克服了难以预料的困难,从未叫过一声苦,收集资料达120万字。能亲近红军,聆听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讲述空前绝后的战斗故事,我感到无比难忘。

蹇先任一家4位当红军参加长征,我利用她回慈利老家探亲的机会采访她本人和她在家乡工作的妹妹,写出《长征中的姊妹花》《国难当头国为家》《漫长坎坷寻红路》。采写中共第一位无线电报务员张沈川,我写出了《张沈川和永不消逝的电波》。采写几位富有传奇色彩的高官,我写作了《从放牛娃到将军的李德友》《无畏战士张德》《打不死的将军朱早观》《父子红军将领袁任远、袁怡奋》《巾帼英雄张玉琴》。杜修经在常德师专任职时,我六次上他的家门,写出了《杜修经与毛泽东、朱德等人的交往》《四上井冈山》。更为难得的是,我从张德、吴绪清等几位在贺龙身边工作的老红军和多名老赤卫队员口中得知,贺龙和他的姐妹的传奇故事,撰写出版了《贺龙与贺英》《活龙》(贺龙传奇故事单行本)。

这本书还收录了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先烈故事,如谭东海咬破手指用鲜血写在白衬上的遗书(存放在省文物馆)、吴贤猷为了真理在敌人屠刀面前两次选择赴死等。于世雄有先觉之明,早在他任县民政局局长时,就约我合著出版《慈利红军》《溇澧英烈传》,两部红书分别受到中国军事博览馆、《三湘英烈》认可和读者好评。

去年“八一”建军节,贺帅长女贺捷生将军看了我们的《红军精神代代传》后给予较高评价。在全党全民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中,回忆自己这本书,我在日记上写了这样几句话:学党史、明真理、悟原理,不忘初心。为了这一光荣使命,我们算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2021-03-25

00:00:00:040992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103/25/content_40992.html1我和老红军的故事/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