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凌峰
茶,原产于中国,贵为“国饮”,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茶是自然的灵物、人类的恩物,人类总代代相传知茶、解茶、念茶。植物学家通过植物分类学方法追根溯源,估计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至7000万年的历史;历史学家从中国文献典籍考证,关于茶树起源的最早文字记载在3000多年前;而作为桑植各族人恩物的白茶有多少年,我们只有从文献典籍中寻觅答案了。
桑植地名知茶乡
地名是人类活动的标记,涉及人类活动的文明、文化记忆。
桑植县与茶有关的村庄有:五道水镇茶叶村、茶园村,凉水口镇茶元塔村、瑞塔铺镇茶元峪村、人潮溪乡茶叶湾村、马合口白族乡茶场村、四方溪乡茶元坪村、竹叶坪乡茶垭村、沙塔坪乡茶盘口村、蹇家坡乡茶元村。桑植与茶有关的小组包括:陈家河镇三漤子村茶元界组、官地坪镇车尔坪村茶园组、凉水口镇茶元塔村上茶元塔组、下茶元塔组,上河溪乡车头沟村茶园组,马合口白族乡王家田村茶元组、马合口白族乡茶场村茶场一组、茶场二组,长潭坪乡红岩山村茶家河组,四方溪乡茶元坪村茶元坪组,白石乡新华村小茶溪组,竹叶坪乡郑家峪村茶元峪组、竹叶坪乡茶垭村茶垭组,沙塔坪乡杨家坪村茶叶湾组、沙塔坪乡茶盘口村茶盘口组,河口乡西坪村茶园垭组、河口乡新南村茶园组,桥自弯乡岩塔村茶元组、淋溪河乡田湾村茶元组。
综合桑植以茶命名的村庄和小组,不难看出桑植茶遍及桑植各个方位。茶村茶组存在,说明桑植白茶有久远的历史,因为一个村庄的命名,都有上千年的历史。
桑植历史觅茶迹
桑植历史源远流长。上古史籍称古西南夷地,夏、商属荆地,西周属楚地,春秋属楚巫郡慈姑县。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充县,治所在今桑植县南岔乡李家台。三国时初属蜀汉后属吴分隶天门郡。西晋改归临澧县(以其侧临澧水故名,非今临澧县)。北周属崇义县,唐宋时并入慈利县。宋仁宗年间,桑植推行土司制度,设桑植宣抚司。因司治桑植坪而得名桑植。
从桑植历史脉络理茶的历史,我们推断桑植白茶应在三国时期从巴蜀传入。因为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东晋(317-420年)常璩于公元347年著《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联合当时居于四川、云南等地的“方国部落”共同伐纣,周朝建立,巴蜀所产之茶已列为贡品。皇天厚土、王者为大,当茶叶成为贡品,理所当然引起人们关注。桑植在三国时初属蜀汉,政令畅通带来了农业技术的交流,茶叶种植技术的交流也不例外。早在三国时期,茶的生产已由长江传到桑植,这一时期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桑植茶业也因此得到较大的发展。到了唐代中叶,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制茶技术也达到当时的最高水平,地处长江中上游的“西莲之地山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从五代和宋朝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地发展起来,桑植茶业因气温偏低,发芽迟,清明前茶芽少,只能生产贡茶。
民族迁徙寻茶踪
桑植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白族、苗族、高山族等都是因战乱或灾荒迁徙到桑植的。大迁徙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良种子,茶种子理所当然成为迁徙的物件带入桑植。茶树落地桑植有两种说法:
一是桑植白族迁徙说。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至今,云南有一株茶树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茶树有10多株。桑植白族源自云南大理白族,其始祖于南宋德裕2年(公元1276年)迁入桑植,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迁徙而来的白族男人保持了爱吸烟、喜喝茶的习惯,家家户户至今以“催壶”煮茶。二是桑植西莲唐代迁徙说。桑植西莲是桑植白茶的主产地,西莲贡茶为明清贡品,西莲唐氏元朝即迁徙桑植,世袭茶业历23代,可见西莲贡茶历史之悠久。据《唐氏家谱》记载“唐国政,堡长子,字应熙又名永镇,于元顺帝至正二年壬午岁(1342),征西有功,升右都督……游山羊坪、鹞鹦、林溪、金藏、罗峪等处,料沿夹石河,山水嵯峨,直出乃居桑植。”
