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湖南,全省上下凝心聚力,在潇湘大地书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壮丽篇章。
杨丰美长篇报告文学《湘村巨变——湖南脱贫攻坚纪实》(以下简称《湘村巨变》)正是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的重大收获。
愚以为,这部作品有以下几大特色。
这是一部心血凝成的作品,开篇就不落俗套,自带光芒,看似平静,实则隐藏着更生动的生活故事。
“嘿——来电了吗?——”哥哥站在田埂上吆喝。
哥哥大喊的时候,耳畔同时响起电视剧主题曲,那乐曲可真是振奋人心呵。
“来咯,来咯!”我用双手掬成一个“O”字放到嘴边,冲着水电站喊。
小说式的开头,越品越有味道。
作为引言开篇,她用了两个记忆深处泛黄的却深刻的片段,一个是小山洼里没有电,一个是小时候家门前的小路。有时代感,有画面感,有亲切感,也有疼痛感。我没想到她会这么开头,更没想到她会这么大胆结构。紧接着,她话锋一转,“我还记得,也是在那段时间,村上来了扶贫工作队,村民们仿若迎来了一场盛事,在我年少青涩的头脑里,竟深深印刻下了扶贫工作队队员们的名字和脸。亲切,新奇……”“20多年过去,贫困与扶贫及脱贫,在我的记忆深处留存着它故土般亲切并真实的模样,我知道,我儿时所历经的,只是我国扶贫大业中一个芝麻大小的点,可那个点对我而言,却像珍珠般璀璨明亮。”“有贫困的地方就会有战胜贫困的力量。”切入得巧,感叹得妙啊。作者的良苦用心跃然纸上。我相信,接下来的故事一定会很精彩,接下来的阅读一定会很享受。正是带着这样的期待,我紧随着作者的足迹,循着花开的声音,脚贴着大地,去到湖南的村村寨寨,作一次脱贫攻坚的巡礼,去感受“湘村巨变”带给我的震撼。
这是一部独具匠心的作品,结构精致,视野宏阔,大气时尚,既沿袭了传统路数,又彰显了时代特征。
我们知道,一部好的作品一定是建立在稳健的内部骨架和结构之上的。全书20余万字,共分五章,加上引言和尾声,共有七个部分。光看七个部分的标题:乡亲的夙愿、国是千万家、大湘西的歌、架起彩虹桥、“湘”村新画卷、向明天奔跑、周而复始终于人,就给人一种结构稳健的感觉。再看各小节的标题,既是题眼,又像是一件新颖别致、夺人眼球的外衣,紧贴着三湘大地脱贫攻坚的内核,显得合体又漂亮。有了这么好的架构,我们对作品就有了好的期待,就有了阅读的兴趣。
这是一部用脚走出来的作品,全景式呈现,布局精巧,气象万千,虽说是题材宏大,却是很接地气的底层叙事。
我们看一部作品,特别是长篇作品,首先是看他写什么,怎么写?杨丰美的《湘村巨变》,往大里说,是写湖南全省的脱贫攻坚,以此反映党和国家的扶贫方略,揭示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大爱无疆。往小里说,就是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尽快摘掉贫困帽子,过上好日子。
作者的田野式调查是扎实的,她深入湖南省内14个市州的20多个县(市、区)的几十个村寨,采访对象上百人。
怎么写?这是最能考验一个作家功力和格局的分水岭。诚然,对脱贫攻坚这么一个划时代的战役,每一个作家都可以写出不同的风貌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全书有点有面,有详有略,有地域交织,也有背景交替,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曲折迂回,且语言清新自然,尽是平平实实的讲述方式,语言极富张力,充满最质朴最本真的乡土气息,却给人展示出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又有荡气回肠的阅读快感。
一部文学作品,归根结底是写人的。只有人物立住了,作品才立得住。《湘村巨变》写了众多脱贫攻坚一线的人物,花垣县十八洞村首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龙秀林,湘西州扶贫办工会主席唐其昭,“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王新法,保靖县茶市村第一书记彭司进,古丈县环保局副局长、尚家村第一书记肖珍辉,凤凰县大坡村村支书杨清华,双牌县上梧江瑶族乡党委书记何田昌,茶陵县枧田村第一书记袁桂雄,长沙望城区静慎村村支书姚罗华,还有十多年前就在湘潭租了几亩田种水稻,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者农创投控董事长孙麟,还有许许多多……个个都质朴纯真、血肉丰满,有理想,有担当,他们都是大写的扶贫人,是新时代的最美奋斗者。
