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在浓醇的土家方言里一醉不醒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张家界日报
□朱凤英

人生有限,书海无边。我们短暂人生阅读的书籍,于浩瀚书海来说,如九牛一毛。《一个人的成长》是书法家、作家赵辉廷老师自费出版的散文集,他只送不卖。作为武陵源本土人,我能拥之,有幸。

一篇读罢,掩卷闭眸,一帧素描画卷在我脑海里铺展开来:没有五颜六色,少了姹紫嫣红,只有殷殷真情。

全篇分“回望故乡”“源上风景”“因源有缘”和“真情一瓣”四辑。“回望故乡”中,作者主画亲情及自身抗争命运,终得贵人提携走出农门的轨迹,是根脉,着墨不多,却力透纸背。“源上风景”则描绘武陵源风光及作者开荒斩草等工作、生活轶事。是枝干,精笔绘画跃然纸上。“因源有缘”涂画作者为扮靓绝佳风景倾力亲为,力请名家留墨、吟诗等,又痛惜珍宝闲置。泼墨最多,振聋发聩,是茂叶。“真情一瓣”则点画身边人、事及作者毕生追求,有辛酸,很励志,点睛。

“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人要衣装,菩萨要金装”,皆诠释穿着于人的外貌气质不可或缺。而一篇文章是否吸引读者,语言是衣服,是眼睛。用日常语言行文是该书之精髓。如《雕匠舅嗲》“一个戴草帽的老把式,从书贤屋档头角上,一晃势出来……”

中的“老把式”“屋档头”“一晃势”,将舅嗲出场描写得非常传神;《申遗记趣》中“头发乱圈,胡子好久没刮,稀扒几根,尤其是走路斜拉松垮,尾大不掉的傲式”,三言两语带出一个因逆境人生留下心理阴影的人物,画面感极强。又如“东扯葫芦西扯叶”“一打秋风二拜年”“脚板底里持桐油——赶快溜”“火烧乌龟——肚里疼”“命中只载三角米

走遍天下不满升”……这些俗语如耀眼的珍珠串连整篇,使文章妙趣横生。

时代进步,方言已被普通话等现代词汇代谢得几近湮灭。而于出身农村的我辈来说,方言却根植骨髓。有人说:乡愁是一粒种子,当温度、湿度及光照等具备时,它便发芽了。作者“原生态”传递“慈利味道”和“武陵源味道”,那些仅儿时能闻、土得掉渣的方言,霎时将近知天命的我唤回以树枝、竹筒为餐具,以落叶为舟的童梦世界。于是,生涩趣味的童年撷茶苞般一一呈现眼前:有的未成熟,有的已颓折,还有的垂露珠儿。读之,犹如享用新鲜土家香肠,入味解馋,意韵悠长,我的味蕾被一一熨帖,妙不可言。

其实,方音是文化形态的重要元素。文学创作中善用方言,作品超越语言的公共性,凸显地域特色,而更鲜活,更有生命力。沈从文、汪曾祺等大家都是将方音用到极致的典范。

讲一场土家白话,享千年文化大餐,是我读该书的切身体会。

都说“乡土情深”,方言化用炉火纯青,是作者用情至纯,深爱武陵源的另一种方式。“绝非‘功成拂衣去’,只想‘归入武陵源’”,“因源有缘”刻画其对此地彻骨之爱。

武陵源因旅游建区,端的石头碗,吃的旅游饭,文化是根本,作者深谙其道。他利用得天独厚的岗位优势,先后力促首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莫应丰,诗人、书法家和美术评论家沈鹏,诗人和杂文家邵燕祥,散文家苏叶等为此地留下“来生甘作石,嫁与索溪水”“人生一快事,夜听金鞭溪”“峻峡深藏酒一瓯,藏醒藏醉不藏愁”等诸多名句;书法名家还挥毫泼墨了“南天门”“御笔峰”“十里画廊”“水绕四门”等著名景点。可此等瑰宝的艺术价值,至今未有伯乐识得,令作者喟叹不已。

其实,于旅游景区来说,此等诗作、书法作品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来生甘作石,嫁与索溪水”,愿意变成石头与琉璃水缠绵,诠释作家苏叶对武陵源美景一往情深。“人生一快事,夜听金鞭溪。纵是群山倒,甘心碾作泥。”此诗横空出世五年后,当时享誉文坛的莫应丰去世,难说其魂魄不在金鞭溪游荡。“峻峡深藏酒一瓯,藏醒藏醉不藏愁”让人间瑶池宝峰湖,极具情调又充满禅意。试想,若把它们镌刻在造型奇特的巨石上,植入相关景区,该是一道多么靓丽的风景啊!

“江山亦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是郁达夫游西湖时,对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名句的由衷赞叹,阐明景观仰仗文人生花妙笔而千古传颂。桂林因“桂林山水甲天下”家喻户晓,“不到长城非好汉”总激起人们向往的脚步,“黄山归来不看山”则定位黄山风景至高无上,极具诱惑力。

的确,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离开文化将魂不附体。如画美景,用文化镶边,才会更加灿烂夺目。三千翠微风,八百琉璃水。物华天宝的武陵源抖落尘土展露芳颜不久,便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等桂冠。但因交通、地域等局限,此处未留下古代文人足迹而略显单薄。那么,我们该做的就是挖掘,给绝佳风景注入文化元素,让诗与远方恋爱,酿一坛美酒,历久弥香,才会永葆活力。

作者在《向郑伯农、周笃文诸先生致歉》一文里,忠告:“旅游经济不在文化上立足长远,做活、做足、做新、做实、做大文章,将不堪一击。”肺腑之言出自高情厚爱,冰心玉壶,悉皆诠释他对这爿土地浓酽的赤子之情。咀嚼其字字词词句句,犹如围火炉吃妈妈秋后做的鸡肉炖板栗,入口即化,纯香绵蜜,我一醉不醒。

人的成长既依赖社会发展,又力促时代进步。唯愿家乡旅游事业吸纳《一个人的成长》养分而茁壮。

编者按

他一生读书广泛,坚持追求自己热爱的书法艺术,年过花甲了还去清华进修学习,近年照顾病妻时也从不懈怠,这种对艺术境界的至高追求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为赵坪小学付出的点点滴滴,更让我们真正懂得什么是“德艺双馨”。品德高尚、才艺精湛,赵老师是我们身边带着光亮和温暖的人。让我们通过朱凤英和王明亚读《一个人的成长》的感悟,去认识赵辉廷老师其人其书,去感受心灵成长的喜乐。

2021-03-04

00:00:00:0——我读《一个人的成长》40266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103/04/content_40266.html1在浓醇的土家方言里一醉不醒/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