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纵死犹闻侠骨香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张家界日报
□谷俊德

好友明先送我一本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武陵源兵战地名故事》,不几日读完后,心中有一种感怀,我打电话对老朱说:“武陵源是块宝地,过去兵家必争,现在游客如云,读此书,有点‘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豪迈。但战争阻不断和平,战争也阻不断乡情,这本书,值得一读。”

武陵源一带,历来是兵家归隐之地,“张良归隐水绕四门”“相单程埋剑避祸”“黄龙真人隐身黄龙洞”“鬼谷子修行神堂湾”等传说流传千年,留下不可胜数的兵战故事、传说、案例,有的还可以当作教科书,给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每一场战争和战斗,都发生在某一特定的地域,留下了历史文化的佐证材料,给兵战发生地带来神秘的色彩。更宝贵的是兵战过程中的一切数据和信息都可能会被记录下来,作为活生生的教材流传。让民间最感兴趣的是兵战文化中的计谋、招数和与之相关的兵战故事、传说、人物等都会在民间加以传承。比如:“三十六计”“孙子兵法”,比如“鸳鸯阵法”“一字长蛇阵”,比如“相单程”“鬼谷子”“杜心五”等本土武术家,比如“鬼谷神功”“一指禅”“黑虎掏心”等本土武术招数,以及杨家将“五女征南”,向王“兵书宝剑匣”等神奇传说,无一不是兵战文化留下的宝贵遗产。武陵源又是古老兵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史载,公元48年爆发了武陵蛮夫相单程起义,与东汉王朝进行了多年的血战,朝廷派马援围剿,在张家界以及周边地区发生残酷的兵战,这是当地民众与汉朝军队的一场生死较量,诞生了张家界第一个兵战文化的成语“马革裹尸(还)”,随后又有了覃儿健、陈从、谭戎起义,元末明初的覃垕起义,“六月六覃垕晒皮”“等得三年等不得六个月”等故事,还有向大坤跳崖神堂湾,袁宗第武陵源训练“忠贞营”传说,还有红二军团征战张家界、转战金鞭溪等传播红色文化的史料记载。这些与兵战文化相关的人物、地名,故事,是武陵源乃至张家界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闪闪发光,为张家界成为世界级名片添砖加瓦。

兵战故事作为一种地方民间文化,它的影响根深蒂固。桑植一带,有送兵时戴大红花、打围鼓助阵的习俗,希望兵哥哥到部队后顽强拼搏、练就本领、英勇杀敌。妻子写信鼓励兵哥哥,就有了《马桑树儿搭灯台》的经典民歌。土家还有送平安绣的习惯,即未婚妻或妻子送郎上前线前,要亲自刺绣一张平安绣,让兵哥哥时刻揣在怀中,揣着一种祝福,一种安慰,一种亲情。兵哥哥立功受奖后,全家奔走相告,将喜悦分享给全村人。村里还要给兵哥哥家发放“参军光荣”的红牌子,昭示英雄的荣耀。兵哥哥战死沙场,全村还要给烈士招魂,在月亮升起的时候,聚集着许多亲属,一道喊:“兵哥哥,你要回家!”对战士杀敌当英雄顶礼膜拜的风俗,反映出一个民族崇尚英雄的情怀,正好应验出一个民族的血性。还有武陵源一带土家人腊月二十九过赶年,吃三下锅,也热闹非凡。这一习俗是纪念明朝时湘西土兵抗倭的兵战往事。他们其实就是传承兵战文化。武陵源在兵战文化民间传承上有板有眼,特别是演绎剧场,有《赶尸》《马桑树的传说》《梯玛神歌》等兵战剧目,民间还有给战死士兵搞“衣冠葬”“做头七”“打碑”“七月半烧纸祭亡灵”等俗事,兵战文化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民。