桑植民歌找茶趣
桑植民歌是桑植各民族千百年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学,其巫傩唱词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在桑植白族傩戏《传茶》中的《告茶歌》、《敬茶劝酒歌》可寻桑植白茶情趣。
《告茶歌》有三段:“肩扛锄头儿怀抱茶子儿,口问我的哥哥儿喂,何处好告茶来?只有西嵋(洞庭、姐儿)哟山上(君山、后山)完好喂告喂茶也。告三粒来呀挖呀三下呀,野鸡儿(洪水、春雨)嘞爬来(滔滔、浇来)呀未呀生(生、发)呀芽呀。”
《敬茶劝酒板》有五段:“(女)奴敬茶(茶、洒、酒、劝)来你酌喂洒哇,(男)青玄爷爷(飞天爷爷、五童爷爷、五官师傅、妹妹双双)你领啦受哇;(女)开(开、我、我、八仙)金(金、敬、敬、巧)啦口(口、茶、茶、打),(男)露(露、你、你、花)哇银(银、酌、酌、锣)啦牙(牙、酒、酒、鼓),(合)你饮酒(你饮酒、傩家神、当坊土地、云雾绕绕)哇(衣呀衣呀)。
历朝文人寻茶话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人每天必需面对的七样生活用品。文学源于生活,茶也是文人笔下必不可少的话题。桑植西莲原属慈利地界,盛产贡茶,是历朝文人关注的地方。清道光丙午年(1846)亚元、慈利知县魏湘有诗专门描写西莲茶:“西连山下野人家,不种蘼芜但种茶。播罢新秧争采茶,茶歌一曲日西斜。”官至福建总兵的慈利人吴联曾写了一首诗《茶庵》:“伏节南征气自豪,投戈暂憩快投醪。壶浆道上谁相置?免指山梅笑尔曹。”茶庵即桑植竹叶坪茶垭。
桑植本土历代文人咏茶的诗歌不少。1987年8月,桑植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辑出版了《桑植诗词》内刊,收录桑植古今12位诗人485首诗,其中6位诗人著有茶诗9首。第一位是沙文清,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生,桑植县河口东风湾人,工诗文,尤以书法见长,为当时全国第七大书法名家,官至广东肇庆腐知府,加道台衙,花翎二品。《桑植诗词选》收录诗六首,其中《坦园》一诗写到了桑植茶:“坦园长昼寂无哗,活水新煎雀舌茶。”第二位是陈香芹,桑植县空壳树乡军家峪人,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生,道光丁酉科拔贡,五品衔,侯铨直隶州州判。《桑植诗词选》收录其诗七首,其《春晚书斋夕坐》写道“茶罢净揩蚕茧纸,落花新句带愁眷。”第三位是谷梅桥,桑植县洪家关杜家山人,生于1877年,白族人,十四岁中秀才,精古文,擅诗词,尤工书法,堪称桑植“三绝”,世称“梅字体”。《桑植诗词选》收录其诗38首,《咏凤眼茶》二首有茶:“渴清喝已了无难,但学卢同七碗干。莫道西湖春色好,须知凤眼胜龙团”;“白云深处动轮家,个个争夸凤眼茶”。第四位是贺锦章,红军师长贺锦斋的胞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生,1949年12月任桑植县人民政府县长。《桑植诗词选》收录其诗88首,有4首写茶。《草堂寺松竹林中饮茶有感》:“一老垂垂卧水滨,手栽松竹自成林。只因电杖东归去,故蓄清风刮得人”。《凤眼茶》:“高朋满坐天安好,只索峰尖凤眼茶”、“良朋临别赠云龙,胜过三投酒尤盅。”《前诗意有未尽再题一诗》:“茶星高照邓家庆,凤眼芳名更着芳。”《悼念亡妻玉人》“碗里无茶灶无烟,终宵枯坐竹窗前。”
第五位是邓动轮,桑植县四方溪人,1920年生,1950年武汉大学毕业分到武汉市工作,《桑植诗词选》收录其诗100首,《病起》:“欲振疲思茶当药,频搔短发手当梳。”第六位是黄玉英,1919年生,桑植县凉水口人,女,土家族,一生命途多舛,17岁时未婚夫夭折,后因豪强逼婚遁迹空门,解放后与一职工结婚。《桑植诗词选》选106首,其中有茶诗一首《步原韵酬尚桃英》:“金兰数扰山珍宴,玉盏频添雀舌茶。”
2019-03-08
00:00:00:0——从文献典籍寻脉桑植茶文化13396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1903/08/content_13396.html1桑植白茶考/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