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乐团“凑热闹”
本报记者
向欣
今年的元宵节,张家界人有了不一般的体验。
在一大早赶往元宵灯会开幕式现场的人群里,有一群不太一样的外国朋友,他们个个背着乐器,西装革履“撑头”得很,他们将在这场中国元素浓厚的元宵欢庆里,用一曲交响乐给你新鲜。
前一秒还是花灯阳戏民族风,下一秒提琴圆号等西方乐器就响了起来,从民族走向世界,无缝衔接。登台演出的正是乌克兰功勋交响乐团,这是他们第一次在张家界过元宵,演出前,乐队指挥家库琴科·塔拉斯掏出手机,给自己和台下闹元宵的朋友们来了张大合照,他说要把这张照片发到“朋友圈”,让乌克兰的朋友一起感受热闹的氛围。
乌克兰功勋交响乐团成立于1870年,是乌克兰国宝级的交响乐团,是东欧地区历史最悠久的著名交响乐团,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交响乐团之一。2018年6月,他们来到张家界,头一回体验到了土家人的春节和元宵。“这里人很热情,第一次过元宵节,特别有意思。”乐团的朋友们对这样的多人齐聚闹元宵的场面感到特别新奇,他们说这在乌克兰,是很少见的。
要问张家界什么最令他们惊叹,乐团成员们异口同声说是风景,但他们惊奇的点可不止于山水,文化墙上的宣传画是他们了解张家界的窗口,土家族人头上戴的银饰是他们走近张家界的契机。
“张家界给了我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乐团灵魂人物库琴科·塔拉斯说,当他来到张家界后,有两样东西给了他特别深刻的印象,这儿的风土人情和这儿的秀丽风光,一首《美酒中国》,为土家人的豪爽干杯,一首《China
sun》,为阳光普照的张家界高歌。接下来,库琴科·塔拉斯还准备为张家界那些山写一首曲子,用音乐表达他对张家界的喜爱。
说起交响乐,高雅的艺术形式会让人有距离。可乌克兰功勋交响乐团另辟蹊径,他们在云顶·金色大厅,奏响了交响乐版的《马桑树儿搭灯台》,不怕你不喜欢,还有《茉莉花》《走进新时代》俄罗斯名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等,通过改编演绎,交响乐与张家界的普通百姓变得亲近了起来。“我们还会邀请观众上台体验,你可以当指挥官,也可以弹奏乐器,我们一起用音乐做游戏。”库琴科·塔拉斯说,来听交响乐,其实是件特别令人愉悦的事。
“我们买了汤圆,今天元宵节要吃汤圆。”过了今天,乐团成员们的第一个张家界春节就结束了,就像今天在开幕式上演奏了那首《北京喜讯到边塞》的曲名一样,他们希望能通过他们的努力,让乌克兰音乐和中国音乐紧密结合,让张家界的朋友爱上交响乐,这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喜讯。
板板龙灯送福
本报记者
宋世秀
与人潮拥挤的市城区猜灯谜闹元宵遥相呼应的,是慈利县龙潭河镇举办的千岛龙潭板板龙灯艺术节。
月色婵娟,灯火辉煌。猪年元宵节的夜晚,龙潭河镇万人齐聚,再次迎来了盛大的“狂欢”。
晚上6点半,板板龙灯演艺广场人山人海,板板龙灯准时起灯,500多米长的“板板龙灯”霎时照亮夜空。在8名传习人高举的“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排灯牵引下,由320人一起参与、长约500米的板板灯长龙正式起舞。
锣鼓阵阵,爆竹声声。龙灯在广场上游走,时而疾行奔走、腾挪翻滚,时而徐徐缓行、静若处子。在口含龙珠、色彩艳丽的龙头带领下,长龙绕着广场表演了走大盘、画“一笔福”、组“太极图”“金钱吊葫芦”等传统剧目之后,又进行了“祖国万岁”拆字表演,引来绵绵不绝的欢呼声。
表演完毕,龙灯游向集镇,挨家挨户贺春祈福送吉祥。而沿街的居民则早已在房前燃起了蜡烛,准备好了红包,恭迎“龙灯”队伍带来喜庆。
与简单的舞龙舞狮不同,板板龙灯龙身几百米,舞起来需要几百人,组织起来更是劳心劳力。尽管如此,板板龙灯依然是龙潭河闹元宵不可或缺的重头节目。对此,当地政府给出了答案:传统习惯是前提,群众需求是动力,经济发展是关键。
“板板龙灯的精神是家国情怀和忠孝礼仪,表达了群众对国泰民安的喜庆,对五谷丰登、民族兴旺的渴望。”龙潭河镇党委书记向平华说,这种精神在传承过程中融进了当地群众的血液里,引领着人们勤奋向上、爱国爱家。
2006年,慈利板板龙灯被收录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加以保护。2014年,龙潭河镇成立了慈利县板板龙灯协会,致力于发展和传承非遗文化。
“元宵一过,新的一年就要开始忙碌起来。”慈利县板板龙灯协会会长刘汉周说,开展具有仪式感的民俗活动,对应的是人们新的开始、新的愿望。
暮色中,站在龙潭河板板龙灯传习所远眺,漆黑的夜色中星星点点,农户们早已在家门口、窗台上、小路边、水井旁点起蜡烛,共同欢庆这个节日,共同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生活更加美好。
非遗闹元宵
魅力不可挡
本报记者
王姣
实习生
龚书亭
鼓点起,锣声响。2月19日下午,随着一只憨态可掬的狮子跃上市民广场的中心舞台,2019张家界元宵灯会非遗专场的表演正式开场。人群循着喧天的锣鼓集结,刹那间,舞台便被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们围得水泄不通。
鼓点愈发密集,两条布龙奔上舞台,只见他们时而上下翻腾着跑圆场,时而摆出天安门、八字迎宾等各种造型,在舞龙人的手下两条布龙活灵活现,犹如真龙飞舞。台下的观众还没回过味来,几只威风凛凛的狮子又跃上台来,一幅“深山卧狮”呈现眼前,又是一阵眼花缭乱的舞步变换之后,狮子们“出山高照”,神气十足。一时间,龙狮欢腾,热闹非凡,台下观众更是喝彩连连。