一个地名,就是一件历史活化石。一个地名,就是一堆文化的演变史。

拿到这本书之前,我曾经到过武陵源许多兵战的发生地采访,比如百丈峡、天子山、四南峪、袁家界、神堂湾等等,我还与李康学老师一起创作长篇兵战电视剧本《天堂张家界》全国发行。向王天子和覃垕抗击明军的故事,在张家界武陵源家喻户晓。《武陵源兵战地名故事》是一本有嚼头有看头的旅游文化书。此书收录了大量的武陵源本土兵战传说、故事,充满历史和文化的气息,填补了我市兵战文化的空白。也给本土兵战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此书有以下看点:一是取材立足本土,且以武陵源区为主要范围,选材以兵战故事为主线,给地名以浓郁的历史文化色彩。二是注重精神传承,把武陵源兵战故事与地名结合,将这些历史题材故事中的献身精神、大局意识和凄美特点有机融合,给悦读以快感。三是彰显现实价值。兵战故事离不开舍身忘死、顾全大局、保家卫国等主题,当今世界,虽然和平是发展趋势,但战争爆发也仅一步之遥。大难当头,唯有舍生取义、挺身而出,爱国保家才是明智之举。最重要的是,《武陵源兵战地名故事》,给了一些学者、作家研究张家界旅游文化、民间文化提供了厚实的土壤。比如我曾经以《百丈峡》兵战故事为题材,思考战争与和平(建设美丽中国)文化内涵,升化了“阻止战争,热爱和平,和谐才能共赢”这种兵战文化所包含的主题思想,此文还获奖。这只是一个运用武陵源(兵战)地名进行文学哲思后加以创作成功的一个范例。《武陵源兵战地名故事》对于开拓人性思维,崇尚自然美学有较大的进步意义。四是此书的出版发行,给我市文学界、民俗界、文化界、旅游界带来一股清风,给我市的历史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文化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资料。

武陵源兵战地名文化,本身集结了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情感性,内容博大精深,这种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走进武陵源核心景区,山水灵动的意境,兵战留下的神秘色彩给武陵源留下一层神秘的面纱,却给游客带来莫大的探寻冲动,这是兵战文化带来的前途不可估量的旅游经济效益。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说,这里的兵战文化离不开两个主题,即爱情、家园。“望夫石”“红军岩”“将军岩”“百丈峡”“止马塔”“插旗峪”等数以百计的地名故事,还有“夫妻岩”“鸳鸯瀑”“仙女散花”“千年等一回”等系列爱情命名惟妙惟肖的景点,她所包含的文化价值连城,获得国内外文化使者的一致认同。战争与和平,兵战与家园,这个话题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了文人墨客无比向往的文化探讨。兵战过后,带来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兵战?兵战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不战而屈人之兵”“握手言和”“解甲归田”“建设家园”等思想应该是一种回归的力量。作为本土文化人,应该如何宣传好武陵源的兵战文化,向游客们提供乐于接受的旅游文化大餐,也是一个不错的选题。

当前武陵源熟悉的“鬼谷子隐居”“张良解甲”“向王天子摆阵”“覃垕练兵”等故事,越传越神奇,对拓展游客的入境率有很大帮助。本土兵战文化的推崇者和践行者鬼谷子,纵横兵家谋略,依然在武陵源一带留有原始遗风。散落民间的“拳怕少壮”“乱拳打死老师傅”等兵战文化谚语、俚语、歇后语、歌谣、口号等像一枝枝山花格外飘香。现今游客正在实现由看山水到品文化的转换,而兵战文化正好给奇山异水以生命的注脚。这是武陵源兵战文化的一枝独秀,将推动张家界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中国文化正在成为影响世界未来的优秀文化。特别是一些以兵战文化为内核的景点景区,如何运用传统和现代文化载体,完善各种旅游功能,让张家界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文化胜地,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的课程,需要大家深思与探讨。

2019-08-22

00:00:00:0——读《武陵源兵战地名故事》有感20269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1908/22/content_20269.html1纵死犹闻侠骨香/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