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君
黄章永自1983年2月参加工作,三十七年来,一直坚守在海拔1164.7米的山巅学校--永定区崇山小学。崇山小学地处高寒山区,环境恶劣,在没有通公路以前,只能步行爬上山,学校的一切用品皆只能用肩挑上去,被《光明日报》誉为“肩膀上的学校”。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艰苦建校的努力,无私奉献的情怀,让高寒山区的村庄里弥漫着书香气息。
33根扁担挑出了希望学校
崇山,其险峻可与“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西岳相提并论,村寨的95%村民是文盲,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建一所新校。
当时,崇山小学校舍是几间低矮破败的茅草房,不仅下雨天师生上课要打伞戴斗笠,还是土墙随时坍塌的危房。黄章永决心盖一所砖木结构的学校。建校谈何容易?一无经费,二无公路,下山的路只是一条羊肠小道。黄章永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一方面动员家人,妻子义务煮饭,母亲捐木材,弟弟义务搬运石头;一方面动员老师们挑所要的材料。老师们每人每天挑两担,而自己每天挑10担,钢筋、水泥、玻璃等材料只有靠挑,从山下一担一担运到山上,往往是下午4点放学下山,晚上9点钟才挑回学校。
1992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崇山下了一场雪,黄章永挑着一担玻璃上山,山路结了冰,路上很滑,为了防止摔跤,不打碎玻璃,他干脆脱掉鞋子,攀着路旁的小树和岩石一步一步往上爬,袜子磨穿了,刺骨的寒冰将他的脚冻麻木了,被尖冰划破了也浑然不知,十几里的山路上,留下了殷红的血迹。赶回学校时,已到晚上10点多钟。那次,他脚板血肉模糊。
从1986年开始筹建到1992年校舍建成,经过了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在挑断33根扁担、行程近4万公里的情况下,终于建起了一所学校。
57双解放鞋踏成了希望之路
崇山方圆百里,沟坎纵横,人户居住分散,学生到学校要翻山越岭。由于环境恶劣或者家庭条件差,有的学生就不读书了。
“挑”出一所遮风避雨的学校,就是为了孩子们上学。谁家孩子不上学,最急的是黄章永,不劝回学校不罢休。有个李同学,父母智障,家庭条件差,对读书失去了信心,尽管学校为其解决了读书的各种费用,但总是经常逃学。2005年下学期开学的前半个月,黄章永一连到他家劝学7次。9月16日早上,他发现该生又没有上学,猜测他可能躲在某处山林中岩壁下,来不及多想,穿过山林后,顺着岩壁爬过去,快到石崖下,不料脚一滑,摔下几米高的岩坎下。他强忍着疼痛,继续攀着树枝往上挪,挪到石崖下,果然发现李同学就在那里。李同学看到眼前满身血迹的黄校长,麻木的心终于软了,痛哭流涕,说:“老师,我再也不逃学了。”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失学,黄章永为学生垫付学杂费2万多元,为特困学生捐款1万余元,合计3万元善款搭成了学生希望的天梯。黄章永在家访的“长征”路上,穿烂57双解放鞋,诠释了一个教育者坚守的艰辛与执着。就是这样一所学校,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三十多年来,居然走出了40多个大中专毕业生。
尽职,只为山区的孩子
虽然黄章永获得许多殊荣,但是依然“不忘初心”,尽职做好自己的工作,心甘情愿做学生的“保姆”。2020年12月13日,随着一场冷空气由北南下,海拔1100多米的崇山气温突降到零下3-4度。当晚,风雨夹杂着冰雪覆盖了崇山山野。14日早晨,黄章永起床后,发现食堂自来水管已经冻了,放不出水来,放不出水就无法做中餐,学生也没有饭吃。于是,他不顾路滑,拿起扁担就去挑水,当走到一段下坡路时,落叶上覆盖的雪粒十分光滑,一不小心连人带水桶滚下两米多高的陡坎,一摔下去就目眩头晕了。待他清醒过来时,发现左脚踝关节严重错位,疼痛难忍,无法行走。由于山路陡峭且有许多路段已结冰,行车要十分谨慎,下午1点才把他送到市中医院。经医生检查,左脚踝关节除错位外,还严重破损三处,术后需要住院一个月治疗。即便他住院了,还不忘学校工作,每天通过电话跟在校几位老师商讨学校工作,保障学校安全有序开课。
坚守,是最靓丽的风景
近年,有关领导看到崇山小学变好了,是一座花园式小学,黄章永工作也相当出色,多次有意将他调进城,但他一次又一次拒绝了。他愿意坚守在崇山小学,用不变的真情坚守在大山深处。
从教三十七年来,黄章永从海拔1000多米的山下挑回的建校材料、课本、学习生活用品就达30多吨,走访学生5000多人次,行程2万多公里,垫付捐款3万元。他先后荣获湖南省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乡村教师、湖南最可爱的乡村教师、湖南省先进工作者、张家界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坚守,是一种美,宛如旭日东升,永远熠熠生辉。
(作者系永定区后坪办事处二家河中心完小教师)
2021-01-05
00:00:00:0——记全国优秀乡村教师黄章永38511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101/05/content_38511.html1坚守,是最靓丽的风景/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