“我年年都来表演,今年已经60年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狮武术传承人邹启仲已经75岁了,但说起龙灯舞狮依旧热情不减。他说:“今天表演龙狮武术的是我们的老年队,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年纪最大的有85岁了。”说起龙狮武术的传承,邹启仲信心十足:“我有信心,也有责任、有义务把龙狮武术一直传承下去,一直逮到我干不动为止!”目前,邹启仲已经培养了近20人的童子队,年龄最小的仅7岁。
被评为“全国五大知名节会之一”的张家界元宵灯会已成为我市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集合和重要的传播平台。目前,全市有非遗项目10大类、818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16项、市级61项,总数位居全省前列。非遗专场展示也成为元宵灯会的一大亮点,展示展演非遗项目有张家界阳戏、高花灯、泼水龙、鬼谷神功、杖头木偶戏、永定大戏、草狮子、三棒鼓、九子鞭、花灯等,其中绝大部分项目是国、省、市、区(县)级优秀非遗项目。
“花灯怎么还不开始哦,专门来看花灯的。”每一年的元宵节,土家花灯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作为最本土的地方特色戏,土家花灯深受本地市民的喜爱,也惊艳了不少初次观看的游客。土家花灯以“盘”计算,两人为一盘(也就是一支队伍),表演者拿着花扇边唱边舞,诙谐的唱词,搞笑又不失优雅的舞步,讲述的都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今天的花灯戏《十杯酒》由沙堤办事处莲花社区的队伍表演,讲述热恋中的男方去女方家吃酒,结束后两人依依不舍的场景,表演者甜蜜有趣的互动将台下的观众逗得哈哈大笑。表演者胡美华说:“花灯戏都是师傅口口相传给我们的,今年表演之前我又学了一个多月,现在我们社区唱花灯比较广泛,大家也都喜爱,我们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讲述土家人围猎场景的茅古斯,土家武术鬼谷神功,神秘莫测的土鼓傩风,欢乐绚丽的高花灯……一项项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将元宵的热闹一次次掀向高潮。“一直跟孙子讲我们小时候看‘耍龙灯’、听花灯的故事,这不,孙子一早就吵着要来看,传统文化习俗不能忘!希望以后多举行这样的展演活动,进一步宣传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家住大庸桥的肖大爷,带着孙子午饭都没吃就赶过来看表演了,爷孙几人看的直乐呵,一点也不觉得饿。
龙灯劲舞
闹元宵
本报记者
陈硕
元宵佳节到,蛰伏了一年之久的龙灯也纷纷摩拳擦掌重出江湖。一大早,永定区尹家溪镇邹家坎龙灯队便来到市民广场,为一天的龙灯巡演做起了准备。
细看邹家坎龙灯队的龙灯,分为一公一雌两条布龙,9人舞龙,1人负责龙宝(球形的彩灯),3人负责鼓、锣、钹乐器的伴奏。布龙的特点是动作快、幅度大、舞姿轻捷矫健,龙宝、龙头、龙身和龙尾皆由竹篾扎制而成,龙身覆有绸布,金红相间;龙头上龙须、龙角做工精美,惟妙惟肖。龙灯传承人邹启仲介绍道,他们所舞的龙灯是为今年元宵节特别准备的,龙身的绸布都经过翻新,龙头也请专门的手艺人重新上了色。
上午9点58分,市民广场已围满了人,元宵灯会市民广场主会场活动正式开始,龙灯、花灯、高花灯等各类民俗表演跟随鼓点各显神通,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邹家坎的龙灯更是好评不断。广场上,只见龙宝在龙头前领舞,左耸右伏,九曲十回,时缓时急,蜿蜒翻腾,而一条龙舞得好不好看,首先要看拿龙头的人,邹家坎龙灯的龙头是由今年47岁的庹年慈来舞,已有14年舞龙经验的她举着龙头忽上忽下,一左一右,动作娴熟流畅,刚劲有力,后面龙的身子在她的带动下也跟着上下翻飞,仿佛一条真龙飞舞。
“二龙夺珠”“金龙喷水”“双跳龙门”等动作将舞龙表演推向了高潮,暖场的锣鼓不停地敲,两条布龙在18位舞龙人手里神气昂扬,气势十足,看上去很是威严,一会张开大嘴,去抢夺龙宝,一会眼睛忽闪,闭嘴微笑,抖动两只大角,装出可爱调皮的神情。舞龙人紧跟着龙头走,脚步沉稳,每人手里的木杆左右晃动,道道耀红流金左闪右突,制造出长龙翻滚、张牙舞爪、上天入地的场面来。
“舞龙的虽然都是女同志,但却一点也不输男同志。”市民刘先生说,邹家坎的龙灯制作精美,舞得好看,以舞龙的方式来闹新春、庆元宵,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元宵节他都会和家人一起追龙灯、赏龙灯。广场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市民们纷纷拿起手机不断拍摄,留下精彩瞬间,大家在这一天共赏劲舞的龙灯,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许下对新年美好的期盼。
2019-02-20
00:00:00:0闹元宵12840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1902/20/content_12840.html1欢歌笑语/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