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
通讯员
谭镇
吴志锋
春意盎然的三月,桑植县大山深处,被称为“云端学校”的白石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们开启了新一期的学习生活。虽地处偏远的高海拔地区,由于近年政策利好,阳光助学、控辍保学工作成效显著,白石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讲台上的老师“不见了”,电子屏内的老师神采飞扬,这是桑植县思源实验学校智慧网课的场景。视频中授课的是北京四中的老师,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共享,两个相隔1600多公里的课堂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不仅像桑植县这样的老少边地区,实现了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和水平的大跨越,在全市各地,一桩桩教育民生大事落地生花,一幅幅暖心提气的基础教育发展图卷正徐徐展开——
武陵源区、永定区、慈利县、桑植县先后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这道“硬门槛”,城乡学子同沐一片蓝天;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8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1%,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10.9亿元社会资金“输血”民办学校,公办民办彼此融合、相得益彰;3000余名新进教师注入新活力,教师年龄结构、学科配置空前优化,高考成绩实现六连增;截至2020年9月共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760个,实现了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部清零,我市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经验做法在省政府2019年重点工作“真抓实干”综合大督查中被通报表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础教育更是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以推进建设教育强市为抓手,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把教育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如今,4个区县,798所中小学(幼儿园),莘莘学子们在这里放飞梦想,走向明天。
党政重视——让教育“亮”起来
2020年秋季,崭新的慈利县芙蓉学校落成开学,迎来20个班992名小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占60%。“学校很大很漂亮,教室有饮水机、空调,还安装了多媒体……”秦锐是从永定区谢家垭小学转学来的,他的父亲在慈利县城修车,能进城读书,还能陪在孩子身边,对于秦锐一家来说,是最开心的事。
这样的喜悦不是个例,亦不是偶然。近年来,我市把基础教育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坚持义务教育问题优先研究、投入优先保证、困难优先解决。
在制定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中,高度重视整体与区域、城区与农村的统筹谋划,先后出台了《张家界市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张家界市中心城市教育基础设施规划(2015-2030年)》等总体规划及一系列区县域基础教育发展子规划,坚持
“一张蓝图绘到底”。
办学条件是衡量教育发展的一面镜子,是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基本保障。对此,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大手笔投入,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和“颜值”。市委书记虢正贵,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革安等市领导多次深入教育重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以赴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持续推动我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30多亿元,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79所,新建、改扩建农村公办幼儿园91所,改善农村薄弱学校131所;新改扩建市中心城区13所,新增学位1.2万个;投入1.5亿完善
“两平台”建设,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如今,全市各中小学多媒体室、实验室等功能室以及宿舍、食堂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成为基础教育学校的一种标配,“一出门能上一所好学校”不再是一个奢望。
在着力加快公办教育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去年秋季,金海高中学校、雨露学校、慈利县银澧学校等民办学校同时开学,成为优质教育的“有益补充”。
不止于此,惠民助学政策的有效落实,为贫困学子点亮了筑梦之灯。2016年以来共发放阳光助学金1.6亿元,惠及贫困学生13.8万人次,实现了“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贫辍学”目标,“人人享有优质教育,人人因教育而出彩”的良好教育生态逐步形成。
盘活资源——让队伍“强”起来
教师是教育第一资源,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优化师资配置的道路上,我市坚持立足市情,着力完善教师补充、培养、管理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均衡发展。
遴选“双名工程”对象299名,人才引进300多人,招录特岗教师1000多人,培养定向公费师范生1500多人……近年来,我市全方位推动教师补充政策落实落地,多渠道补充教师3000余名;“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扶贫计划”这一全国首创的新举措先后在怀化、娄底等8个市州被推介。
2020年11月19日,来自全市不同学校的75名高中物理骨干教师在慈利县三中参加“国培计划(2020)”工作坊第三次线下研修活动。“每一次培训都有不同的收获,这将更加激励我积极主动提高教学水平。”培训结束后,天门中学张琦老师发自肺腑地说。
为确保师资力量有后劲不断注入,我市着力完善教师培训机制,通过实施“国培”
“省培”计划及“名师工作坊”
“送培下乡”“校本研训”“网络研训”等措施,建立了集中与分散、线上与线下、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机制,教师全员培训、全学科培训成效明显,教师综合素质有效提升。2019年,我市“名师工作坊”工作在全省排前列。
同时,通过有效促进教师交流,“资源共享,共同变革”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教师资源的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我在学校也有自己的家了,这可是标准的单人公寓。”今年,武陵源区协合乡中心学校周鹏顺利搬进了教师周转房,他满意地告诉记者,周转房按一室一厅一卫的规格,热水器、床、衣柜、办公桌椅、空调应有尽有,全免费“拎包入住”,工作起来更踏实。据了解,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教师周转房和公租房2687套,实实在在帮助乡村留守教师或异乡教师解决了住房难问题。
为进一步确保农村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我市还发放了一系列“暖心”政策“大礼包”:在建立乡村教师各类荣誉奖励等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严格落实边远乡村教师补贴政策,确保乡村教师工资水平绝对值高于城区教师,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教师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改变了以前乡村教师职称评审“难于上青天”的状况,真正令农村教师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以生为本——让质量“提”起来
“一枝独秀不是春”。只有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永定区崇实南校探索出“三段式”“四段五步”等教学新模式;慈利县金慈实验小学探索出“两导四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武陵源区“三阶段六步骤”的教学模式成效初显;桑植县“三主五步”改革模式进一步得到巩固;市民中初中部采用“一二六智慧课堂模式”,全面提升育人质量……一系列教学模式改革举措推陈出新,有效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用课堂留住了学生的心。
走进天门小学,一股清新的德育新风扑面而来:上课时间教室里传来学生们朗诵国学经典诗词的声音;课后休息时,同学们活跃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在中华礼仪文化长廊欣赏经典诗文,交流读书心得;学生见到老师有礼地问好,同学之间相处融洽,让人感觉整个校园充满温馨。
该校校长楚任杰告诉记者,眼前这一切都是学校日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真实缩影。该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深入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活动,取得较好的成效,先后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先进单位”和“全国首届文明校园”。
近年来,我市坚持“五育”并举,推动在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8所,广受人们喜爱;“张家界市中小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案例,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迈向了新台阶。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今天,德育教育成为我市教育工作的一张靓丽名片,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德育工作经验被评为“全国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全市10所学校的德育工作案例被评为“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
通过不断努力,全市4个区县被评定为全省“教育强县”,实现了我市教育创强工作的“满堂红”。武陵源区、桑植县还在县级教育工作“两项督导评估考核”中荣获县级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优秀等次。
“栉风沐雨不忘初心,乘势而上再谋跨越”,张家界教育人将牢记使命,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征程中再攀高峰。
市委书记虢正贵调研我市特殊教育。
本报记者
邵颖
摄
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革安调研张家界第一幼儿园。
本报记者
庹兴亮
摄
2021-03-16
00:00:00:0——张家界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纪实40645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103/16/content_40645.html1为了明天/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