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您家小区名字“崇洋媚外”了吗?“怪异难懂”吗?“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吗?如果是这样,今后可能就要改名了。
近来,海南、陕西、河北、广东等地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
按理说,这项举措体现了文化自信,而且一些地名确实存在挟洋自重、古怪难懂的现象,为各界诟病多年,但一些地方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存在一刀切、标准不明、组织实施不够稳妥等情况,导致舆论也出现了一些反弹声音。
改革开放,国门打开,我们发现跟世界一比,落后太多了。在奋起直追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崇洋媚外、混杂外文的地名。
这个小区起名“意大利风情”,那个商业大厦就叫“巴黎阳光”;你起名“曼哈顿城”,我就叫“香榭丽舍”。开发个楼盘,不叫个“塞纳河畔”就觉得卖不动,也不管旁边是不是真的有条河。卖个瓷砖家具,不名之曰“马可·波罗”、“达·芬奇”就觉得没有档次,也不管这些人物的名字、经历跟产品有没有关系。
这种傍洋名的做法,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根源则在于经济上的不自信。
国产商品以及配套服务,过去十几二十年,无论是品质还是应用性能,跟国际一流水平确实有不小差距。这些都不是一时能赶上的,因此,起个洋名,对国内一些消费者的选择心理来说,往往有推动作用。
除了用洋名之外,一些刻意夸大的地名,比如“华人国际”、“龙御天下”,一些不明觉厉的名字,比如“丹玺琉泉”、“蔚澜香醍”等,可能是为了抓眼球,吸引更多关注,也可能是扯虎皮做大旗,为自己的产品虚张声势。这些说到底还是底气不足。
以历史的眼光看,“大、洋、怪、重”地名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批判之,完全可以,也有必要,但要看到,在一定时期内,一部分消费群体对这种“洋气”是买账的。
如果说,给产品、小区起洋名说明不自信,那么,在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改洋名是不是就一定能凸显我们更加自信?这需要辩证地看。
平心而论,在文化上,我们确实越来越自信。近年来新建的住宅小区、商业项目,贪洋求怪的现象越来越少了,有民族特色、历史底蕴、有根据和依据的名字,越来越多了。
这个趋势保持下去,相信今后,那些攀附外国地名人名、刻意求大求怪的现象,会越来越少。因为消费者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对文化本位的需求整体上升了。以前觉得洋气的名字,现在就觉得不好了。总之,这是一个市场行为,需求侧的升级,自然就倒逼供给端主动祛除虚火妄症了。
既然如此,各地政府主导改名也应顺势而为。
此外还有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就是改名过程中的成本有多少?谁来承担?改名的标准是不是合理?
改名不是说把小区门口的字换了,换上新的就完了,这后面有一系列的事情,涉及成本的测算和负担问题。
最先想到的是,房本上的名字是不是也得改了?花费可能不多,但占用时间。身份证上的名字呢?户口本上的名字呢?小区名字变了,商业项目换招牌了,那么城市地图、导航、路牌、工商登记信息等一连串的更新,要付出多少成本、多少时间和精力?这些都需要明确,才能让一项好的举措不至于发生扰民的不愉快。
另外,各地在推进改名工作中,标准上有不统一、含混不清的地方。比如,某地在不规范地名认定原则和标准中提到,包含外国人名的地名要清理整治,但是反映中外人民友谊的地名除外。举例里提到“林肯公寓”、“马可·波罗大厦”、“哥伦布广场”都得改,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不用。
问题来了,林肯、哥伦布确实跟咱们没什么关系,但马可·波罗不是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吗?他怎么就没反映出中外人民的友谊呢?
还有,“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地名的认定问题,既然“皇帝”、“帝都”、“御府”、“王府”都要改,那么北京王府井百货怎么办?
不用多举例了,这种很容易让人挑出硬伤的原则、标准,只能说明好经给念歪了。如果真像某地说的,“要采取部门会商、专家论证、社会听证等方式,对拟清理的不规范地名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相信效果会大不一样。
(据人民网)
2019-07-28
00:00:00:019308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1907/28/content_19308.html1地名不规范,究竟该怎么管/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