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扶上马,送一程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张家界日报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是脱贫攻坚收官后的重要一环。进入2021年,做好过渡期第一年的工作至关重要。本报编辑部再次关注全国各地巩固脱贫成果工作,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或许可以为我市巩固脱贫成果提供有益的借鉴。

“白发书记”招商记

新华社记者

唐铁富

“这个大红包有5808元,一年比一年多,今年这数就是‘发’,拿着红包高高兴兴过大年!”去年12月底,黑龙江省兰西县兰西镇林盛村脱贫户齐友领到了2020年村里产业项目收益分红。和他一样领到大红包的,还有村里其他29户建档立卡户。

从2018年开始,每年一个扶贫收益大红包,是检验林盛村产业项目收益的“硬指标”。红包背后是林盛村扶贫产业的蓬勃发展。

林盛村党支部书记田树斌说:“村里的扶贫产业都是驻村工作队带来的,工作队的那书记为了招商头发都熬白了。”

这位“白发书记”,就是驻村已五年的黑龙江省财政厅派驻林盛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那文国。那文国招商引资的“财柱子”兰西县上百年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辣白菜、韭菜花等泡菜。

为什么一个投资超过2000万元的扶贫项目选择林盛村?驻村工作队队员胡军说,全凭那书记的坚持,酝酿这个项目的时候,他的头发还没这么白。

刚刚驻村的时候,面对林盛村产业一穷二白的局面,那文国开始翻通讯录,他瞄上了自己做食品生意的好朋友——北京上百年食品科技研究院院长刘晓岩。

原本一个不爱求人的东北汉子,为了林盛村的脱贫致富,给刘晓岩打去电话,希望刘晓岩能够回来投资。“让我去村里建厂,还是贫困村,你这不是坑我吗?”刘晓岩说。

被拒绝后,那文国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辣白菜这个项目“靠谱”。于是他又动身去北京找到刘晓岩,两人促膝长谈了半宿。

“兄弟呀你可别坑我”“你得为家乡做点事情”……耐不住那文国坚持,刘晓岩答应考虑考虑。

“那段时间,那书记寝食难安,整天看手机,我们都知道,他是在等北京的消息。”林盛村驻村工作队队员胡军说。

半个月后,刘晓岩终于回信了,他决定投资2200万元在林盛村建厂。听到这个好消息后,那文国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当时我们达成一致,不选省城,不选县城,就选老百姓的家门口。种菜直接卖到工厂,让老百姓务工不出村。”他说。

为了推进项目尽快落地,那文国带着村两委成立了驻企办公室,天天往工地跑,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2020年10月,泡菜加工厂投产。年近70岁的村民田亚栋当上了泡菜厂的员工,每个月都有一份收入,他说:“从没想过这辈子还能成为上班族。”

那文国说,现在的辣白菜和韭菜花等产品都是订单式生产。企业每年可加工蔬菜3000吨、实现产值2500万元,吸纳村民就业50人,调整种植结构5000亩。

“要通过产业收益分红大会让村民更加了解村里的扶贫产业,让他们能够深度参与其中,也是为贫困群众鼓起干劲、脱贫致富加油打气。”那文国说。

记者了解到,这份红包里,除了泡菜项目,还有其他扶贫项目。2017年以来,林盛村驻村工作队帮助村里建立和发展包括兰西县上百年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林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等7个新型经营主体。

林盛村正蓄势待发,底气十足走向乡村振兴。

新华社哈尔滨1月13日电

拄着双拐闯出致富路

1月13日,吴伯光在果园里采摘脐橙。

吴伯光是福建省永泰县红星乡尧祥村人,因小儿麻痹症从小失去行走能力,但他没有“等靠要”,而是坚持学习技能、自主创业,闯出一条致富路。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当好乡亲们的健康守护神”

——黑土地上的医疗扶贫故事

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一个冬夜,黑土地上暴雪来袭。第二天,通往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红旗镇永胜村的乡间路上,积雪厚厚一层。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小广场上,几十名村民搓着手,踱着步。“哈尔滨的专家们还能来给咱看病吗?”嘀咕声不断。