这是一部思维缜密的作品,逻辑性强,脉络清晰,衔接自然,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之美,尽在水到渠成之美。纵观全书,起承转合,衔接自然。在章与章之间,如第三章“架起彩虹桥”的结尾是“正是这些落到实处的政策酿就了越来越美的日子,在贫困与脱贫之间,织起了一座闪着亮光的桥。”第四章“湘”村新画卷的开头是“唯有脚贴着地行走,才能看到土地深处的奥秘。春回大地,夏草生香,脱贫攻坚之路虽然艰辛,可也总有一些生机勃勃的种子率先挣脱了素裹的外衣,萌发了向阳的新芽。”
在节与节之间转换,如“一个美丽的目标”结尾是这样写的:“在刻着‘精准扶贫’四个字的大石前,我久久伫立。十八洞村门口‘精准扶贫感动中国’几个字一笔一划深深刻在我的心里。顺着十八洞的发展丰篇,我决定翻开整个湖南省脱贫攻坚的宏大画卷。”紧接着“禾苗飞进了千家万户”的开头是:“‘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对我国扶贫事业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知道,它的提出并非偶然。历史,一定是历史推动它发展至此。”
这一个个转换与衔接,环环相扣,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作者的独具匠心。可以说是无缝对接,浑然天成。不仅很好地处理了情节的发展时间、空间、逻辑顺序以及因果关系,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这是一部文采飞扬的作品,闲笔不闲,看似寥寥几笔,细细咀嚼,却是别有一番韵味。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报告文学还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既要有报告,更要有文学。“报告”是摘果子,“文学”是挖根子。《湘村巨变》的真实性很强,文学性也很棒,闲笔不多,却恰到好处。如:“正是清晨,天下着雨,一层轻雾盖在环绕四周的峡谷上,看不到谷底,只看到对面陡峻的石山若隐若现。隔着一道峡谷,对望过去可以看到石山的山顶。”让人在领略山川险峻的同时,又惊叹山村的闭塞与环境的恶劣,更能领悟到脱贫攻坚的艰难。又如:“眼下细雨纷飞,绕在峡谷中的雾气聚了又散,散了又聚。”短短一句,好似一幅水墨画,让人身临其境。这样干净而又温润的文字,一是能缓解枯燥,二是体现出思想张力,真的是一种享受。
这是一部具有哲思的作品,反思和探索,妙语连珠,处处迸发出思辨的魅力。
脱贫攻坚战是最大的民心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需要时刻进行反思和探索。本书中理性的思考比较突出,如:“落后的环境或许会制约一个人、一个家庭一时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却可能会束缚一个人一辈子、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发展。”“一个村庄要有精神,有灵魂,必须要有文化。没有文化浇筑的村庄,精气神是起不来的。”“扶贫,说到底是一场人心与人心的遇见,若是足够美好,常常会擦出美丽的火花,温暖你我。”
这些文字,活生生就是锦言佳句,有泥土味又有烟火气,有温度又有深度,让人回味无穷。
这是一部瑕不掩瑜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可能有瑕疵,《湘村巨变》也不例外,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还有提升的空间。有的地方还可以挖掘得更深,独到的感人的细节还可以更多,脱贫攻坚永远在路上,对脱贫攻坚后的思考、对乡村振兴的展望还应该有更深层的追问。
作为一个80末的报告文学作家,杨丰美的创作势头令人欣喜,她的《先声》《世界屋脊的光芒》《十八洞启航》等多部长篇都鲜活地站在那里,可圈可点。她是一部比一部写得好,但最好的作品还没有写出来。我们期待她坚实地走下去,捧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哈,我又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2021-01-04
00:00:00:0——浅谈杨丰美长篇报告文学《湘村巨变》38415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101/04/content_38415.html1字字都是花开的声音/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