林甸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村民们焦急等待的是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精准脱贫攻坚志愿服务队。临近中午时分,一辆中巴车驶入村口,从车上走下来10名专家,分别来自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骨科等不同科室。

“下雪了,路不好走,让大伙儿久等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谢荣盛说,原本3个小时的路程,跑了5个多小时。一下车,他们立即分头行动,开展义诊、乡医培训和村民健康科普讲座。

王秀贵是永胜村脱贫户,夫妻二人长期患有冠心病等慢性病。坐在诊桌前,谢荣盛认真询问他的病史,仔细检查身体状况,随后给出治疗方案,并且送给他3种药物,嘱咐了每种药物的用法和用量。

“我这药前两天刚吃完,赶上这场大雪,正愁着没法去城里买,你们来得太及时了!”王秀贵一边接过药,一边激动地说。

随后,乡亲们排着队,像王秀贵一样挨个看病、拿药。一天下来,这支医疗队共义诊300余人,为19户贫困家庭送上药品。

由于乡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医疗扶贫成为黑龙江省脱贫攻坚战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一些村干部介绍,村里留守老人多,且大多数缺乏疾病预防知识,经常有老人拖到病情严重,才到医院就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自2019年起,哈尔滨医科大学组织4家附属医院、博士义诊团等6支队伍,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精准医疗扶贫,为百姓送医、送药、送健康。

在海伦市东林乡兴海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将“汽车医院”开到了田间地头。“汽车医院”是医院专门为义诊购置的“移动医院”,在车辆上就能进行X射线、超声和心电图检查等。医院定期组织义诊,帮助不少村民及时发现了原先没有察觉的疾病。

“我们多下乡,乡亲们就少走路,让他们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付然说。

作为对口帮扶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还向林甸县人民医院派出300人次医疗专家,帮助当地建立起透析室、病理科、核磁共振等科室,使得医疗水平提高,很多百姓能够“大病不出县”。

一路走来,风雪泥泞,都挡不住医护人员扶贫的脚步。

癌症基础知识科普讲座,乡村医生能力培训,新冠肺炎防护知识手册,日常手术演示……“医护人员送来健康大礼包,成为乡亲们信得过的‘健康守护神’。”哈尔滨市延寿县安山乡兴山村驻村工作队长张福星说。

“对贫困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医疗服务,尽力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发生。”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贺景平说,近两年来,学校的扶贫足迹已遍布黑龙江省28个贫困县、43个贫困村,同时派出528名医疗专家,为2975个贫困户的3626名贫困患者实施精准诊疗,义诊达30000余人。

新华社哈尔滨1月13日电

周明春三退“低保”

新华社记者

李鹏

1月12日,河南省南召县太山庙乡下店村47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周明春来到乡民政所,递交了儿子、女儿退出低保的申请材料,获得批准。这已经是他第三次主动要求“退保”。周明春3年三退“低保”成了当地人口口相传的美谈。

从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到顺利脱贫,再到一家全部退出“低保”,周明春圆了3年的梦,也让身边人敬佩不已。太山庙乡民政所所长詹雨说:“老周,你连遭家庭变故,生活困难,还时刻为大家考虑,主动‘退保’,是所有人的楷模啊。”

周明春曾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在家务农的妻子贤惠能干,一双儿女上学就读,周明春在外打工,一家人的日子其乐融融。2014年9月,他的妻子突发脑出血,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且从此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除了医疗开支,周明春也只好放弃务工,回乡照料家庭,一家陷入困顿。

2016年底,周明春全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周明春一家4口被纳入“低保”对象,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也就是从那时起,脱贫、“退保”始终是周明春的梦想。在政策帮扶下,他两年内流转50亩地发展花生种植,年收入有了大幅提高,不仅顺利脱贫,而且连续被评为全乡“致富标兵”。

2018年,周明春被群众推选为下店村委委员、村文书。刚当上村干部,周明春就提出“退保”。“作为村干部就应带头模范执行国家政策,不再享受低保政策。”周明春提出自己的“退保”理由。但考虑到周明春家的特殊情况,担心取消一家人的低保,可能会返贫,经乡村两级综合评估后,只取消了周明春本人的低保对象指标。

2019年,周明春思虑再三,为了把低保指标让给其他群众,第二次提出全家“退保”申请。但周明春的妻子长期慢性重病未愈,家里还有两个学生,经乡村两级综合评估后,劝导他在经济条件稳定好转后再考虑“退保”。

2020年,对于周明春来说,是悲喜交加的一年。7月,女儿大学毕业,自食其力。9月,妻子旧病复发,治疗无效去世。2021年1月12日,周明春第三次提出全家“退保”申请。他说:“现在经济压力小了,不能再靠国家养活,希望政府能批准我的申请。”

面对这个熬过贫困和亲人去世悲痛的坚强朴实汉子,经乡村两级综合评估后,乡民政所所长詹雨在周明春的申请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至此,周明春3年终于辞退了全家低保对象指标。

新华社郑州1月13日电

阿娘馍馍致富记

新华社记者

李宁

隆冬时节,寒意正浓,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西宁市最低气温突破零下15摄氏度。而在马兰芳做馍馍的厨房里却温暖如春,一笼笼冒着热气的馍馍新鲜出锅。

“阿娘,今天订单有150份,我们几点开始做呀?”“阿娘,你帮我看看馍馍的造型对不对?”……面积不大的厨房里,询问声接连不断。

“一个一个来,大家都有份。”马兰芳一边捏着面团,一边回答问题。不一会儿,一个手掌大小、玫瑰样式的馍馍在她手中制作完成,在红色红曲、绿色香豆等调料装饰下栩栩如生。

马兰芳是西宁市城东区慈幼社区的回族居民。早年间,她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嫁到西宁市,随着年岁增长,按照民族传统习俗被叫作“阿娘”。

今年60岁的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从小做到大的花卷馍馍能成为脱贫致富的“香饽饽”。

“前几年家里穷,老伴身体也不好,生活难得很。”回忆起以前的苦日子,马兰芳叹了口气。“幸好遇到陈书记,是她用馍馍帮我们谋到了好日子。”

马兰芳口中的陈书记叫陈凤莲,是慈幼社区党支部书记。“阿娘做的馍馍好吃也好看,不能只让街坊邻居吃到,还要卖出去,带动阿娘们走上致富路。”陈凤莲说。

回族传统习俗有制作“百家宴”的传统——逢年过节,住在同一小区的居民自备材料,做出拿手好菜一同分享。“参加了几次百家宴,我发现小区里的阿娘们做饭都很可口,卖相也很不错,想着帮她们一把。”陈凤莲说:“特别是阿娘们做的馍馍,样式多样,口感软糯,味道更是顶呱呱。”

2017年5月,慈幼社区微信群正式上线“阿娘的馍馍”订购服务,一经推出就成为周边居民朋友圈中的“网红食品”。“最多时,一天我们卖出了180多盒馍馍,按每盒售价15元算,一天的销售额有2000多元。除去用料成本,我们八个阿娘每人一天能挣100多元,去市场买菜也能多挑几个种类了。”马兰芳擦了擦脸上的面粉笑着说。

除了为各位阿娘带来收入,馍馍还为慈幼社区及周边的老年人解决了吃饭难题。2018年12月,得益于阿娘们色香俱全的厨艺,爱老幸福食堂落地慈幼社区居民综合服务站,高标准的厨房设施、健康安全的原材料和健全的供餐制度为社区老人的日常用餐提供了保障。

阿娘们也有了新身份——食堂“大厨”,承担起爱老幸福食堂午晚餐的制作工作。“考虑到饮食习惯、营养配比等问题,食堂提供两菜一汤或各类面食,荤素搭配,营养丰富,遇到节假日还会给大家包饺子。”陈凤莲说。

“下一步,我们将安排四位厨艺最好的阿娘担任坊主,通过在她们家中设立馍馍作坊培养更多人参与进来,让阿娘们足不出户就能制作、售卖馍馍,也让暖胃又暖心的馍馍真正带动社区百姓走向富裕。”陈凤莲说。

新华社西宁1月12日电

2021-01-16

00:00:00:038854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101/16/content_38854.html1扶上马,送一程/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